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公:天下为公
20084200000012

第12章 有权不谋私(2)

圣酒江河润,天词象纬明。

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

宰国推良器,为军挹壮声。

至和常得体,不战即亡精。

以智泉宁竭,其徐海自清。

迟还庙堂坐,赠别故人情。

李昉秉政不济私

◎夫去私者,所以立公道也;惟公然后可以正天下也。——傅玄《傅子·问政》

李昉(925—996年),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学者。李昉系后汉乾祐年间(948年)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中,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李昉曾奉皇帝命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著有文集50卷。死后谥正文。

李昉任中书侍郎时,有求他提拔任用的人,虽然他知道此人德才称职,但也很严肃地予以拒绝,时过不久,此人果然被提拔任用。有的人李昉认为德才不足,不能提拔任用,却和颜悦色,用一番温和言词进行安慰。李昉的子弟们了解这种情况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李昉说:“提拔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居官任职是天子的事,我若接受人家的请求,这是一种假公济私的施恩行为,所以严词拒绝他,让他感激天子;对于那些不能够被提拔任用的人,他本人已深感失望,若再不用好言好语安慰他,便会由此招来他的怨恨啊!”

李昉为人温和宽厚,善于谅解别人,不念旧恶,身居高位却小心谨慎,缄默寡言,没有炙手可热的声势。李昉写文章推崇白居易,特别重视明白晓畅、深入浅出。他好接纳宾客,江南平定后,归从宋朝的南唐士大夫中大多愿与他交往。李昉一向很器重张洎而有些瞧不起张佖。后来李昉罢相,张洎在草拟皇帝圣旨时对李昉作了多方的批评攻击,而张佖则每逢初一、十五日一定到李府拜望李昉。有人问张佖说:“李公对待你一向不好,为什么还要经常过府拜望他呢?”张佖说:“我任廷尉的日子里,李公正掌大权,可他不曾因私事求过我一次,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故事感悟

李昉秉公理政,不卖人情,也不以权谋私,不但受到同代的人敬重,也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李昉与宋代类书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公元983年12月(太平兴国八年)完成的《太平御览》,就属于类书。

《太平御览》原名为《太平总类》,是一部收录了1690种图书、分55个门类、5000余个细目、共1000卷的大型工具书。由于宋太宗曾命史馆“日进三卷”供他阅读,所以赐书名为《太平御览》。李昉给这部书作的序,序为:“此书备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源,理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太宗看后很高兴,赞赏道:“自我朝之编纂,永垂后世。”

◎文苑拾萃

李昉诗二首赠贾黄中

七岁神童古所难,贾家门户有衣冠。

千人科第排头上,五部经书诵舌端。

见榜不知名字贵,登筵未识管弦欢。

从今稳上青云去,万里谁能测羽翰。

禁林春值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深严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非知。

“伏虎侍郎”张廷玉

◎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名言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张廷玉是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50年。曾先后编撰《康熙字典》、《雍正实录》。

康熙皇帝晚年时期,官场内部尔虞我诈,很多人都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营私舞弊,胡作非为。而当时的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着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和升降,权力极大,在此为官者更是索贿受贿成风。此时,张廷玉正担任吏部左侍郎后,他首先表示要“绝苞苴,杜请托”,自己以身作则,同时也严格要求属吏。

当时,吏部有一位书吏张某,凭借朝中有人,在写内外官的考核评语和升迁意见时从不实事求是,而是全凭个人好恶。有关资料就此记载道:“中外官屡受其毒,人呼张老虎。”对“张老虎”的卑劣行径,许多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为整顿吏风,张廷玉刚上任便决定从这个“张老虎”入手。不久,张廷玉就抓住了“张老虎”的把柄,决定对其从严惩处。消息传出后,“张老虎”在朝廷内的后台纷纷出动,有的亲自找张廷玉说情,有的派人向张廷玉施压。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不少好心人也都劝告张廷玉手下留情,网开一面,而张廷玉却毫不动摇,依旧软硬不吃,最终令“张老虎”伏了法。

张廷玉的杀一儆百立刻产生了明显效果:过去横行霸道的大小官吏无不夹起尾巴,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欺上压下了。一些正直的人都对张廷玉由衷地敬佩,并称他为“伏虎侍郎”。

◎故事感悟

张廷玉以朝廷安危为己任,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保持冷静,弘扬正义。身为朝廷命官,他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学士

学士为古代的一种官名。在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文学撰述之官。到了唐代,翰林学士也本为文学侍从之臣,但因为经常接近皇帝,所以也往往参与机要。宋代时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唐代相似。到了明代,则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也专为词臣之荣衔。清代时期,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清末期内阁、典礼院也设置了学士的职位。

◎文苑拾萃

赐大学士张廷玉

(清)乾隆

喉舌专司历有年,两朝望重志愈坚,

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

调鼎念常周庶务,劳谦事每效前贤。

古今政绩如悬鉴,时为苍生咨惠鲜。

鄂尔泰拒王举弟

◎力量来自公正。——名人名言

雍正帝(1678—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爱新觉罗·胤禛继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在胤禛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其次,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雍正十三年卒。谥宪皇帝。

鄂尔泰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据史载,他出身贫寒。因为没有房子住,全家只好在祠堂里过夜。但他的父亲颇有远见,想尽一切办法供孩子念书,期盼他们长大后改换门庭。

经过10年苦读,鄂尔泰果然金榜题名,并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被授任内务府员外郎。此后,又先后升为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云贵总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成了清廷重臣。

鄂尔泰担任内务府员外郎时,雍正皇帝胤禛还是雍亲王,住在现在的雍和宫,时称雍亲王府。

有一次,雍亲王得知清王朝的附属国向朝廷进献了许多奇珍异宝,便想通过鄂尔泰求得内务府的特殊关照,送来一些陈列于雍亲王府中。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鄂尔泰不但没答应,反而正色地对他说:“作为皇子,你更应分外注意自己的德行,为天下作出表率,万不可随意结交外臣,享受特权。若是其他皇子也都和你一样找我们领取珠宝之类,那我们做下官的又该如何掌握?若朝廷怪罪下来,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雍亲王听罢,只好空手而归。

6年后,康熙驾崩,雍亲王即位,即雍正帝。雍正帝不但没有忌恨求宝被拒之事,还很赞赏鄂尔泰的奉公品质,对他备加信用。

鄂尔泰自做官以来,从不忘少年时代受过的千辛万苦,不忘贫苦百姓维持生计的艰难,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作风,决不骄奢妄为。但是,他的弟弟鄂尔奇却与他相反:经不住灯红酒绿的引诱,渐渐蜕化变质,奢糜之举也越来越甚。

也许出于“爱屋及乌”,雍正帝随着对鄂尔泰的宠信日加,鄂尔奇的官职也迅速升迁。待鄂尔泰在西南“改土归流”初见成效时,雍正帝已决定升任鄂尔奇为吏部尚书兼步兵统领。

鄂尔泰获悉此情,深感不安,立即面君劝阻,“力争不可”。雍正帝却不以为然,仍坚持已见。鄂尔泰无奈,也只好顺从。不过,鄂尔泰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加紧了对胞弟的监督和管教。

有一次,鄂尔泰退朝之后,路经鄂尔奇的家,便想了解一下弟弟的情况。当他刚走进庭院,便感到这里豪华过度,心中很不安;待掀帘进入书斋,更见各种摆设极为考究,在座的宾客也穿戴异常。他十分生气,掉头就走。鄂尔奇见兄长连句话都没说就匆匆而去,急忙追上前问其缘故。鄂尔泰怒不可遏,竟当着众人的面训斥道:“你这儿也太奢侈了!你身居正卿,不想着如何为朝廷尽忠效力,却只图个人享乐,哪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又说:“你可记得当年我们无屋可住,只得夜宿祠堂,而今你刚刚得志就如此奢侈,若不速改,日后必生灾祸!”

鄂尔奇听罢,赶忙下跪,佯装悔过,并表示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退还户部。

过了几日,鄂尔泰到户部查访,特地问起了鄂尔奇退物之事。户部官员面面相觑,都说没有这回事。鄂尔泰这才知道弟弟并没有听从自己的劝诫,一怒之下,向皇上参了他一本。雍正帝命人核查,结果发现鄂尔奇贪赃枉法,便将他治了罪。

◎故事感悟

鄂尔泰奉公自律,敢于拒绝权贵,又出于公心检举弟弟的不法行为,确实是一代公而忘私的楷模。

◎史海撷英

《布连斯奇条约》

《布连斯奇条约》是中俄两国于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订立的关于划分中俄中段边界的条约(现在大部分已成为俄蒙边界),是《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的合称。

该条约规定,中俄中段边界是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之间的第一个鄂博为起点,由此向东至额尔古纳河,向西至沙毕纳依岭(即沙宾达巴哈)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中国。除此之外,该条约还包括通商、遣返逃犯、宗教、外交等多方面内容。

《布连斯奇条约》基本是一个平等条约,它有效地遏制了俄国对我外蒙北疆的侵略,维护了中国北疆的稳定。

◎文苑拾萃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现在在市中心二环以内。史料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在此建造府邸,并赐予四子雍亲王,称为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为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在此停放灵柩,所以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便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为乾隆皇帝在这里诞生,所以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潜福地”,因而殿宇又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的规格一样。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又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该宫的事务。可以这样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1983年,雍和宫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