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艰:艰苦创业
20084500000010

第10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8)

正当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元朝的统治者还在内讧不断,元顺帝整天昏迷不悟。太子已长大成人,有夺取皇位之念。权臣哈麻顺势劝顺帝让位,触怒了顺帝。他把哈麻发配广东,并派人在路上将他活活打死。哈麻当初陷害脱脱也是采取这个办法。谁知他“发明”的办法,最后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皇太子夺位没有成功,就与生母奇皇后商量,让左丞相太平再出面劝顺帝让位。太平不肯,结果被奇皇后设计毒死。朝廷如此乱糟糟一团,外地的将军也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抢夺地盘,结果河南王王保保(即扩廊帖木耳)得势,被元顺帝召回京城,封为丞相。皇后与皇太子又要他去劝顺帝让位。王保保不肯,皇后母子对他怀恨在心,顺帝也怕他权势太重,也不信任。王保保在都城站不住脚,就要求带兵征讨朱元璋的大军。元顺帝就任命他为大元帅外出打仗。但一些老军阀又不肯听从王保保的指挥,军队内部发生争斗,元顺帝又罢免了王保保元帅之职。

朱元璋正是趁着元朝内部不和的时机,平定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及至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北伐时,元朝政府犹如一盘散沙,已无抵抗能力了。

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山东、河南的元朝守将逃的逃,降的降。徐达没几个月就打到了大都。元顺帝召集群臣商议,决定逃到上都去。他不听大臣的劝阻,带领王宫后妃、皇太子及文武官一百多人放弃大都向北逃跑了。此时,明朝已经建立,徐达率领明军进入大都,统治中国97年的元朝被推翻了。

元顺帝死后,由皇太子即位。这个皇太子几次三番都想做皇帝,这次终于做成了,但国家却没有了。后来,皇位又传了六次,延续了34年,虽然仍用“大元”作国号,并使用“皇帝”的称号,但已名不副实了,只是苟延残喘罢了。这一时期的所谓“大元”,历史上称之为“北元”。

与此同时,元朝原先统治着的南方地区也相继被明军攻下,朱元璋终于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统一全国之后,朱元璋以强力手段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进与创新,这种改进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和稳定政治权力格局,但在主观和客观上也在一定乃至相当程度上完善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进步,从而为明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为了克服元朝民生艰难、政府极端腐败、百姓所受压迫巨大、中央政府权威涣散、政策得不到坚决贯彻等一系列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改革政制的措施。

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机构设置中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即殿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朝内阁制的雏形。内阁制到明成祖时基本成型,之后权力渐重,如到宣宗时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到宪宗时形成内阁首辅。总之,经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内阁制变得日益完善与成熟。

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也给予了分解。比如,省级地方大权就改由新设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分掌行政、司法、军事这三项权力,而且,这三个地位平等的机构也是互不统辖,都单独向中央负责——这就避免了地方官员由大权独揽渐至割据一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可能。

在军队方面,朱元璋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为左、中、右、前、后共计五个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军事力量的管理与训练,而调兵权则由兵部掌握。在地方上,则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卫所制、军户制(及明中后期出现的募兵制)。通过建立这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朱元璋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为了巩固皇权,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朱元璋还设置了情报和特务组织锦衣卫。事实上,明朝的锦衣卫大多数时候对国家起到的还是正面的作用,锦衣卫在历史上之所以名声不好,只是有时被坏人利用打击异己之类的政治斗争了。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谋划与勤奋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灵涂炭的战火之后过上了安定向富的好日子。

长期战乱后的明初,鉴于人口剧减的社会现实,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就是从人口多的地区迁移部分居民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国家还免费发放耕牛和种子给移民;为解决流民无地问题,朱元璋鼓励老百姓开拓荒地,规定凡开垦荒地,永远为开拓者自有,且三年免税;朱元璋还鼓励老百姓种植经济作物,规定凡种桑棉麻者,第四年起才开始征税,诸如此类。通过一系列的抚农护农政策,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朱元璋称帝后,还高度重视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为正常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在税赋方面,不仅农业轻税,商业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而对于小摊小贩则一律免税。同时大力实行军屯和商屯。所谓军屯,就是军人也从事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所谓商屯,就是由商人运粮供应军队,而商人以此获得盐等特种货物的经营权——商人从内地运粮去边地路途太远,于是,人们就纷纷在边地雇人种田——军屯和商屯成功地减轻了国家和老百姓的负担。

朱元璋还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比如救灾制度:全国各地凡遇水旱等灾害,不但免除当年的税赋,并开仓赈灾;再如济贫制度:设立济养院,凡生活无着者则收留之并按月发给粮食等;贫穷人家无力埋葬死者的,由政府赞助陵地和丧葬费;年满八十的老人,国家赐给爵位及养老待遇;在立法上多“佑贫抑富”,穷人家卖子女的,官府出钱收买,同时安排富人收之为佃户,并鼓励富户贷米给穷人,国家以免富户杂役的形式来承担利息;粮食涨价时,政府开仓平抑米价,并提前发给各级官员俸米以压米价;外出的饥民回到家乡以后,政府按日发给口粮,国家则办公共工程以安置流离失所之民……

总之,朱元璋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很快稳定了社会与民心,恢复和促进了农业与经济的发展,明朝也由此得以巩固。

◎故事感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佃农之家,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开创了大明王朝。他的创业之路坎坷无比,但终于灭掉了元王朝,打败了众多对手,建立了自己的基业。朱元璋所作的这些贡献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进步与发展,直至今日他的功绩依旧被人们认可!

◎史海撷英

明朝官僚机构的改革

明朝建立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都沿袭了元朝的制度。但是,朱元璋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废除了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既是分立的,又互相牵制,从而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的现象。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管理和训练,但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一人之手了。

◎文苑拾萃

明孝陵

明孝陵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由于皇后谥号“孝慈”,故而名为孝陵。

明孝陵坐落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七届会议于2003年7月3号决定,将明教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五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题明太祖陵

清·赵翼

定鼎金陵控制遥,宅中方轨集轮镳。

千秋形胜从三国,一样江山娄六朝。

燕啄皇孙传岂误,狗烹诸将乱终消。

桥陵曾借神僧穴,易代犹闻禁采樵。

谒明太祖陵

清·乾隆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