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节:气节如山
20084700000009

第9章 永不消逝的民族魂(7)

新竹是日军向台南进犯的咽喉要地,守卫在这里的是刘永福的部将杨紫云。在战斗激烈进行时,徐骧亲自率领义军1000多人赶来助战。日军虽然用大炮猛烈轰击,但是始终不能突破守军和义军的防线,于是他们使用卑鄙的手段,收买汉奸作向导,抄后路迂回袭击守军,使守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这时,杨紫云在混战中牺牲,徐骧只得率领义军且战且走。日军分兵紧紧追赶他们,徐骧镇静地想出新的对策。他针对日本侵略军不熟悉地形的弱点,果断地命令一部分战士在小路上故意暴露给日军,以吸引住敌人,拖延时间。然后自己率领大部分战士绕到日军的背后,发起突然攻击。日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徐骧会在“败”的形势下反而将他们包围了。当时,行进在山间密林小道上的日本侵略军道路不熟,所带大炮又不能发挥作用,逃无处逃,躲无处躲,结果,100多人做了徐骧的俘虏。

接着,更为激烈的大甲溪之战开始了。日军仗着人多势众,占领新竹后,随即便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与新竹相距不远的大甲溪。大甲溪的溪面宽阔弯曲,水流湍急,沿岸丛林杂生,形势非常险要。当日军到达时,徐骧也率领义军赶到这里,与守军将领一起商讨御敌的办法。

会上,徐骧经过周密思考,发言道:“我军势弱,又无大炮,不利于与敌人正面交锋。大甲溪支流纵横,可依溪设下几支伏兵,诱敌来攻,我军拦抄伏击,必定可以制胜。”大家一致同意他的建议,并争当前锋。

战斗开始后,日军果然中了埋伏,溃退。在他们仓促抢渡溪水时,预先埋伏在溪水对岸的徐骧乘日军刚刚渡过一半人马时,指挥义军向侵略军发起猛烈进攻。

徐骧身先士卒冲在队伍最前面,义军战士也个个勇猛冲杀,无不以一当百。战场上喊杀声响成一片。日本侵略军像惊弓之鸟,前后不能相顾,队伍大乱,不少士兵纷纷落水,死伤惨重。

这样,大甲溪之战就以日军失败中国军民胜利而结束。

但是,日本侵略军依仗人多和武器好,再加上有汉奸为其作内应,最后还是攻陷了大甲溪。之后,他们移兵进攻台中地区重镇彰化。10月上旬,日军占领彰化后,又大举进攻台南门户嘉义。

徐骧和守将商议,决定在城外的军营中埋下大量地雷、炸药,然后弃营撤回城里。侵略者不知是计,纷纷涌入军营,到了半夜忽然发出巨响,好像天崩地裂一般,地雷接连爆炸,日军无处躲藏,死伤700余人。在弃营逃命的途中,日军又遭到义军的伏击。第二天,被惨败激怒的日军集中炮火轰击嘉义城,并从轰坍的城墙处攻入城里。义军在徐骧的率领下,与侵略者展开肉搏战。就在这次战斗中,侵略军近卫师团师团长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被义军和守军毙伤丧命。

接着,日军又集中兵力进攻防卫台南的最后一道屏障曾文溪。这时,大家心里都明白,最后的时刻来到了。在商讨军事行动的会议上,徐骧沉重地分析了形势,斩钉截铁地说:“此地(曾文溪)一失,台湾就亡了,我不愿活着回中原,在此决死一战,不能再撤。”众将都为徐骧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大家一致决定坚守曾文溪。

战斗打响了,日军依仗数倍于守军的兵力和优势火炮,分兵几路向曾文溪发起进攻。守军在徐骧等人的率领下拼死抗击,曾文溪南岸战场上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守军将士弹尽粮绝,这时,曾经发誓不愿偷生回大陆的徐骧振臂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率领义军战士向敌人发动冲击。在搏斗中,徐骧身受重伤,壮烈殉国。

◎故事感悟

面对外敌的入侵,徐骧带领民众奋起反抗,坚贞不屈,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誓与来犯之敌斗争到底,体现了中国人大无畏的精神。

◎史海撷英

新竹历史沿革

新竹市是位于台湾省西北部的一个省辖市,为台湾省第七大都市。新竹市古称“竹堑”,原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居地,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令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竹堑隶属于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1683年清政府时期,竹堑改属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

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台湾省,将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并香山庄全部及旧港、六家庄的一部分,扩大行政区域,下设25个区会协助推行巿政。

1982年6月准予自1982年7月1日起将原属新竹县的香山乡并入县辖新竹巿改制升格为省辖巿,省辖巿新竹政府于1982年7月1日正式成立。1985年6月24日,香山乡并入新竹市改制升格为香山区,所辖村更改为里。1990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设东、北、香山三个区公所,正式分区治事。

不给日本人唱义务戏

◎男儿徇大义,立节不沽名。——聂夷中

程砚秋(1904—1958年),原名承麟,满族,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程砚秋11岁登台演出,他以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令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在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程砚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公认的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1926年7月,程砚秋赴香港演出,一曲清歌,万人倾倒。英人总督特赠他120年陈白兰地两瓶。

程砚秋最喜欢看电影,对电影艺术情有独钟,凡有名片上演,他从不错过。老北京的真光电影院或平安电影院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外出喜欢穿中国式长袍(这与经常西服笔挺的梅兰芳大不相同),所以,人们看见他总是一袭长袍,手提一只公文包进电影院。程砚秋多半是坐在楼上后排,有人怀疑他是远视,也有人认为他是怕别人认出自己。

演出之余程砚秋还养成了舞拳练剑的习惯。每日清晨,他一定在自家庭院打一套太极拳。他的太极拳不但打得好,功夫精深,而且极有心得。看过《春闺梦》的观众就能从那段表现梦中情景的动作里领略他的太极功夫:举手投足之妙,与今天电影的“慢镜头”一般无二,再加上且歌且舞,居然能在唱完这一段“南梆子”之后神色自如,不喘气,不出汗。这就是凭他的唱工、做工和太极功力了。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程砚秋正在太原演出,得知日军侵占北京,他无心唱戏,平汉路也不通,他想方设法从太原赶回北京东城什锦花园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