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艰:艰苦创业
20084500000019

第19章 华人华侨的创业历程(3)

对于这次生意的受挫,霍母抱怨不迭,表示不再信任霍英东。从此,母子在事业上便分道扬镳,各行其是。霍英东后来回忆此事时说过:“母亲信不过我,认为我冒的风险太大。但我行我素,绝不气馁。”

后来,霍英东又在友人帮助下,购买了一艘拖船,开始独立经营驳运事业。

在实践中,由于霍英东汲取了经验教训,善于筹划,精于经营,结果把驳运生意做得十分顺当,发展很快,大有所获,一跃成为当时香港运输线上崭露头角的强者。接着,他又凭着过人的胆识,看准时机,毅然决然地涉足香港房地产市场。

1953年,霍英东建立起了置业公司,大力扩展地产业,拆旧楼,建新厦,又买又卖,开创大楼预先分层出售的先例。不几年,他名下兴建的大厦遍及港九,打破了香港地产业买卖的纪录。

更令港人瞩目的是,霍英东独具慧眼,看准“掏沙”事业大有可图的发展前景,大胆派人到欧洲有名的厂家,重金订购了一批专门的掏沙机船,最先在港开展机械掏海沙的行当,而且不久又获得从中国内地输入海沙的专利权,使他成为独揽香港建筑业不可缺少的海沙供应巨头。原先在许多港商看来,干掏沙业用人多,获利少,赚钱难,始终不敢问津。岂知霍英东干起这一行当,却给他带来一项大收入,这不能不令那些商人感到惊诧和折服。

霍英东在香港的事业不断发展扩大。他经营的范围包括航运、地产、建筑以及旅馆、酒楼、百货、石油等多方面的行业,掌管着立信置业、信德等六十多家公司,可见其经济实力之雄厚。他现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中华总会会长等要职,是现代香港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身在香港的霍英东,心怀祖国内地建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博得祖国人民的赞扬和尊重。他现在荣任全国政协常委、暨南大学教育和科学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

霍英东曾多次向内地投资和捐资累计达五亿港元以上。比如投资兴建著名的广州白天鹅宾馆、番禺宾馆、中山温泉宾馆,捐资给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建立体育馆和建设广东高速公路等等。他这样做,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荣誉,而是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内地投资、捐资的目的,是要为祖国四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霍英东对振兴祖国的体育事业表现出一片赤诚,他曾为恢复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席位作过巨大努力,起了重要作用。祖国内地运动员每次到香港参加重大比赛,都受到霍英东的热情关照,运动员刚到,霍氏的水果就送来了;而且每临决赛时,他都亲到运动场观看和鼓励。

1984年秋,霍英东在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亲眼看到中华健儿夺得15块金牌,一举破“零”,终于跨进世界体坛强国行列的历史性场面,他心花怒放,格外振奋。为了表达希望看到祖国体育事业继续飞跃发展的心愿,他于1984年回国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观礼时,在北京宣布捐资一亿港元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基金。现在,这笔基金正用于培养祖国体育人才,必将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曾任国家体委顾问荣高棠谈到霍英东时,曾给予很高评价:“霍先生对祖国体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令人难以忘怀!”

◎故事感悟

霍英东的创业之路无比艰辛,但他凭借着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开拓出了一片基业。他成功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作为现代的年轻人,一定要把握现在、不停进取。不论得意还是失意,都要毫不在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永无止境!

◎史海撷英

霍英东开发南沙三阶段

1989—2000年,霍英东做了三件大事:一件是搞交通,修桥、筑路、建轮渡,包括港前大道、进港大道,都是由他亲手策划与政府合资建的;第二件事是绿化、美化南沙的环境;还有一件事就是建筑,成立了16个公司来进行运作,项目包括有荣船厂、新技船厂、东发货运码头等,总共投资24亿元左右。

2000—2005年,霍英东进行了自己设想的第二期工程,共七个项目:

一、建立南沙资讯科技园,霍英东拨出两亿元启动金;

二、建立蒲洲大酒店,总投资四亿的五星级宾馆,建成了41层;

三、建立南沙物流中心,主要是扩建东发码头;

四、建立新客运港码头,重建客运港,投资7000万元;

五、建立四幢大厦,分别为珠三角世贸大厦、香港中华总商会大厦、霍英东集团大厦、南沙大厦,总投资约6亿元;

六、建立英东中学,投资6000万~8000万元;

七、建立蒲洲南沙生活小区,总共有250幢楼房。

2005—2010年,霍英东开始构建现代化海滨新城,2010年将小南沙建设成为一座海滨新城。

◎文苑拾萃

油 轮

油轮是油船的俗称,是指载运散装石油或成品油的液货运输船舶。从广义上讲,油轮是指散装运输各种油类的船。

油轮除了运输石油外,还可以装运石油的成品油、各种动植物油、液态的天然气以及石油气等。

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油轮,多数是指运输原油的船;而装运成品油的船称为成品油船;装运液态的天然气和石油气的船称为液化气体船。

“J”粒子的重大发现

◎由预想进而于实行,由希望变为成功,原是人生事业展进的正道。——丰子恺

丁肇中(1936—),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丁肇中与父母跟其他许多人一样,也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丁肇中童年时期的学习也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而时断时续,很不稳定。但是,由于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经常有许多学者到家中聚会,一起讨论问题,丁肇中每次都会认真聆听,从中获益不小;同时,由于启蒙老师——母亲的教导,丁肇中求知欲旺盛的少年时期并没有虚度。

1948年冬,丁肇中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先后入台中市丰原中学、台北市成功中学和建国中学。读高中时,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但很快又意识到,从历史中去寻找真理比从自然科学中寻求真理要困难得多,因而把兴趣转向了物理和化学。

由于受家庭的影响,丁肇中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总是找遍书本,务必得到答案后才肯罢休。在课堂上,抢先回答问题也是他一大特点,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没有把握,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与同学们讨论问题时,他也往往要辩论到“甚解修”。

丁肇中课余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很少涉足影剧院等娱乐场所,他认为,“最浪费不起的就是时间”。由于勤奋刻苦,丁肇中各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尤其突出的是数理化,这也为他实现终身奋斗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

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到台湾成功大学读书。但是,他一心向往的是进台湾大学攻读,结果报考后名落孙山,最后还是回到了成功大学。但丁肇中没有灰心,认识到这次失败并不意味前程的失败,因而更加勤奋、踏实地学习。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丁肇中的心情很不平静,他反复思索着自己的前程,开始不安心于学机械工程,因为物理学的广阔天地更令他心驰神往。他读了不少有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的书,尤其是法拉第的艰苦奋斗精神深深地鼓舞着他,他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物理学。

然而,丁肇中的父亲却有些忧虑,因为他深知,机械工程学好学坏,以后都有饭吃,可物理学却需要上等人才,要有极好的天赋才行,才能在世界各国优秀人才行列中突出出来。但是,当他看到儿子的坚定信念,便毅然表示支持儿子。母亲也鼓励他说:“你要记住一点,不管你学哪一行,你一定要成为那一行的佼佼者。”

父母的大力支持,为丁肇中转修物理学增加了动力。

不久,父亲在密执安大学的师友、密执安大学工学院院长布朗教授到台湾访问,顺便拜访了丁教授。老友相逢,畅叙旧情。布朗教授表示对丁肇中很有好感,丁肇中的母亲趁机向布朗先生提及丁肇中去美国念书的事,布朗教授满口答应,并愿提供住宿。

1956年9月,丁肇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亲友,启程到美国留学。

当丁肇中抵达美国底特律机场时,口袋里只有100美元,显然不够开销。然而,他在密执安大学以顽强的毅力,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打工挣钱维持生活,不久便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奖学金。

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丁肇中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硕士学位。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丁肇中经常会打破书本的局限去理解物理现象,因为他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不断探寻教科书之外的事物”。

丁肇中原本是准备去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不想在密执安大学举行的优秀学生聚餐会上,与建筑系的美籍女学生露易斯·凯薏邂逅。两人一见钟情,时常约会,感情日深。丁肇中遂决定留在密执安大学工作。

1960年底,丁肇中与凯薏在学校附近的基督教堂里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婚礼。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对生活、事业、真理的热爱,更加系紧了这对异国情侣。在日后丁肇中成功的幕后,也包含了凯薏不可磨灭的功劳。

丁肇中在密执安大学物理研究所攻读两年后,提前获得博士学位。他本来希望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但有两件事却促使他改变了志向。

一件是在研究所中,丁肇中有机会向乌伦伯克、凯斯和拉波特等学识渊博的名教授请教,乌伦伯克教授告诉他:作一个实验家比理论家更有用。

另一件是在进研究所的第一个夏天,有两位教授正在进行一项暑期实验工作,缺乏一名助手,丁肇中应邀一度参加了这项实验。从此,他与实验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丁肇中获得博士学位后,许多学校和科研部门都争着聘请他去工作。丁肇中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尼文斯实验室。在该实验室中,他努力钻研了两年,发现了重氢分离子,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实验成果。

1963年,丁肇中由福特基金会资助,前往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同可可尼教授一起工作。可可尼教授是一位非凡的物理学家,分析问题清晰简明的方式,选择研究课题的敏锐洞察力,都使丁肇中深受启发。

一年以后,丁肇中又回到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这时的哥伦比亚大学人才济济,充满了挑战性,这也更加激发了丁肇中的奋发精神。他广师百家,善于从别人经验和成果中汲取营养,加上他敢于质疑,善于分析,富于革新创造精神,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当时,丁肇中还参加了第一流物理学家李昂·黎德曼主持的实验项目,发现了“抗氢同位素”。由于美国的科学杂志与《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发表文章极力推崇这一发现,丁肇中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这件事对丁肇中日后从事实验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66年3月,剑桥大学物理学家进行的一次实验,似乎揭示了违反量子电动力学的反常现象,这也引起了各方的瞩目。丁肇中也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明显的反常现象。他认真制定了计划,准备详细进行复查。

当黎德曼教授得知丁肇中这一行动后,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丁肇中从来就没有研究过这个课题,既没有经验,又缺乏物质上的支持,实验是难以成功的。

然而就在同年9月,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丁肇中就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项实验,证实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无误,澄清了从前未能澄清的问题。从此,丁肇中在国际实验物理学界取得了一席之地。1967年在斯坦福大学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丁肇中作了专题演讲之后,美国各大学的聘书便接踵而来。最终,丁肇中选择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由他主持一个物理实验小组。

为了发现新的粒子,丁肇中协同其他研究人员设计了三个大规模的实验室,分别为汉堡的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纽约布鲁克文研究所和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丁肇中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地奔波于美欧之间。这不仅反映了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非凡组织才能与杰出领导艺术,也证明了丁肇中是一位极为执著的出色物理科学家。

丁肇中的工作重心是在布鲁克文实验室,用一部300亿电子伏特质子加速器寻找新的粒子。他夜以继日地探索着,经常工作十几个小时,连他唯一的嗜好——进中国餐馆都取消了。

1974年8月,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丁肇中终于发现了一个新的粒子,即“J”粒子。

“J”粒子是原子核中已经发现的几百种粒子中重量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它的寿命比其他粒子长一万倍”。为了慎重起见,丁肇中并没有马上宣布这一新发现,而是又经过两个月的无数次实验和反复核实,最后证实确凿无误,才于1974年11月向全世界宣布这一伟大的发现。

与此同时,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里希特教授用不同的方法也发现了此粒子。

“J”粒子的发现,瞬间便轰动了沉寂十多年的高能物理学界。它不仅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还使基本粒子物理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近数十年来高能物理学最重大的发现。因此,丁肇中和里希特教授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