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节:气节如山
20084700000010

第10章 永不消逝的民族魂(8)

到家后,一家人相对无言。因为就在3个月前,程砚秋和尚小云还为29军军长宋哲元将军表演了《弓砚缘》和《青城十九侠》,座中还有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而3个月后,将军却已经血染疆场。

日本人占领北平后,要粉饰太平,美化自己的殖民统治,千方百计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宣传“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为此,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日本人曾找北平梨园公会,要其组织艺人为捐献飞机唱义务戏。程砚秋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就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去唱谁就去唱,我管不了。”

身在日军占领区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都拒绝与日本占领军合作。1938年,梅兰芳隐居香港,余叔岩沉疴难挽,杨小楼病逝,程砚秋继续支撑着舞台直到1942年。他不与伪政权合作,不唱义务戏,不去满洲国,剧场不留“官座”,表现出一个有气节、有良知的民族艺术家的风骨,受到人们的称赞。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年仅54岁。

◎故事感悟

程砚秋性格刚正,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为世人所景仰。面对凶残的敌人,程砚秋“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让人敬畏,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程派的艺术特色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程砚秋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文苑拾萃

程砚秋故居

北京有程砚秋故居十余处,分别位于德胜门内后海南沿小翔凤胡同、前门外东大市西湾尺胡同、宣武门外魏染胡同荣蝶仙宅、西四牌楼北报子胡同18号等地。其中西城区西四牌楼北报子胡同18号(今西四北三条39号)为其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1938—1958年程砚秋在此居住,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故居占地面积约390平方米,共两进院落。大门向南,门两侧各有一方形门礅。进大门,迎面有一影壁。前院有北房四间,为会客厅和书房,名“御霜书斋”。后院有北房三间,东里间为程氏夫妇卧室,室内陈设基本保持原状。东西厢房各三间,周围有抄手廊相接。1987年被列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西四北三条39号院范围以内。

杨让德满门忠贞显气节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乏汗竹青。——张家玉

杨让德(?—1944年),湖南省湘乡人。杨让德早年受戊戌变法影响,留学日本帝国大学,攻读法律,回国后历任奉天模范监狱长及长沙、常德、酃县等地监狱长。1944年因拒绝日军的委任而英勇就义。

杨让德早年曾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律,回国后即就职法律界,先后在东北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常德、酃县等地担任过监狱长职务。杨让德任职期间,秉公执法,操守兼洁;对狱中犯人,宽严有度,有奖有罚,从不搞刑讯逼供,也不虐待囚犯,他的品行和为人深受同事的尊敬,也得到犯人们的爱戴。所以每当他职位调动时,同事们都恋恋不舍,有的甚至挥泪不忍别离,更有的囚犯竟然下跪请求杨让德不要离职。

但腐朽的统治是不容于正直善良的人的。杨让德回到家乡湖南省湘乡后在县城西南部花瓦屋这个地区购买田地并盖房定居,每天亲自下地干活,闲时读书,平安度日。

杨让德有中医的知识技能,经常免费为穷苦乡民诊病,还资助买不起药的人药费,乡民们都尊敬他,认为他是真正的绅士。

杨让德为人刚正,坚持正义,乡民中有含冤受屈的,他一定要为这些人伸张正义,从不袖手旁观。

杨让德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特别重视乡村教育,他家首倡创办了国民小学校,并捐出15亩土地作为校产,保证学校的经济来源,使学校经费20余年没有短缺。地方因自然灾害而受困的灾民也受惠很多。

1944年6月,日军侵入湖南杨让德的家乡,湘乡被日寇占领。日军无恶不作,烧杀抢掠,奸污妇女,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罪行令人发指,而且频繁地出入于乡镇之间,给湖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日军驻县司令通过他早已掌握的档案资料,知道杨让德早年留学日本,通晓日文,且在县里有极高的威望。他通过汉奸探明杨让德住在五里桥花瓦屋,便一连两次登门诱降,劝其出任日伪县政权维持会长。杨让德手里拿着旱烟袋,愤怒地对日军司令说道:“宁死不当汉奸卖国贼!”

6月29日,日军第三次来花瓦屋纠缠威逼,又被杨让德怒骂斥责。日军技穷智拙,恼羞成怒,日本兵端起刺刀向杨让德乱刺,杨让德乘日军不备转身投进门前池塘壮烈殉国。

日寇不肯罢休,灭绝人性地对杨让德家属实施报复。他们又在屋内搜出住在家里的杨让德的孙女杨国琳、杨国琅,并企图污辱她们。姐妹俩夺后门而逃,双双投进屋后菜园子吊水井忠贞自尽。

日寇愤怒至极,将杨国琳的一个5岁孩子抛入井中,又将杨国琅的两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孩抛到吊水井内淹死。

避难在外的杨让德的妻子李氏听到家中凶信,被日军兽行气得悲愤万分,吐血而死。杨让德一家8口一日之内均死于残暴的日寇兽行之下。

事后,在杨老先生的儿媳胡立强的操持下,请来乡亲们将8具尸体一一埋葬。杨老先生和他的老伴合冢在洙津渡之侧的上官塘山上,其孙女国琳、国琅母子们均安埋在花瓦屋后山上。

杨让德一家虽去,但他们无一不保持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挫败了日寇的阴谋和野心。家乡人民和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国恨家仇,也不会忘记民族的优秀子孙。

◎故事感悟

这是何等的气节,何等的感人肺腑!就像鲁迅先生所讲,这些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才能从被欺侮的历史中站起来;就因为有这样的民族信念,中华民族才充满希望。

◎史海撷英

湘乡沦陷

1944年6月21日,日寇第40师团从宁乡沿湘宁大道入侵湘乡。为了策应,在湘潭的日寇116师团也派遣步兵133联队从石潭方向直逼湘乡,两股日军约一万八千人。湘乡乃战略及粮食补给要地,日寇企图以此为大本营,沿湘黔铁路西上而达到攻占新化、芷江、宝庆之目的,步步向重庆进逼。

国民党32师师长钟祖荫奉命率部从重庆开拔,来湘乡阻击日寇,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日寇133联队的进攻。中午时分,牛形山阵地告破,日寇还分兵一路在花坪一带的水桥击退了32师的一个营,正向桐瑞头、泉塘包抄过来。湘乡城内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军民潮水般地往万福桥方向涌去。抵敌不住的国民党官兵和难民们成片成堆地被日本鬼子射倒和刺倒,尸体布满了新坳大锻和潭宝公路。湘乡县城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