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公:天下为公
20084200000013

第13章 天下为公是正道(1)

不爱钱财爱公道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孔丘

杨继宗(生卒年不详),字承芳,山西阳城县人,明朝清官中的杰出代表,居官于天顺(1457—1464年)、成化(1465—1487年)、弘治(1488—1505年)三朝。杨继宗虽仅官至按察使,但却名著青史,成为后世敬仰的一代名臣。

杨继宗,明英宗天顺初年(1457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他性格刚直廉洁,为人孤傲独立。

在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年),杨继宗升任嘉兴知府。上任时他不带家眷,只有一个老家人相随,因而官府的书房里很清静冷落,而他也把心思放在处理政务上。在任期内,他经常召集当地父老询问民间疾苦,尽力为百姓办些好事。他还大力兴办学堂,发布命令说:百姓子弟8岁还不入学者,就“处罚他们的父兄”。他对学校的师长很尊重,遇到学官都以宾客之礼相待。于是老师们竞相劝学,嘉兴府的文化教育很快发展起来。

有一次,御史孔儒奉命来嘉兴府,乡里父老不堪其骚扰,口有怨言,竟多被打死。死者家属纷纷到府里来告状,杨继宗不畏权势,贴出告示说:谁家有人被御史打死,到府衙“报名”,御史孔儒听到后很恼怒。杨继宗去参见御史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规矩。大人的职责是翦除恶人,纠正弊端,奖励廉吏,惩罚贪官。至于挨家挨户进行考核盘查,那是地方官吏的事,不是御史的职责。”

孔儒无法反驳,心里却更恨他了。孔儒一直想整治一下杨继宗,出出这口恶气,但抓不住他的把柄,便在即将离开嘉兴府时以告辞为名突然闯入杨继宗衙门后院的卧室,想查看一下他有无受贿的财物。但打开杨继宗的箱子一看,里面却只有几套破旧衣服。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想到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羞愧地离去了。

当时一些太监常到江浙采办和监造宫廷用物,常路过嘉兴,借机敲诈勒索。杨继宗在接待他们时,只送一些当地出产的菱角和历书。有一次一个宦官提出要钱时,杨继宗便发出公文从府库取出银两来,对那个太监说:“金钱在此,请把朝廷调用嘉兴官金的指令拿出来。”太监一听吓得说不出话来,哪敢再要钱。

杨继宗抵制勒索的事在宦官中传开了。有一次,他进京述职,汪直去拜访他,他不愿见。明宪宗问汪直:“来京朝觐的官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人,只有杨继宗一个人。”

杨继宗任嘉兴知府九年,任满后被破格提升为浙江按察使。刚到任,杨继宗看到一份关于十个仓官由于库中粮食短缺被关押的案卷;之后又了解到这些人中有的竟至卖了儿女偿还这笔缺粮。杨继宗想宽免他们,但苦于找不出理由。

有一天,是发放月俸粮的时候,仓官给他送来了月俸粮。杨继宗让人找来升斗量一下,却发现比应得的数量多。他立即命令把府里其他官员的月俸粮也全部量一遍,结果发现也都比应得之数多,他才明白了官仓缺粮的原因原来在这儿。他准备把这个案件的真象如实向上奏明,众官吏听到这消息后十分害怕,纷纷来向他请求,表示愿意捐出各自多占的俸粮以偿还粮库的缺粮数。这样才使那十位受冤屈的仓官获得释放。

◎故事感悟

杨继宗是明代四大清官之一。他将百姓的冤情视为自己的事,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祉,一身正气,不因高官而屈膝,不以民卑而欺人,秉公办事。杨继宗,一个以公正廉明著称的人,注定被后人垂青。

◎史海撷英

按察使

按察使是一种官名。唐朝初年,仿效汉代刺史制而设立了按察使,其职务主要负责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分别设置了十道按察使,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分别考核各地的吏治。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按察使改称为采访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观察处置使。按察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的地方,也兼带着观察处置使衔,有先斩后奏的权利。所以,事实上按察使就是各州刺史头上的“太上皇”。宋代时期,转运使初也兼领提刑,后乃别设提点刑狱,为后世按察使的前身,与唐代的观察使性质有别。金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时,又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设有按察分司,分道巡察。元代中叶后,各地多设有巡抚,按察使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时期,也曾设立了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为提法使,简称臬司。

以天下为己任的苏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苏绰(498—546年),字令绰、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人,西魏任卫将军、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右光禄大夫。苏绰从政以来力主革新,提出减官员、设二长、置屯田,并起草了著名的六条诏书。这些举措利国利民,影响重大。

苏绰,南北朝时期西魏大臣。他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算术。他的堂兄苏让新任汾州刺史,西魏丞相宇文泰在京都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宇文泰问苏让:“您家子弟中,谁可以任用?”苏让当即推荐了苏绰。于是宇文泰就召见苏绰,任命他为行台郎中。

任职一年多,宇文泰对他并没有什么太深的了解,然而各位同僚遇到什么疑难之事,却往往都先征询苏绰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起草的公文,也往往由苏绰加以整理,使之更合乎规定的格式。官署中人人都称赞他有才能。

一天,宇文泰和仆射周惠达讨论国事。宇文泰提出一个问题,周惠达回答不出来,于是就请求到外面去和别人商量。周惠达召来苏绰,将宇文泰提出的问题告诉他,苏绰立刻就替他考虑好答案并书写成章。周惠达马上进去呈献给宇文泰,宇文泰看了之后,连连称赞,就问周惠达:“是谁替您出的主意?”周惠达说是苏绰,并且称赞苏绰有王佐的才能。宇文泰听到苏绰这个名字,想了一想,似乎觉得有所耳闻,就说:“苏绰是个有才能的人,我好久以前也听说过。”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

当时,西魏政权刚刚建立(535年),执掌实权的宇文泰想要强国富民,就需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使得苏绰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宇文泰命令有关部门斟酌古今,制定了24条新制。苏绰制定了新的文案程式,规定下级呈上的公文用墨笔书写,上级的批文用红笔,这样各方面的意见及应负的责任一目了然。他还对户籍、计账的办法也进行了改革,使得课税、服役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以防止横征暴敛。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东魏丞相高欢率领三路大军进攻西魏,各位将领都想分兵抵御,只有苏绰同意宇文泰集中兵力在小关袭击窦泰部队的方案。结果小关战役大获全胜,将东魏的将士全部俘虏,并将窦泰杀死,传首长安。最后高欢只得退兵。过了一年,苏绰被封为美阳县伯,并加官卫将军、右光禄大夫、通直散骑常侍。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九月,宇文泰有改革时政的意向,苏绰赞成并协助他完成:减少官员以节约国家财政开支,设置二长(里长、党长)以维持地方秩序,并且设置屯田以资助军队和国家。苏绰又帮助宇文泰起草了六条诏书,奏请西魏文帝元宝炬施行。六条诏书的主要内容为: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苏绰起草的这六条诏书,体现了他德治、仁政、选贤、富民等政治思想。这六条中非常关键的部分,是要求各级官员必须思想清纯、品行端正、爱民恤民、廉洁执政、公平执法。这对清除当时朝廷及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起了积极作用。执掌大权的宇文泰对此高度重视,常常把六条诏书的文本放在座位的右边,以便时时温习。宇文泰还命令官员们学习背诵,并规定不精通这六条和计账的人不得做官。

西魏大统十年(544年),苏绰被授予大行台度支尚书之职,领著作郎,兼司农卿。

自晋末以来,人们争相撰写文笔浮华的文章,由此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宇文泰想革除这种弊病,趁着西魏文帝元宝炬祭祀祖庙,各位大臣都来参加的时机,让苏绰作《大诰》,并且奏请文帝推行。这种文体受到了文帝的肯定。从此以后,西魏官方的文笔都依照这种文体,使得六朝以来浮华的文风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苏绰生性勤俭、朴素,从不经营私家产业。他认为海内尚未平定,因此常常敦促自己“以天下为己任”。而且他也用这种思想教育后代,形成了俭朴清廉的家风。他的儿子苏威也和他一样,史书记载在隋朝担任重要官职的苏威“行己清俭,以廉慎见称”。

苏绰一生广求贤良俊杰之才,共同弘扬治国的正道,凡是他举荐的人,都做了高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宇文泰对他也推心置腹,无所不谈,非常信任。有时宇文泰到外面出游,常常给苏绰留下一些自己签了字的空白公文纸,如果朝廷中需要处理急事,只要苏绰在上面签署意见,就可执行。苏绰常常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他认为当政者应当爱护百姓如同慈父,训导百姓如同严师。每每和公卿议论国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了如指掌,亲自操持,终于积劳成疾。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还在岗位上为国操劳的苏绰,英年早逝,当时年仅49岁。

宇文泰对苏绰的去世深感痛惜,忍不住痛哭流涕,哭声惊动了周围的大臣们,大家也无不随之唏嘘。到下葬时,宇文泰对各位公卿说:“苏尚书平生谦虚忍让,敦尚俭约,我想成全他的志向,又担心不明情况的人们产生误解,认为我不体恤功臣。如果对他进行厚葬并赠谥美名,又违背平素我与他相知的道理。这真让我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了。”

看到宇文泰这样为难,尚书令史麻瑶非常着急,于是就越过站立在朝堂上的诸位大臣,走上前去,对宇文泰说:“古代的晏婴是齐国的贤大夫,一件裘皮大衣穿了几十年。到他去世的时候,齐侯只派了一辆车送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齐侯不愿意违背晏婴平生崇尚节俭的志向。既然苏绰操行清白,谦虚挹让,我认为葬礼应当俭约,以便彰显他的美德。”宇文泰称赞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决定只派一辆布幔车给苏绰送葬,并亲自率领群臣为他送行。

苏绰走了,但是他把呕心沥血起草的诏书、大诰,还有《佛性论》、《七经论》等著作留给了后世。由于他功名盖世,下葬那一天,宇文泰亲自为他撰写了祭文,并且用最隆重的祭礼——太牢(供品用牛羊猪三牲)进行了祭祀。北周明帝宇文毓二年(558年)又将苏绰的牌位供奉在宇文泰的神庙中,并且批准由他的儿子苏威继承他的爵位。

◎故事感悟

倘若一位大臣的去世足以令朝野震动,令文武百官们哀悼,便说明去世之人是深得人心并且是当之无愧的楷模。苏绰的“公”大到文书起草,小到日常生活琐屑,他都身体力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的事迹一直受到后人的传扬。

◎史海撷英

府兵制度

府兵制度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制度之一。该制度由西魏大统于十六年(550年)宇文泰创立。府兵分编为二十四军,由六柱国分领。六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开府统一军。府兵于民户之外另编户籍,由各级将领统领。

北周武帝时期,府兵军士归中央直接统率,改称“侍官”。隋朝初期,定府兵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为骠骑府的正副主官。隋大业三年(607年),骠骑、车骑府改称为鹰扬府,以鹰扬郎将和鹰击郎将为正副长官。府兵军被称为军士,分别由中央十二卫统领。府兵户籍也改归为州、县。唐朝初期,曾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等旧称,但不久又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统领官。天宝八年(749年),折冲府无兵可交,府兵制实际也名存实亡了。

◎文苑拾萃

宇文泰陵墓

宇文泰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富平县宫里乡宫里小学院内。整个陵冢高约12米,周长为142.8米。陵冢上植有松柏杂树,郁郁葱葱。冢前有清代毕沅立的石碑一通,至今保存完好。另外,还有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所立的“大宋新修后太祖文皇帝庙碑”残石。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宇文泰陵墓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邝野为社稷生灵言

◎无论风多大,决不动摇。——名人名言

邝野(1385—1450年),字孟质,湖南省宜章县城南乡新田村邝家门自然村人。邝野26岁中进士,28岁授监察御史,33岁授任陕西按察副使,正统元年(1436年)任英宗皇帝兵部右侍郎,正统十年任英宗皇帝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50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邝野为护御驾,战死于河北省怀来县土木堡。

邝野,明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明英宗正统十年任兵部尚书。

当时,瓦剌也先的势力已经很强盛。邝野提出加强防备的主张,要求增兵大同,派大臣巡视西北防务,没能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