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谨:功成于谨
20084800000004

第4章 谨言行以成大事(2)

可是,孟子从小却十分淘气、贪玩。他经常与村里的孩子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去摸鱼虾,有时甚至玩得忘记了回家。小心细致的孟母认为环境对人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寻找到一个好的环境来教化儿子,因此便把家搬离了那些住有淘气孩子的地方。

但是,新搬的地方隔壁又是个铁匠铺,孟子又学着铁匠玩起打铁来了。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而这次,她干脆把家搬到了郊外的荒野之处。她认为,这样单独居住,儿子便能专心念书了。谁想到,每年的清明节,荒野中会来很多上坟的人,于是,孟子再次从家里逃出去观看人家上坟,甚至学着大人的样子,拿小树枝挂纸钱,烧香、磕头。

孟母不得不第三次搬家。这一次,她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而且正式把儿子送到学校里拜师读书。可是,枯燥乏味的教学让孟子忍耐不住,他逃学了。

这次,孟母再也忍不住了,她一把把儿子拖到织布机旁,拿了把剪刀“咔嚓”一下把自己织的布全剪断了,说:“不愿读书的人将来长大了就与这剪断的布一样,是没用的东西!”

这回孟子终于受到了震动,下决心不再辜负母亲对自己的希望,发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

◎故事感悟

为了让子成才,孟母付出了许多心力。她深知在孩子学习正当年的时候,任何不好的环境都会影响孩子,所以她不容许有任何影响孩子学习的事物出现在身边,为此不惜多次搬家。谨细如此,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史海撷英

孟母买肉啖子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经常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有一次,邻居家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

“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

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因为邻居并不是为孩子杀的猪,而自己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

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便真的买来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文苑拾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国)孟 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诸葛亮小心择主

◎君子之遇事,一于敬而已。——杨时

诸葛亮(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与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书(即《出师表》)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候的著名谋臣,他一生谨慎小心,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尤其在择主的问题上,他的小心可见一斑。

诸葛亮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但是父母早逝。为避战乱,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去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与诸葛玄是旧交,后来诸葛亮娶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其岳母与刘表的后妇蔡氏是同胞姐妹,这样一来他们又多了一层亲戚关系。刘表手握节钺,生杀予夺,皆可自专,安排诸葛亮在自己幕下供职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诸葛亮并没有选择投靠他。

对于自己的主人,诸葛亮有着自己的条件,那就是具有雄才大略、审时度势、礼贤下士的一代英主。刘表居安自保,充其量是个据守一方的军阀而已,他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给这样一个人呢?历史注定刘表不会用诸葛亮,诸葛亮也不会选择刘表。于是,在建安四年(199年)左右,诸葛亮选择了离开襄阳,在南阳卧龙冈躬耕自食,与烟波钓徒为伍。

那个时候正值汉朝末年,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踞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天下形势紧张,各路君主都在招兵买马,储蓄人才。

徐庶和司马徽便向汉宗室豫州牧刘备推荐,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求贤若渴的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诸葛亮对刘备也是早有耳闻。一个个割据政权,一个个军阀谋主,在诸葛亮心目中各有尺码。古人曰:旁观者清。处在卧龙冈静观事态变化的诸葛亮自然看到刘备东征西讨,已显出英雄气度,“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三国志·刘备传》)。但是他并没有立刻出门迎接刘备一行,而是出门去了。此时的诸葛亮自有打算。

这天,当刘备一行三人来到诸葛亮居住的茅屋时,就发现诸葛亮出去了。刘备一行三人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还是不在。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三人第三次来请诸葛亮。

这一次,诸葛亮终于在家。但是当他们来到诸葛亮家门前时,发现诸葛亮正在睡觉。其实诸葛亮并没有真的睡觉,只是想考验一下刘备。结果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站着。

不久之后,诸葛亮微笑着走出门来,请刘备等人进屋。接着,诸葛亮与刘备进行了一番深入长谈,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隆中对》。在谈话中,诸葛亮对当时天下的形势讲得非常清楚,提出三分之势在当时是不可逆转的。讲清形势以后指出,第一,要夺取荆州,然后向益州发展,这样能够形成一种三足鼎立的形势,这是一个总体的战略;第二,提出了在三足鼎立形势下的行动策略,要联吴抗曹,要跟孙权联合起来对付曹操;第三个方面又提出来要内修政理,这样,在一个适当的机会,就可以出兵北伐,统一天下。

诸葛亮的《隆中对》使刘备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经过一番辩论,刘备和诸葛亮顿时如获知音,相见恨晚。诸葛亮有感于刘备的真诚和雄才伟略,决定出茅庐助刘备。

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小心谨慎是对的,他跟随刘备一起打江山,干出了一番伟业。想当初,他能抗拒住一时名利的诱惑,投身前景并不光明的刘备,说明诸葛亮比别人有远见,他追求的不是一生一世的功名显赫,更不是所从属政治集团的整体“事业”,而是“光昭将来,刊载不朽”的万世美名。同时,他也看中了刘备人才匮乏的现状将给自己提供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后来,对待东吴的拉拢,他巧妙地回答:“孙将军可谓人物,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尽亮,吾是以不留。”

◎故事感悟

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正因为这份真诚,使诸葛亮最终出山辅佐刘备。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充分说明诸葛亮择主的谨慎。作为一个大谋臣,他没有朝秦暮楚,而是谨慎选择了一个政权,和刘备形成了几十年的君臣关系,被传为千古佳话。

◎史海撷英

茶 祖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贡献。

有一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云南,在这里,将士们遇到了大山中的瘴气,大多都中毒染病。一天,诸葛亮忽然梦见白发老人托梦,顿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果然,茶到病除,士气大振。

为了答谢白发老人的托梦之恩,更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在征战结束后,诸葛亮便在当地的大山中播下了大量的茶籽,种茶成林,并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在云南的古茶区,现在还有“孔明山”、“孔明茶”等,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的诞辰日,当地人都要举办“茶祖会”,以纪念诸葛亮给当地人带来茶种,带来健康,带来先进文化的贤德。

◎文苑拾萃

刘备其人

刘备能从一个卖鞋的汉朝皇室远亲,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最后成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与他的用人策略是分不开的。刘备既没有曹操一代枭雄的政治家谋略,也缺乏孙权割据江东的根据地,但他却能以一介布衣而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他所依靠的,仅仅是“一哭二赖三义气”。

刘备的哭可谓世间一绝,他先哭得谋臣诸葛亮,再哭得荆、益之地,又以哭逼得诸葛亮不敢有废刘禅而代之的非分之想,真是哭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他的赖,也是很有名的,先是赖陶谦,得到下邳以栖身,后来又赖鲁肃,逼得东吴无法讨回荆州。

而刘备唯一失败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义气用事了。他虽然以义字得到了关羽、张飞两员猛将,但也为这两员猛将的死而放弃了“联吴抗曹”的立国方针,尽全国之兵而伐吴,结果被陆逊打败,自己也忧郁而死,导致蜀汉从此衰落,无力再取中原,最后率先被灭。

石奋恭谨闻天下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石奋(?—前124年),西汉河内郡温县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小心是石奋性格的主要特征。司马迁认为石奋虽不善言谈,但却敏于行事。

汉高祖刘邦东进攻打项羽,途经河内郡。当时,石奋只有15岁,做了一个小官吏,侍奉高祖。高祖与石奋谈话,很喜爱他恭敬谨慎的态度,就问他说:“你家中还有些什么人?”

石奋回答说:“我家中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已失明。家中很贫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

高祖又说:“你愿意跟随我吗?”

石奋回答说:“愿竭尽全力侍奉。”

于是,高祖就召石奋的姐姐入宫做了美人,并让石奋做了中涓,主要受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谒见之事,他的家也迁到长安的中戚里。

到了汉文帝时期,石奋的官职升至太中大夫。虽然他不通儒术,可是恭敬谨慎却无人可比。

汉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后来被免了职。文帝便重新选择可以做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于是石奋做了太子太傅。等到景帝即位后,更是使他官居九卿之位。由于石奋过于恭敬谨慎而接近自己,景帝也很畏惧他,便调他做了诸侯丞相。

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性情顺驯,对长辈孝敬,办事谨慎,官位做到2000石,因此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官至2000石,作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集中在他们一家。”所以,就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景帝末年,石奋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告老回家,在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朝令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参加。在经过皇宫门楼时,石奋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也一定要用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致意。

他的子孙辈做了小吏,回家看望他时,石奋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而且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他也不斥责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这样,以后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有错误的人,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袒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才答允他们的请求。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即使是闲居在家,石奋也一定要穿戴得整整齐齐,显示出严肃的样子。

石奋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他人,谨慎行事。有时皇帝赏赐一些食物送到他家,石奋也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就好像在皇帝面前一样。在办理丧事时,石奋也非常悲哀伤悼。子孙后代都遵从他的教诲,也像他那样去做。石奋一家因孝顺谨慎闻名于当时的各郡县和各诸侯国,即使齐鲁二地品行朴实的儒生们,也都认为自己不如他们。

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郎中令王臧因为推崇儒学获罪。皇太后认为,儒生言语大多文饰浮夸而不够朴实,现在石奋一家不善夸夸其谈而能身体力行,就让石奋的大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石建年老发白,而石奋的身体还能健康无病。石建做了郎中令后,每五天休假一天。每次回家拜见父亲时,他都是先进入侍者的小屋,私下向侍者询问父亲的情况,并拿走父亲的内衣去门外水沟亲自洗涤,再交给侍者,不敢让父亲知道,而且经常如此。

石建做郎中令时,有事要向皇帝谏说时,能避开他人时就畅所欲言,说得峻急;及至朝廷谒见时,他就装出不善说话的样子。因此,皇帝对他也表示出尊敬和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