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节:气节如山
20084700000008

第8章 永不消逝的民族魂(6)

伯锡尔视死如归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额尔德锡尔(?—1813年),在位期间先后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嘉庆七年(1802年)、嘉庆十四年(1809年)四次入京朝觐,每次都受到优待。乾隆帝赏赐给他黄马褂和双眼花翎,还特旨加恩在按成规需减其护卫官员的时候允许保留他的护卫官员数目。1813年,额尔德锡尔病故,其子伯锡尔承袭爵位。

在我国清代有一位维吾尔族首领,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叛军进行了殊死决战,战败被俘,最后慷慨赴死,为祖国献出了一片赤诚之心。他的名字叫伯锡尔。

伯锡尔的祖先是哈密的维吾尔族首领,曾经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协助清政府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褒奖,被封为哈密王,并世代相袭。伯锡尔从小就受到先人爱国思想的熏陶,热爱自己这个多民族的国家。

1820年,25岁的伯锡尔继承了哈密王的王位。他当了哈密王之后,为维护祖国统一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1865年,叛匪妥得磷和阿古柏等人在沙皇俄国和英帝国主义唆使支持下,纠集了一些乌合之众挑起事端,悍然侵入新疆。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攻陷了天山南北的许多城镇,一路上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使当地各族群众深受其害。他们还自立为王,企图建立一个王国,分裂祖国,公然与清朝中央政府对抗。

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当地清军奋起反击,但因兵力不足,被迫退守哈密一线。敌人一步步向哈密逼近,情况十分危急。

当时已是70多岁的伯锡尔得知情况后,站在城中的一个土台上大声呼吁道:“维吾尔人,起来战斗吧!赶紧拿起武器与豺狼决斗,为祖国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在他的号召下,哈密的维吾尔族群众都纷纷拿起武器配合清军作战,暂时抵御住了敌人的猖狂进攻。

这一年的秋天,叛军又向哈密进逼,清军统帅战死。在这危急关头,伯锡尔率领维吾尔族民兵与清军又一次密切配合,分两路夹击敌人,终于大败叛军,保卫了哈密城。

不久,叛军又重整队伍,继续调兵遣将,妄图占领整个新疆。

1866年11月,叛军头目苏布格带领5000叛军又一次猛攻哈密,由于敌强我弱,守军在战斗中接连失利。年迈的伯锡尔在前沿阵地上率领维吾尔人与叛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他冲杀呼喊,鼓舞了许多官兵,但由于兵力相差悬殊,最终被叛军包围在城的东南角。叛军扯高了嗓门向他喊话,要他投降。

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伯锡尔的一颗爱国之心坚贞不渝。他站在城楼角上向下面高声说道:“我是国家的一员大臣,世代受国家优厚的赏赐,今天虽然被你们包围了,但我至死也不会投降的。我要以死报效我的祖国!”说罢,他指挥剩余的2000多人与叛军作最后搏斗,但最终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战败被俘。

在一个荒芜的土坡下,被俘后的伯锡尔被手执各种武器的叛军们逼在中间。叛军们要他招出清军主力的布置情况,他捋了捋胡须,挺了一下胸膛,向高处走了走,然后大声说道:“你们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一点儿清军情况。你们这些叛贼,总有一天要被清军斩尽杀绝的,你们的末日就要到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边说,一边出人意料地猛然从一个叛军士卒手中夺过一柄长矛,照身前的两个家伙狠狠刺去,两个人倒地而死。叛军头目大吃一惊,连忙指挥士卒蜂拥而上,将这位老者捉住。

当天下午,在伯锡尔号召战斗的那个土台上,被敌人五花大绑的伯锡尔站在上面,下面是许多被驱赶来的老少群众。狠毒的敌人将他周身捆裹了蘸过油的布,然后一个家伙手拿一束火把,向老人伸去了罪恶的手。在熊熊的烈火中,伯锡尔化做一尊塑像,有如金雕铜铸的一般。

◎故事感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伯锡尔壮烈殉国。他虽然就义了,但他那刚毅般的民族魂却在烈火之中得到永生!

◎史海撷英

伯锡尔效力清朝

伯锡尔继位后数年间,哈密地区基本处于无事状态。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后,因张格尔乱起,清廷又开始在新疆用兵。伯锡尔效仿其先辈,积极组织人力车马为清军运送军用物资,并派弟弟扎萨克伯克纳孜尔随清军效力,得到了道光帝的谕旨嘉奖。

◎文苑拾萃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原是公元3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维吾尔是“团结”、“联合”之意。

邓世昌彰显气节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张籍

邓世昌(1849—1894年),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邓世昌是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他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邓世昌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赐予谥号,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水师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率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丁汝昌一行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也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邓世昌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他身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

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故事感悟

“气节重如泰山,利欲轻如鸿毛”。邓世昌血战日舰,殉难黄海!这一幕慷慨悲歌诠释和丰富了民族气节!正是一代又一代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大义而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高风亮节和英勇行为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史海撷英

威海邓世昌铜像

在威海有座环翠楼,那是与刘公岛隔海相望的一座古建筑。甲午战争以后,威海人民为了缅怀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的英烈,在环翠楼上把他们当做神像供奉。民国二十八年八月二十日的《申报》,上面记载着:“威海卫有一环翠楼,楼上中堂供奉着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领本主和肖像。”

1934年5月,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凭吊设有邓世昌、丁汝昌牌位的威海环翠楼时写下一副楹联:劲节励冰雪,对万顷碧涛,凭此丹心垂世教;登临余感慨,望中原戎马,擎将热血拜乡贤。

1986年9月16日,山东省威海市政府和人民群众在“环翠楼公园”前举行了民族英雄邓世昌铜像揭幕仪式。这座铜像重3.5吨,底座由大理石砌成,形似“致远”舰首。铜像同底座高10.2米,邓世昌身穿披风,表情深沉,双手按着一把长长的带鞘的宝剑,十分威严。环翠楼公园广场开阔,绿草如茵,游人如织。

从红领巾到白头翁无不在邓世昌高大的铜像前凝神仰看,在此凭吊留念。

◎文苑拾萃

邓世昌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落址于广州市海珠区邓氏宗祠内。纪念馆是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米,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中。庭院呈船台状,三路两进三院的格局风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换景。有石额楹联、通花木雕点缀,更兼重门纳画、木石风神,端庄肃穆,古朴洗练。花园存有邓世昌手植苹婆树一株,枯木逢春的灵芝两枚,古树婆娑数棵。

“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邓世昌的英雄精神养育着中华民族无数风流人物之人格襟怀,激浊扬清,重塑民族大义。

抗日保台湾,民族魂永在

◎民族魂与民族气节,生生不息,永不消逝!——格言

徐骧(1858—1895年),字云贤,台湾苗栗人,祖籍广东。徐骧是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秀才出身。徐骧家世以农耕为业,但他素有大志,“耕而兼读,耕读之余,更以余力习武技”。徐骧勤奋耐劳,并善于团结群众,常资助贫苦乡民,深得当地农民的信赖。1895年日本侵略者强占台湾时,他在台湾南部组织义军,领导抗日;6月,他率领义军在新竹城东十八尖山和虎头山设伏,重创日军;8月,他配合刘永福黑旗军,在大甲溪、彰化等地英勇抗敌,击毙日军甚多;10月,他与王德标守嘉义;11月日军包围台南,他率高山族700勇士与敌人展开决战,不幸中炮牺牲。

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台湾的斗争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抗击日寇,以死保卫台湾的徐骧就是其中令人崇敬的一个。

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神圣的宝岛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国内舆论纷纷谴责大清帝国的腐败无能。有人作诗痛斥那些只会投降卖国的高官显贵:“向来无一策,富贵只求和。”台湾人民更是悲愤万分。在台北市,人们纷纷集会,在街头演讲,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

这时,徐骧再也不能平静地呆在家里,他整天奔走在人群中,对大家说:“朝廷没有力量保卫台湾,我们民众能够保卫她。只要众志成城,山可以移,海也可以干涸!”他号召大家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鲜血保卫家园。

5月下旬,清政府任命的“割台大臣”李经方在美国顾问陪同下来到基隆口外日本军舰上,会见日本的所谓“台湾总督”,办理交割台湾的手续。

6月初,日本侵略军在占领台北后,开始向台中、台南进攻。当时守卫台中和台南的只有刘永福的军队数千人,兵力非常薄弱。

这时,徐骧挺身而出,召集民众作了激动人心的动员演说。他发出“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我们要人自为战,家自为守,就是战到我们的骨血与台湾俱为灰烬,这也是光荣的”的号召。当时,徐骧声音哽咽,泪如雨下。民众中不少人也都失声痛哭,立时就有人握拳击掌,表示愿意投军参战。会后,各乡民众选拔了青壮年编成义军,名为“民团”,一致推举徐骧为民团长。在徐骧的指挥下,民团一边从早到晚刻苦训练,一边积极地配合刘永福的军队守卫各险要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