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谨:功成于谨
20084800000012

第12章 遇事从谨得保全(4)

◎故事感悟

正因为郭子仪具有高度的政治眼光和德行修养,才能忍受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必要时牺牲掉局部利益,用谨言谨行的作风确保全家安宁。人们若能像郭子仪那样,时刻保持谦卑谨慎的状态,祸患自然不会产生。所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

◎史海撷英

郭子仪智退戎兵

广德二年(764年)十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部众南下,导致京师惶恐。

唐代宗忙召见郭子仪,向郭子仪求抵御戎兵之计。郭子仪说:“据臣所见,仆固怀恩不能有所作为。”

代宗问其原因,郭子仪回答说:“仆固怀恩虽然号称骁勇,但他平素不得士心。仆固怀恩本是臣的偏将,其下边的人也都是臣的部曲,臣的恩信曾施及他们。今天臣为大将,他们必然不忍心以锋刃相向,因此知道他不能有所作为。”

戎虏侵寇分州,郭子仪让他的长子朔方、兵马使郭曜率军援救邻宁,与分宁节度使白孝德闭城拒守。仆固怀恩的前锋来到奉天,在城外挑战,诸将请用兵击之,郭子仪制止他们说:“客兵深入,其利在于速战,不可与他们争锋。他们都是我的部曲,缓之必然会叛离;如果逼迫他们,是加速他们战斗,开战则胜负不可言。敢言战者斩!”便加固城墙以待之,果然不战而退。

◎文苑拾萃

沁园春

(南宋)陈人杰

诗不穷人,人道得诗,胜如得官。

有山川草木,纵横纸上;虫鱼鸟兽,飞动毫端。

水到渠成,风来帆速,廿四中书考不难。

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

金张许史浑闲。未必有功名久后看。

算南朝将相,到今几姓;西湖名胜,只说孤山。

象笏堆床,蝉冠满座,无此新诗传世间。

杜陵老,向年时也自,井冻衣寒。

唐顺宗的保身之道

◎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谨于言。 ——陆贾

唐顺宗(761—806年),名李诵,汉族,唐德宗的长子。顺宗是以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的身份过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其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皇帝。

唐顺宗李诵在父亲德宗即位的当年,即大历十四年(779年)十二月,被诏立为皇太子,第二年即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备礼册立。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遗诏传位,二十四日宣遗诏,李诵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这样算来,顺宗做皇太子整整25年,按照当时习惯,应为26年。

顺宗一生都约束言行,小心谨慎。在做太子的26年中,他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也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日益走上成熟。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

也正是因为顺宗的小心谨慎,才让他在尔虞我诈的皇宫中得以生存,虽然即位后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这却也不失为一种生存方式。

顺宗的小心翼翼表现在很多方面。

有一次,不是皇太子的顺宗曾侍宴鱼藻宫。宴会当中,张水为嬉,彩船装饰一新,宫人引舟为棹歌,丝竹间发,德宗欢喜异常。顺宗在父皇询问他的感受时,他就只是引用了诗中“好乐无荒”一句作答,而没有直言以对,更没有正面回答。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言多必失,因此小心为妙。

从顺宗位居储君26年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政治态度是谨慎的。在父皇面前,他只在一件事上发表过意见,那就是在贞元末年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龄、韦渠牟等为宰相的事。

德宗晚年时期,由于在位时间过长,对大臣的猜忌和防范心日益加重,不再假权宰相,结果使身边的奸佞小人得到信任和重用,如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人,依靠德宗的宠幸,因间用事,刻下取功,排挤诬陷陆贽等人。普天之下,对裴延龄等人借盘剥黎民、聚敛财富,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而身为太子的顺宗,总是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韦渠牟入相。

但是,顺宗对其他的事情总是三缄其口,更不敢轻举妄动。每逢在父皇跟前谈事论奏,他总是严肃有余,即使对皇帝身边亲信的宦官,也不曾假以颜色,把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深藏心底。对朝廷上下的人物,他基本上也是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然而,这些其实都是表面现象。顺宗位居储君期间,也并非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他身边的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就经常和他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

有一次,王伾、王叔文和其他一些侍读畅谈天下政事时,涉及当时一些比较敏感的弊政,顺宗就对他身边的人说:“我准备把这些弊政向父皇直言,以便能够改正。”

刘禹锡像众人一样,对此举表示称赞,只有王叔文一言不发。

等众人都退下后,顺宗单独留下王叔文,问他:“刚刚你为何不说话?是不是有什么深意?”

王叔文回答说:“我得到太子殿下的信任,有一些意见和见解,哪能不向殿下奉闻呢!我以为,太子的职责乃在于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适宜对其他的事品头论足。皇上在位时间长了,如果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那殿下将如何为自己辩解?”

顺宗听完后,恍然大悟,既紧张又感激地对王叔文说:“如果没有先生的这番点拨,我怎么能够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啊!”

从此,顺宗遇事行事更加谨慎,绝不多言多语,遇到实在要作决定的事情,都先找王叔文和王伾等人商量一下。也正因为如此,顺宗的一生才过得比较平安。

◎故事感悟

作为历史上做储君时间最长的皇帝,唐顺宗自有自己的保身之道。他谨言谨行,无论什么时候都小心翼翼,不轻举妄动。也许有人会说,做这样的储君真是有点窝囊。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而且顺宗在这期间也是有自己的一些建树的。

◎史海撷英

唐顺宗的政治小集团

唐顺宗在做太子期间,不仅暗中十分关注朝政,身边还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组成了一个以“二王”为中心的东宫政治小集团。

在这个小集团中,以王伾和王叔文为集团的核心。在他们周围,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拥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的成员。这些成员当时都是一些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另外,集团中还有王叔文的旧交凌准、善于筹划的韩泰、英俊多才的韩晔(宰相韩滉同族子弟)、精于吏治的程异以及陈谏、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基本上都属于朝廷御史台和六部衙门的中下层官员,经常在一起谈论国事,逐渐也都成为这一集团的重要人物。

对于这些人员,历史上习惯以所谓“二王刘柳”相称。也就是把王伾和王叔文以及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了东宫集团的代表人物。

◎文苑拾萃

《顺宗实录》

《顺宗实录》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共五卷,唐代韩愈主撰,沈传师、宇文籍参撰,李吉甫监修。《顺宗实录》按时序记述了唐顺宗李诵在位八个月间的事迹,并上溯李诵在藩邱的情况,下延死后葬于丰陵。共计一万两千五百余字。

有后人认为,作者韩愈和宦官俱文珍等人关系密切,因此这一实录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语多回护,但毕竟是留下了有关唐顺宗及其有关时期情况的第一手记录,因而也便显得弥足珍贵。

刚柔并举,进退有法

◎任事在人后,见事在人先,以之涉斯事,庶几无尤焉。——袁枚

范文程(1597—1666年),汉族人,字宪斗,满族旗属镶黄旗,号辉,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文程祖籍江西,出生于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是清朝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仗剑谒军门”,参加后金政权。清太宗时,范文程为主要谋士之一,他深受倚赖,凡策反汉族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范文程21岁投奔到努尔哈赤麾下。尽管努尔哈赤“轻贱汉人,抚养满州”,但凭着一颗忠心,范文程还是很快便取得了努尔哈赤的信任。

到皇太极继承汗位时,范文程更是安邦定国、运筹帷幄,因而深得皇太极的信赖和恩宠。皇太极死后,爆发了满州贵族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不少人被黜被杀,但范文程却仍然保持着谋臣的公允地位,超然于斗争漩涡之外,没有陷进去。

顺治帝即位时,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在明朝灭亡之初,范文程曾建议多尔衮率军入关,夺取中原,配合得十分默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有自知之明,依靠自己的智慧,应付自如,终于功成名就。

但是在进入北京以后,随着范文程声望的提高,自然会与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多尔衮发生矛盾。多尔衮为了加强自己的影响,便摒弃了范文程所提倡的争取民心的宽厚政策,而范文程对多尔衮的做法却并未随声附和。

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对范文程发出警告:“现在国家各项事务各有专属。”用以限制范文程的权力。

之后,多尔衮又对范文程说:“你们这些内官对于国家事务应及时报告。”

而范文程却回答说:“文程等朝夕在王左右,凡有闻见,无不面启,候取进止,毋庸具体敷陈。”范文程依然故我,终于在顺治三年与多尔衮的矛盾激化。

这年八月,甘肃巡抚黄图安呈请终养,多尔衮便以范文程擅自关压辅政王济尔哈朗为借口,将范文程“下法司勘问”。虽然未被罢官,但范文程的权力却被限制和削弱了。范文程只好处处小心,谨言慎行。

顺治五年,满洲贵族权力斗争激化,多尔衮革去了济尔哈朗亲王的爵位,幽毙了肃亲王豪格。不久,多尔衮便命亲信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删改太祖实录。

这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一旦政局变化,就将招来杀身之祸。但如果违命不从,也将会获罪。范文程为了保全自己,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谨慎,终于化险为夷。他以养病为由,闭门不出,使自己不致更深地陷入到删改太祖实录的活动当中。

结果果然不出范文程所料,多尔衮死后仅仅两个月,便被控犯有“谋逆”罪,顺治帝下诏“削爵撤庙享”。追论其罪,自然牵连出删改太祖实录的罪行,结果刚林和祁充格等人被杀,而范文程却安全地躲过了这场大灾难。

范文程的“古直士之风”深受顺治帝福临的欣赏,顺治称赞他“在盛京时不附贝勒,后亦不附睿亲王,众所共知”。顺治十一年,范文程官加少休兼太子太保,后又加升为太傅兼太子太师。到顺治十四年,范文程又恩诏加秩一级,其画像也被收藏于皇宫。

尽管这样,范文程为人依然谦虚谨慎。顺治九年,在他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他知道自己一生所进的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为了避免遗下祸根,便将草拟的奏章一概焚毁,而在实录中所记下的,也不足十分之一。

顺治十一年,范文程开始上疏称病,请求休养。最后,顺治帝才“暂令解任”。

范文程功成引退后,“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杆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谨好施与”,平安地度过了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69岁。清廷对他的死深为痛惜,年轻的康熙皇帝亲撰祭文,赐葬怀柔的红螺山,立碑以记其功绩。后来,康熙皇帝还亲书“元辅高风”横额,挂在范文程的祠堂,对他的一生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故事感悟

范文程可算得上是有气节、有智慧的君子。他处险不惊,敢于碰硬,又谨小慎微,不但保身,又可固权。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有勇气、有智谋,坚持原则而又自保其身,算得上是一个明智而又坚定的君子。

◎史海撷英

范文程的个人成就

范文程任职期间,曾大胆地提出,治理天下首先在于会用人。他针对清朝重满族轻汉族和任人唯亲大搞宗派的弊政提出了建议,建议朝廷各部院大臣都应该推荐人才,“不论满汉新旧,不拘资格,不避恩怨,取真正才守之人”去充当各级官吏。

范文程的这种选拔、培养人才的方法,博得了顺治皇帝的赞许。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为了表彰范文程的功绩,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后又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师;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恩诏加秩一级,并将其画像收藏在皇宫之内。

◎文苑拾萃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清)康 熙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