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艰:艰苦创业
20084500000009

第9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7)

李璮之所这样做,也是自有想法。他认为中原地方的汉族地主武装多数与他一样,不甘心被蒙古所驱使,都想获得更多的实权。只要他一起兵,他们就会响应,顿时可成燎原之势。所以他在起事前,先派人与各地联络,得到了他们的“口头承诺”。但是这些人都是脚踏两只船的家伙。如果李璮成功了,他们可以分享一部分胜利果实;如果失败了,他们又可推卸责任,所以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行动。

李璮在益都正式发动叛乱,旨在推翻蒙古的统治,自己取而代之。但他势孤力单,既无法直捣燕京,也没去联合南宋,而是出兵济南,等待各地的军阀来响应。

各地军阀只有“承诺”而无“行动”,等忽必烈消灭了竞争对手阿里不哥后,下令各地军阀围剿李璮时,他们就“行动”起来了,不过不是响应李璮,而是攻打李璮。因为他们经过权衡之后,觉得响应李璮是自取灭亡,攻打李璮尚可向蒙古表示“忠心”。

结果济南被攻陷,李璮跳入大明湖自杀未果,又被抓上来,被他的“合作伙伴”、山东地区另外一些地主武装的首领们肢解而死。这些人毕竟当初口头答应过李璮一起叛乱的。为了表示对忽必烈的“忠诚”,一方面显示出对李璮特别“仇视”,一方面也要求削去兵权,忽必烈就趁机把北方地区的地方武装解除了,这是他打赢阿里不哥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在这种情势下,忽必烈专注于对南宋用兵。1271年,他根据刘秉忠建议,取“易经”上“乾元”(极大)的意思,把蒙古国改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了。接着又把燕京改为大都,定为首都。自此蒙古的政治重心由北方移至中原地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40个州郡,这是改变地方割据的一项重大措施。经过历代演变到了元代,建立了行省制度,更是地方政权建设的一项重大变化。这种行省制度经过逐渐完善,一直沿用至今。

元朝地域广大,超过了汉唐盛世。除了“四大汗国”分封给蒙古亲王外,元朝皇帝直接统治着包括原来的金、宋、西夏、大理等地区。在这个地区内,划分了12个大的行政区,实行“行省”制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央的行政机构称为尚书省、中书省等。“行省”就是中央机构到地方上仍然行使中央机构权力的称呼。开始是中央派出机构,后来则变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组织,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大制度。

◎故事感悟

忽必烈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在位期间,他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忽必烈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史海撷英

忽必烈扶持佛教

元朝建立以后,对一切宗教都是宽容对待。然而,忽必烈对佛教教徒的同情,使他在短时期内对佛教徒的老对手——道士们表现了几分个人敌视。

的确,佛教由于忽必烈的偏袒而明显受益,而忽必烈也正是以这种面貌而被载入蒙古传说的。虔诚的佛教徒、蒙古史家萨囊彻辰甚至给忽必烈冠以呼图克图和查克拉瓦蒂这样的称号。甚至在他继位前,即蒙哥统治的时候,忽必烈就在上都府召集了一次佛教徒与道士的辩论会(1258年),结果,佛教徒获胜。

在这次著名的论战中,那摩与年轻的吐蕃喇嘛八思巴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就如同在1255年的辩论会上一样,他们指控道士们散布流言,歪曲了佛教的起源史,把佛教贬成仅仅是道教的附庸。

这次论战之后,忽必烈便颁布法令,焚毁了道藏的伪经,迫使道士们归还从佛教徒手中夺得的佛寺(1258年、1261年、1280年和1281年法令)。马可·波罗后来记载,忽必烈继任皇帝后,还曾举行过隆重的仪式,接受锡兰王送给他的一件佛骨。

◎文苑拾萃

忽必烈夏宫

忽必烈夏宫位于内蒙古锡盟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是以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登基,继承汗位,建立大元帝国,并将上都长期作为元朝的夏都而命名的。

1275年夏天,马可·波罗来到元朝的上都,忽必烈皇帝在上都大安宫中接见了马可·波罗,并且命他在各地采风。

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游记》中,详细地描述了元上都周围的草原风光以及各种美丽神奇的景象,其中包括成群的天鹅与白鹤在古城上空飞舞的景象。

此外,马可·波罗还记述了蒙古皇帝在元上都周围划定禁猎区以繁殖飞禽走兽的情况。在元上都草原周围,不但栖息着野鹿、狼、狐狸、野羊、野兔,还生活着许多天鹅、鹰、白鹤、灰鹤、野鸭、鹭鸶等,它们在草原上以及湖泊、水泡、树林中觅食、嬉戏、繁殖,成为一大壮美的景观。

随着周围的生态保护,成千上万的候鸟又飞回夏宫草原上。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这里建成了周边独一无二的蒙古大营,绚丽多彩的蒙古族服饰,充满民族风情的蒙古包,多姿欢快的民族演出,组成了一幅独特的蒙古族风情画卷!

如今,这里集娱乐、餐饮、察哈尔民俗风情展示、度假、狂欢、体验牧人生活、研究蒙元史及蒙古文化功能于一体,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比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死后葬于明孝陵。

1366年,朱元璋打败了争霸路上的最后一个劲敌张士诚,并将他的将士收归己有。朱元璋告诫降将们说:“你们都是被迫投顺的,但我不歧视你们,你们也应该改掉老毛病。”降将们点头。这些出身于江浙富庶地区的将士,确实不如朱元璋出身于淮西的部众能吃苦。朱元璋所指的“坏毛病”,就是说这些人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因为元朝的统治尚未推翻,应该保持义军本色。

朱元璋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在并吞各路义军之后,一方面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一方面又派出两支部队去攻打福建、江西、广东和广西,这些地方还在元朝统治之下。同时,他要建都做皇帝。

当初,朱升向朱元璋所提的“九字真经”中,最后三个字是“缓称王”。缓称王并非不称王,那时候称王树大招风易遭猜忌和攻击,可现在自己势力已根深蒂固,原先的农民政权先后瓦解,再不称王就会失去号召力和凝聚力。随着徐达等南征北战,将领们的捷报不断传来。朱元璋就把留守金陵(元时称集庆)的李善长、刘基等大臣召来,计议这件大事。

李善长、刘基等人很了解朱元璋的心思。为了统一大业,他们不止一次地建议,请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但一次次都被朱元璋推辞了,因为他尝到了“缓称王”的甜头。随着形势的变化,朱元璋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主动请大臣来商量这件事。

大臣们当然没有异议,谁不想当个开国的勋臣呢?他们审时度势,若不建立政权,就会违背百姓的意愿,不能取得推翻元朝的最后胜利。

学着前朝开国皇帝的样子,朱元璋安排好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再三劝进,他也“谦让”一番,在“众意难违”的情势下,“勉强”点头应允。他脸上露出十分和善虔诚的神色,显出一种愿与众位有功之臣同患难共富贵的样子。于是众臣选址建宫,为朱元璋登基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我国历史上一个最下层的放牛娃、乞丐、和尚终于当上了最高层领导,是为明太祖。他给这个新王朝定名为“大明”,以金陵为国都,立妻子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太子,封李善长和徐达为左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