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公:天下为公
20084200000004

第4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

当时,刘备驻扎在新野(今属河南南阳),他曾经向襄阳的司马徽征询名士,司马徽推荐了卧龙和凤雏,也就是诸葛亮和庞统。一次刘备问徐庶,徐庶也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可是一条卧龙啊!将军您愿意见他吗?”刘备迫不及待地说:“您陪他一起来,好吗?”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别人去拜见他,而不能委屈他来拜见将军,您应当屈尊去拜见他。”于是刘备就亲自去隆中拜见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对刘备的为人和志向并不了解,因此有意回避。刘备去了两次都没能见到,第三次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赤诚感动,在茅庐中会见了他。

刘备屏退身边的人,对诸葛亮说:“如今汉朝已面临崩溃,奸臣窃取了大权,皇帝蒙受了奇耻大辱。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品德有多高、能力有多大,只想以大义取信于天下。然而我才智浅陋,又缺少办法,所以屡次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先生认为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见刘备虚怀若谷,有力挽狂澜的大志,于是就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畅谈了自己治天下、图霸业的理想和战略。刘备听到这一席话后,禁不住拊掌称善,从此47岁的刘备和比他小20岁的诸葛亮情同手足,致使他桃园结义的兄弟关羽和张飞议论纷纷,很不高兴。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得到孔明,真可谓如鱼得水。希望各位不要再对这件事说些什么。”关羽和张飞才不再非议。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在刘备的再三恳请下诸葛亮终于出山,成为他无比忠诚的左膀右臂。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天,赤壁之战拉开序幕。不习水战又遭遇火攻的曹操部队在赤壁被打得溃不成军,只得率领残部仓皇逃回邺城。从此刘备扭转了败局,不仅军事力量得到加强,政治影响也不断扩大。赤壁之战的胜利开创了诸葛亮振兴汉朝统一天下的新局面。

同年十二月,刘备领兵巡视荆州,向皇帝上表,奏请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又领兵南下,兵进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这四个郡都向刘备投降。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理各郡的赋税,来补充兵器和粮饷。

建安十六年(211年),诸葛亮和关羽等人继续跟随刘备镇守荆州。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去迎接刘备,让他去攻打北方的张鲁。这时,法正和庞统却多次劝说刘备攻打昏庸软弱的刘璋,图谋益州,以成霸业。刘备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从葭萌关回师攻打刘璋。诸葛亮知道了这个消息,当机立断让关羽留守荆州,自己则配合刘备攻打益州。他和张飞、赵云等逆长江而上,平定了沿江各个郡县,和刘备一起合围成都,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占领了成都。刘备将刘璋迁至公安(今属湖北),让他带走全部财产,并给他佩带振威将军印绶,以表示安抚。刘备自己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理左将军府的事务。

刘备外出,则由诸葛亮镇守成都,以保证武器、粮食的充足供应。这一年大家都劝刘备称帝,刘备不同意。诸葛亮也劝刘备说:“当年吴汉、耿纯等开始劝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时,世祖极力推辞,前后一共四次。于是耿纯进言道:‘天下英雄纷纷议论,深表仰慕归附之心,对您寄予很大期望。如果您不听从大家的建议,士大夫们将各自去寻找可以使自己建功立业的主人,就没有理由再追随您了。’世祖感到耿纯的话说得非常深刻,于是就答应了。如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是刘氏的后代,是为了延续刘氏的正统才起兵的。现在就即位称帝,是最合时宜的。士大夫们长期不辞劳苦追随大王,也希望大王像耿纯所说的能够建立小小的功劳啊!”

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之下,终于即帝位,并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负责督军镇守、外交等)。张飞去世后,领司隶校尉(负责巡查京师及近郡)。从此,蜀国的行政、军事、外交、监察、安全等各项要务都担在诸葛亮一人身上。

蜀汉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身边,向他嘱托后事,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十倍,一定能够安定国家,最终成就统一大业。如果太子可以在您的辅佐下成才,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您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竭尽全力,以忠贞不贰的节操效忠国家,至死不渝。”刘备又下诏书告诫17岁的太子刘禅:“你和丞相共事,对待他要像对父亲一样。”不久刘备去世,刘禅即位,世称蜀后主,改号建兴。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办理政务。不久,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无论大小政务,都由诸葛亮决断。这时南部各郡都发生叛乱,诸葛亮因为蜀国刚刚遭遇君主去世的大丧,没有立即出兵讨伐。为了形成平安稳定的周边环境,暂且派使者到东吴与它建立和好亲善的关系,接着又结成盟国。

建兴三年(225年)春,因不堪南方各郡叛乱的骚扰,诸葛亮率领部队南征,到秋天全部平定。在南征时诸葛亮策划了被人们称颂的“七擒孟获”,在战斗中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当时诸葛亮曾经向参军马谡征求计策。马谡说:“南中地区依仗地势险远,多年都不归附,而且反复无常,今天归顺,明日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剿灭,又不符合施行仁政的宗旨。我以为用兵的道理,攻心是上策,攻城是下策;心理战术是上策,短兵相接是下策。希望丞相能使他们心服。”诸葛亮非常同意他的意见。攻克了越(今四川越西),杀死了雍闿等叛乱首领,在南征中取得节节胜利。

有一个叫孟获的首领,在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中有一定威望,诸葛亮下令一定要生擒他。孟获被俘,诸葛亮让他参观蜀军的营地,孟获趾高气扬地说:“以前不知蜀军的虚实,所以失败了;如今看到蜀军不过如此,取胜就容易了。”诸葛亮故意把他放了,让他再来交战。就这样七擒七纵,最后孟获却不走了,说:“丞相有天赐的神威,我们不再叛乱了。”

在平定了南方之后,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年)率领各路军队驻扎在汉中,以便出师北伐进取中原。临出发时,诸葛亮向刘禅呈上了《出师表》,表现了他扶天下之倾颓、济蜀汉之危难的一片忠心,并提出北伐后人事安排的建议,以及对刘禅的谆谆告诫。呈上这篇真情四溢的《出师表》之后,诸葛亮率军出发,在沔阳驻扎下来。

建兴六年(228年)春天,诸葛亮要从斜谷攻取眉县,派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占据箕谷。魏国的大将军曹真率领军队抵挡赵云、邓芝。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大军进攻祁山,军阵整齐、赏罚严格、号令严明。在诸葛亮军威的影响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背叛了魏国起来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受到强烈震动。魏明帝曹睿也亲自到西部来镇守长安,命令张郃抵挡诸葛亮,蜀、魏战斗异常激烈。然而由于诸葛亮在这场激战中误用马谡,酿成了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诸葛亮一向严于律己、勇于负责。挥泪斩马谡之后,他立即向刘禅上疏说:“我没能按照明确的规章和军法来教导、约束部下,事到临头没有谨慎对待,导致街亭失守、箕谷失去防备。由于我任人不当,使用无方,罪责都在我。我缺乏知人之明,处事也时有糊涂。我请求连降三级,以惩罚自己的过错。”于是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职务,所管辖的事务还和以前一样。诸葛亮引咎降职、自责自律的高尚品格,得到了蜀汉全国军民的景仰。

这一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北征,包围陈仓,魏国曹真抵挡蜀汉的军队,诸葛亮粮食用尽,只得退兵。魏国的将军王双率领骑兵追击诸葛亮,被打败,王双被斩首。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率领军队想袭击陈式,诸葛亮亲自出兵到建威,郭淮退兵,于是平定了武都、阴平二郡。刘禅下诏书给诸葛亮说:“街亭的战斗,罪责应该由马谡承担,先生深深自责,将自己连降三级。当时我不想违背您的心意,就顺从了您的做法。先生功勋卓著于世,如今天下混乱不安,元凶还没有铲除,您担当着重大的责任,关系到国家的大事。然而您长期自我贬损,这不是弘扬统一大业的做法。今天恢复您丞相的职务,希望千万不要推辞。”于是诸葛亮又担当起蜀国丞相的大任。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又出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为了减轻战士在崎岖山路上运粮的负担,发明了“木牛”来运粮。最终粮食用尽,只得退兵。和魏将张郃交战,蜀军将张郃射死。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全部大军由斜谷出发,用木头制成“流马”运输军用物资。占据了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境内),与司马懿在渭南对峙。诸葛亮常常担忧远离蜀国腹地北伐,粮食供应不能继续,使自己统一中国的伟大志向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作为长期在外地驻扎的根基。耕田的战士夹杂在渭水之滨的居民当中,居民安居乐业,军队也不谋取私利。这样诸葛亮又和魏军相持一百多天。

这一年八月,诸葛亮病重,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往军中探视,乘机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李福说完问候的话,见诸葛亮身体那样虚弱,有些话想说却不便开口,就向诸葛亮告辞。过了几天,李福又回到诸葛亮那里。诸葛亮非常平静地说:“我就知道您一定会回来的。您要问的人,我以为蒋琬合适。”意思是说,自己逝世之后,可以由蒋琬做丞相。李福被诸葛亮以国事为重、从不考虑个人生死的坦荡胸怀感动得几乎落泪,于是向诸葛亮道歉说:“前几天确实忘记向您请教,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当大事,所以我又回来了。”接着李福又问蒋琬之后应当是谁,诸葛亮回答费祎可以。李福再问费祎之后的人选,诸葛亮微闭着眼睛,没有回答。也许当时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不久诸葛亮在军旅中逝世,当时年仅54岁。诸葛亮遗嘱让把自己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可以凭借山势造坟,坟不必大,只要能够容下棺材就可以了,只用平时穿的衣服来装殓,不要任何殉葬的器物。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家无余财,两袖清风。

朝廷追赠诸葛亮为武乡侯,谥忠武侯。景耀六年(263年)春天,刘禅下诏为诸葛亮在沔阳建庙。后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他的封爵。

◎故事感悟

诸葛亮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辅佐刘备打江山,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不仅贡献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而且献身于军旅途中。他用行动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谛。

◎文苑拾萃

梁父(甫)吟

佚 名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强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冼夫人一心为公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冼夫人(522—590年),原名冼英,广东高州人。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的人。51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陈永定二年(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后,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她为谯国夫人,冼夫人逝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冼夫人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越族人,她生活在公元6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期。冼夫人深明大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古代一位声名卓著的女英雄。

冼夫人一生经历了南朝的梁、陈和隋朝三代。当时,生活在高凉的越族有十几万户,冼夫人生长在一个姓冼的大族中。她自幼知书达礼,喜欢习武射箭。她家几代都是南越首领,因此她从小就深知要维护民族团结。

有一次,越族和黎族为一点小事动起武来,她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进行调解,终于平息了两族的武装冲突。这位少女的巾帼美名也因此而传遍了岭南地区。

梁朝的罗州(今广东化州附近)刺史冯融是汉族人,他儿子冯宝任高凉太守。冯家十分仰慕冼夫人的聪明贤慧,托人说媒。冼夫人认为这是越汉两族结好的象征,就同意与冯宝结婚。高凉一些少数民族有时不大听汉族地方长官的政令,冼夫人多次奔波于各族之间斡旋,使当地民族纠纷明显减少,高凉地区出现了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太平局面。

后来,中原地区内战不断,岭南政局受到影响。梁朝末年,长江下游陷入了侯景叛乱的战火之中,高州(今广东阳江一带)刺史李迁仕,想借混乱之机割据称雄,独霸一方,举兵谋反。为了拉拢冯宝和冼夫人一起叛乱,李迁仕请冯宝去议事。冼夫人明知其中有诈,又不能不去,她命令土兵把兵器暗藏于礼品担子中,假装前去会见。李迁仕听说冯冼二人手无寸铁带队前来送礼,高兴极了,一点戒备也没有。兵临城下,突然冯宝和冼夫人的人从担子里抽出武器,杀进城来,一举击破了李仕迁的叛乱阴谋。在关键时刻,冼夫人为反对分裂,维护梁朝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陈替梁、隋灭陈的朝代变迁中,冼夫人多次挺身而出,稳定了岭南的动荡局面,从此威信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