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公:天下为公
20084200000005

第5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

冯宝去世后,岭南又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陈朝太建元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反对陈朝中央政府。为了逼迫冼夫人支持动乱,欧阳纥把冼夫人的儿子冯朴扣在广州为人质。冼夫人拒绝起兵反陈,她说:“我一向忠贞保国,到目前已经两代了,不能因救儿子的性命而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她一面派兵保卫高凉边境,一面发兵协助陈朝大军平息叛乱,终于从监牢中救出了爱子冯朴。在维护国家统一事业中,冼夫人不徇私情、一心为国,表现了高尚的品格。陈朝为此封她为中郎将,她也成为南朝时代少数民族中第一位女将军。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冼夫人迎隋军进入岭南。不久,番禺人王仲宣起兵抗隋,岭南面临战乱。为维护隋朝统一,年事已高的冼夫人命孙子冯暄派兵援救隋军。不料,冯暄与王仲宣的一个部将是好朋友,出于私情,冯暄迟迟不出兵。冼夫人得知原由,勃然大怒,派人找回冯暄押进大牢,另派孙子冯盎去助隋军打王仲宣。冼夫人不顾年迈,亲自披挂上阵,帮助隋军治理岭南。岭南局势再次稳定下来。事后,隋文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隋文帝的皇后还赠送她许多首饰与服装。

冼夫人的儿孙们在她的教育下也都能尽忠报国,维护统一。隋炀帝时,农民起义,贵族割据,国家政局动荡。当时,冼夫人的孙子冯盎凭借她的威望,控制了五岭二十多州,占据着广州、梧州、海南岛一带,势力范围很大。有人劝冯盎也割据成霸,自立为南越王,冯盎牢记祖母教导,毅然拒绝了这种分裂国家的不义之举,最终归附了新兴的唐朝。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写诗赞颂冼夫人: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诗中冯冼就是冼夫人。古时夫姓在前,因她嫁给冯家,因此嫁人后她的姓为冯冼。冼夫人一生顺应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保持岭南地区局面的稳定,客观上减轻了老百姓的苦难,功绩是非常突出的。

◎故事感悟

冼夫人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她以身作则,为后人作出了典范,世代为我国各族人民所敬仰,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女英雄。她不仅是越族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文苑拾萃

高州冼太庙

高州冼太庙位于今广东省高州市。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嘉靖四十三年与清同治年间曾先后重修,是高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冼太庙。

冼太庙分前殿、中殿和正殿三部分,太殿的整体为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斗拱飞檐,装饰相当华丽。该建筑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彩绘、堆塑、雕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风貌。20世纪80年代后,庙内雕造于清同治年间的玉香炉由居民私藏后完璧归庙。

孜孜奉国的房玄龄

◎为社稷安危尽职尽责是最大的天下为公。——名人名言

房玄龄(579—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南马坊村)人,我国唐朝时期的开国宰相。房玄龄初任秦王府记室;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取得帝位,擢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进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病危卧床之际,仍作表谏止远征。当时,房、杜同时都是宰相,共掌朝政,为实现“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房玄龄等一大批谋臣武将协助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入朝无备,发动了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取得了皇位继承权。

两个月后,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史称唐太宗,成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627年正月,改年号为贞观。房玄龄跟随唐太宗开始了他为相治国的政治生涯。

房玄龄年轻时就颇有政治抱负。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素有知人识才的名声,认识房玄龄之后曾对人赞叹说:“我见到的人也很多了,可还没有见过这样出色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以后必成大器,只可惜我不能见到他成大才了。”

贞观初期,统一战争刚结束不久,社会矛盾还未完全缓和,民心不稳,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社会经济凋敝不堪。面对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贞观初年的百废待举、百乱待治的局面,唐太宗与朝臣房玄龄等人反复探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大治天下作为施政方针。治国方针确定之后,唐太宗又将任贤和纳谏作为保证治国的两条主要措施,重用房玄龄等一批贤才。

唐太宗锐意改革,首先从裁减大量冗员入手。他告诉房玄龄:“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又道:“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房玄龄对在职官员进行大量裁减,当时中央职官2000余人,经裁减后,仅留用643人。

贞观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龄改任左仆射,担当起国家政治建设的重任,日益显露出实干家的本色。在精简冗官的同时,房玄龄又因才授任、选贤任能。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出色的高级官员被陆续举荐给朝廷。

早在秦王府时,房玄龄就注重发现人才,搜罗人才。秦王李世民每次打了胜仗,攻克城池之后,其他将领都争相搜罗珠宝财物,唯有房玄龄忙着调查征选人才,将之罗至幕府。听说哪位将佐有谋略有才干,房玄龄则想方设法与之结交,让他可以为李世民不惜生命。李世民也极为器重信任房玄龄。李渊称帝后,李世民常派房玄龄入朝奏事,高祖为之感叹说:“玄龄代吾儿陈奏事宜,虽然吾父子二人远隔千里,却好像在与吾儿面谈一样。”

事实上,早在李世民为秦王时,房玄龄就发现杜如晦聪明识达,有佐王之才,便向秦王李世民极力推荐:“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亦感叹道:“玄龄如不荐举,吾几乎失去此人啊!”李世民后来重用杜如晦,也证实了房玄龄选贤任能的才干——杜如晦辅佐太宗功勋卓著,深受太宗赏识。

房玄龄选用人才,重才更重德。他推荐的李大亮,不但文武全才,而且品德优异。此外,房玄龄选才不“以备取人”。张亮“素寒贱,以农为业”,但胆气不足,无将帅之才。房玄龄了解他的长处,只用他的长处。对唐太宗任用的人,房玄龄认为不合适的,也绝不苟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欲拜李纬为吏部尚书,事前征求房玄龄的意见。房玄龄只说了一句:“此人长得一束好胡须啊!”别无他语。太宗明白了房玄龄的意思,便改变主意,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吏治清明,与房玄龄大力去冗员、任贤才的得力举措是分不开的,对唐朝政治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房玄龄本人为官清廉,竭心奉公,“每当宿值,必通宵假寐”。任相时,“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行事之余,房玄龄时常想起自己的父亲来。其父房彦谦,隋朝时做过司录刺史,一辈子善良清廉,俸禄虽然不多,却不时接济亲朋好友。父亲常常教育他:“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清白”二字就这样深深地镌刻在房玄龄的心田,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为官做人,就要像父亲一样,廉洁一生,清白一世。为保持清廉家风,防止诸子骄奢,房玄龄又集古今防骄戒奢的家训,将“家诫”书写在屏风上,令孩子们各取一架,摆放于自家厅堂内,以便时时阅览省惕。

房玄龄治理国家,秉公守正,加上他的作风忠谨谦恭,对人宽厚,对己严谨,遍受属下爱戴。晚年,他体弱多病,几次上表请求解除仆射职务,太宗始终不答应。

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晋升房玄龄为司空。房玄龄又上表辞让,太宗仍不允许,说:“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须此让。”看来,太宗真是离不开他。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太宗亲率大军征讨东辽。临行前,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全权处理一切政务,遇事不必再上奏请示。太宗离京后,房玄龄办事更为谨慎辛劳。

忽一日,有一人来到留守衙门前,四处张望,踌躇不前。房玄龄得知后,将此人召进。来人胆壮起来,声称:“我是来告发的!”房玄龄问:“告谁?”来人回应:“就告您本人!”房玄龄心中一惊,面色仍然不变,道:“既然是告我的,那我就不便亲自审理了。”房玄龄立即命令驿传将此人送至太宗行宫。太宗得知京城留守处有上表送来密告,令侍卫手持长刀立于帐前,而后召见告密者,问他告谁。闻听“房玄龄”三个字,太宗冷然一笑:“果然不出我所料。”即刻喝令将告密者推下去腰斩,又亲传玺书责备房玄龄不够自信,叮嘱“如再有类似事情,可以独自处理”,以示对房玄龄的信任与器重。

辅佐太宗,房玄龄尽言切谏,可以说是尽职尽心——谏勿征高丽,谏勿用平庸之辈,谏减少民族冲突等等。且日后都证明房玄龄诤谏之正确,其进谏充分反映了他善于思谋、考虑效果的特点,更证明了他为国为民尽职尽责的一身正气。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为国殚精竭虑的房玄龄身染重病,太宗特召他到玉华宫。房玄龄此时已十分衰弱,是乘坐轿子进入殿内的,一直来到太宗御座旁边才下轿。太宗执手相扶,两人相对流泪。太宗将房玄龄留在宫内,随时探听他的病情。听说病情好转则喜形于色,病情加重则忧心忡忡。

病危之际,房玄龄放不下的还是国事。此时的太宗,在贞观盛世的成功面前沾沾自喜,帝王的贪欲和专制本能愈加体现出来,与大臣原有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疑忌大臣。特别是在贞观后期,太宗的疑忌心理越发严重,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连房玄龄这样的佐命大臣也未能幸免,曾因些小事被发落回家。而房玄龄仍是鞠躬尽瘁,知无不为。

公元648年七月癸卯,房玄龄病逝,终年70岁。太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故事感悟

房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直到死于宰相位上。房玄龄一生兢兢业业,然而却没有多少具体事迹可寻。房玄龄不居功,将功劳归于君主。房玄龄被称为有唐一代宗臣,的确是十分相称啊!

◎史海撷英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一种官名。在汉武帝时期,都是由宦官来担任中书,称为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在西汉时期,中书令、尚书令是并置的,与谒庭令、内者令等宦官一样,都是由士人来担当。

中书令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密奏“封事”,因而责任也很重要。在西汉时期,这一职位通常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来担任的。汉代的司马迁就曾经兼任过此职,司马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当时,司马迁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位于丞相之上。

李大亮“竭节至公”

◎为国为民谋福祉的人是可爱的人。——名言

李大亮(公元586—644年),唐初将领,唐朝开国功臣,陕西泾阳人。隋朝末年,李大亮在大将军庞玉部下为行军兵曹。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大亮与瓦岗军作战被俘,随之获释。李渊兵进长安,建立唐朝,大亮投归,被授予土门令。李大亮曾先后任金州(今陕西安康)总管府司马、安州刺史、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交州(今越南河内)都督、太府卿、西北道安抚大使、工部尚书等职位。

李大亮是唐初贞观年间的名臣,他少年时便显示出“文武才干”。在李渊起兵反隋入关后,李大亮便自东都洛阳投奔唐政权,被授土门(今山西省井陉口县)令。

当时百姓饥荒,贼盗寇侵,地方官多各自为政,“长吏横恣,赃污狼藉”。李大亮却卖掉所乘之马,分给贫弱,劝其垦田,当年便获得丰收。同时,“躬捕寇盗,所击辄平”,使本县百姓不受侵扰。此时,李世民作为秦王,巡抚北方,听到李大亮在土门县的政绩,很是赞叹,并下书表彰,奖励马匹、布帛。不久,北境流寇骚扰其县。李大亮“众少不敌”,便只身单骑到敌营,见其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群胡感悟,相率请降”。李大亮又杀所乘之马,与之宴乐,然后徒步回到县衙。“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唐高祖李渊听说后,非常高兴,破格予以重任。在武德年间(618—626年)的统一战争中,李大亮或率兵攻城,或计擒敌将,屡次建功,高祖以功赐给奴婢百人。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李大亮转任交州都督,封武阳县男。不久,又召拜太府卿,出任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在凉州任上,恰逢御史台遣使考核地方军政长官治绩,见凉州有名鹰,暗示李大亮献出。李大亮不预理睬,反而“密表”太宗,太宗见到“密表”,感觉李大亮很是忠心,便赐给他自己所用的胡瓶一个。随后,太宗觉得这样还不足以激励臣下,又赐李大亮《汉纪》一部。

李大亮既未居功自傲,也不因嘉奖而懈怠,“终结若一”。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入侵凉州。太宗命李大亮为行军总管,与大总管李靖等出北路。李大亮率部自凉州向西南,至青海湖,历河源(在今青海曲麻莱境内),“虏其名王二十人,杂畜数万”。因破敌之功,由武阳县男进爵为武阳公,赐物千段、奴婢150人,全部送给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