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谨:功成于谨
20084800000005

第5章 谨言行以成大事(3)

石奋一家迁居到陵里时,担任内史的儿子石庆酒醉归来,进入里门时没有下车,石奋听到这件事后就不肯吃饭。石庆很恐惧,就袒露上身请求父亲恕罪,石奋仍不允许。后来,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都袒露上身请求恕罪,石奋才责备说:“内史是尊贵的人,进入里门时,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车中依然故我,不知约束自己,本是不应该的嘛!”说完,就喝令石庆走开。从此以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兄们在进入里门时,都要下车快步走着回家。

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石奋去世。大儿子郎中令石建因悲哀思念而痛哭,以至手扶拐杖才能走路。过了一年多,石建也死了。

石奋的子孙们都孝顺石奋,然而石建最为突出,甚至超过父亲石奋。

石奋一家凭着孝敬、严谨而闻名于各郡各国,虽然齐、鲁那些地方的儒生品行虔诚庄重,但还是都自认为比不上石奋。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要说话谨慎,勤勉做事’,说的大概是石奋吧?所以他教化虽不严肃但很有成就,虽不严厉但治理有成。这可以说是行为忠厚的君子了。”

◎故事感悟

人活一世必然有自己生命的闪光点。石奋没有文采学问,但是照样能够闻名于四方,受到他人的敬仰,这完全归功于他恭谨的作风。礼多人不怪,恭敬谨慎做人,在保证不出错的同时,也能为自己赢得美誉,何乐而不为呢!

◎史海撷英

石姓的发展

石姓发源于卫国。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在得到国家之后,最初将首都定在朝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淇县东北,这里也成为石姓最早的活动地。石姓是卫康叔的后代,即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石碏。石碏本名叫公孙碏,字石,后来人们就称他为石碏。

后来,到卫文公统治时期,又迁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卫成公时,又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已经渡过了黄河,进入今河南濮阳西南一带。可见,先秦时期石姓的活动范围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

秦汉时期,石姓的分布进一步扩大,在今河南温县、河北邯郸、山西阳高、陕西西安、山东章丘、河北柏乡等地,都有石姓居住。这一时期,石姓中有不少人都具有非常高的政治地位,其家族也绵延数百年之久。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西汉时被封为万石君的石奋家族。

石奋家族属卫国石氏一脉,《史记·万石君传》中称,石奋的父亲为赵人,说明石奋先祖最迟在战国已迁往赵国。赵亡后,石奋的父亲移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汉初属河内郡),人们便称这支石氏为河内温县石氏。

◎文苑拾萃

石庆上书让贤的奏章

庆幸得待罪丞相,罢驽无以辅治,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丞相公孙弘

◎谨言终少祸,节俭胜求人。——龚明之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年),字季,一字次卿,西汉淄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少时,公孙弘家贫寒,曾以为富人在海边放猪维持生活。年轻时,公孙弘曾任过薛县的狱吏,因无学识,常发生过失,故犯罪免职。为此,他立志在麓台(望留镇麓台村)读书,苦读到40岁,又随老师胡母子始修《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便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年已60岁,去应征,被任命为博士。公孙弘曾著有《公孙弘》10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已失)。

公孙弘是西汉时期齐地淄川国薛县的人。他年轻时曾做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后来因犯了罪而被免官。

公孙弘的家里很穷,只好靠到海边放猪赚些钱财,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40多岁时,他才开始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刚刚即位,就开始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60岁了,仍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结果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自己有病为名,辞官回家了。

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淄川国推荐了公孙弘。这时,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而被罢官归来,希望改变推举的人选。”

可是,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便到了太常那里。太常就让所征召的100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到了最后。可是,当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后,武帝却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就这样,公孙弘又被召去觐见皇帝。武帝见他丰仪魄伟,就又封他为博士。

这时,汉朝开通了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都感到十分困苦,武帝就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后,向皇帝报告,极力称西南夷没有用处,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宽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谨慎、不节俭。他每次在上朝同大家议事时,总是先陈述种种事情,然后让皇上自己去决定,不当面驳斥皇上。皇上观察他,发现公孙弘品行忠厚,善于言谈但出言谨慎,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因此,皇上渐渐开始喜欢他。在两年之内,公孙弘便官至左内史。

公孙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时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加以辩白。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也显贵起来。

公孙弘曾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就忘了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

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因此,每次皇上身边的宠臣诋毁公孙弘,皇上都不理睬,而是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对皇上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

皇上就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也是对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皇上认为公孙弘谦让恭谨而谨身节用,便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做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故事感悟

作为一个看清形势的人,公孙弘深刻地懂得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谨慎、不节俭,所以他不贸然接受推举,不贸然进言,不轻易与人辩驳于堂上。知道皇上有意刁难,赶紧巧妙回避。身处高位,却能谨身节用,以防后患,这样的行为作风既有利于江山百姓,又能助他登上高位,实在不能不佩服他的高明啊!

◎史海撷英

公孙弘的糙米饭

公孙弘当上丞相、位高权重之后,仍然很节俭,穿麻袍,吃糙米。

有一次,一位许久不见的老友来投靠他,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公孙弘并没有搞特殊,给他的待遇仍然是穿麻袍,吃糙米。

老友对此十分不满,怨恨说:“布被糙米,我家中有,何必来投靠你!”

后来,他的老友便去告密,检举丞相内着貂裘,外套麻袍,厨烹五鼎,厅设两菜,如此为民表率。朝廷也疑心公孙弘矫伪。公孙弘叹气说:“宁遭暴客抢,不愿遇老友!”

但是后来,皇上还是信任了公孙弘。

◎文苑拾萃

《握奇经》

《握奇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论述八阵的兵书,又名为《握机经》、《幄机经》,共一卷,380余字(一本360余字),有多种丛书本传世。

相传,《握奇经》的经文为黄帝臣风后撰,西周初姜尚为之引申,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作解。另附有《握奇经续图》一卷,旧题晋武帝时西平太守马隆撰《八阵总述》一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曾载有“黄帝兵法,世传握奇文”的评语。

事实上,《握奇经》成书较晚,《宋史·艺文志》始见著录。南宋朱熹认为,该书是“唐李筌为之”(《朱子语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握奇经》是唐代以来好事者根据唐独孤及的《八阵图记》推衍而成的。

该书指出:“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布阵用兵,要根据天文气候向背、山川利害和兵力多寡等情况,灵活运用。”由于该书文字简略,后人对经文解释不尽一致。

卫青因恭谨而受封

◎然某亦区区不敢废职,而亦不敢以谨职为能。——周行己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能征善战的将领,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作出过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

卫青一生当中,曾先后七次率兵出击匈奴,而且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他为将号令严明,与将士同甘共苦,作战也常常奋勇争先,因此,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在一次战斗获胜后,卫青面见汉武帝。汉武帝说:“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6000户。”

同时,汉武帝又封卫青之子卫伉为宜春侯,卫不疑为阴安侯,卫登为发干侯。

然而,卫青却坚决推辞,说:“臣幸得待罪行闲,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三个儿子尚年幼,分寸未立,何敢受封!”

汉武帝笑道:“青可放心,诸校尉皆有赏。”

在苏建有罪时,卫青宽仁善良,谨言谨行,同时又做到了奉法守职。

卫青曾在天子面前说:“我卫青有幸以皇亲身份受到宠信,在军中任职不怕没有威严。周霸劝我建立威严,这样就大失人臣应有的本分。即使我有权斩杀将领,也不应以我地位的尊贵和所受的宠信擅自诛杀将领于境外,还是送到天子面前,让天子亲自裁夺吧!由此可以看出做人臣的不敢专权恣纵,不是也很好吗?”

于是,卫青就把苏建用囚车送回长安由武帝处理。武帝赦免了苏建的死罪,令其交纳了赎金后,将其贬为平民。

正是因为卫青在讨伐匈奴获胜后,受天子勋赏时,以宽和柔顺取悦皇上,谦虚谨慎,不忘众将,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奉法守职,因而获得将士们的拥护,成为一代英才将领。

◎故事感悟

假若卫青在受勋赏时大吹自己,把功劳都揽向一身,他就不可能有众将领拥护,也不会有显赫的功勋了。如果他一气之下当即杀了苏建,没有上奏皇上,那么便谈不上奉法守职、赢得军心了。因为他没有这么做,而是一切从“谨”,这种谨言谨行的作风也让他名留青史。

◎史海撷英

卫青收复河朔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等地。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区(黄河河套地区)。这也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然后迅速攻占了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

随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的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了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100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

由于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便在此修筑了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并设置了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10万人到这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仅彻底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还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因为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立了大功,故还朝后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文苑拾萃

将军行

(西汉)卫 青

将军有姊倾国色,宠冠后宫阿娇愁。

将军不是鸢肩辈,耻向椒房取通侯。

匈奴牧马蹂汉地,愿分虎符虏其酋。

电扫河南逐陇西,郡县朔方未一秋。

天子不惜长平邑,计馘献俘非干求。

再出高阙将万骑,右贤愦愦兵家谋。

将军夜中斫云垒,掩耳雷霆戮戈矛。

名王遁匿残兵百,暂得颈上寄颅头。

即于军幕大其号,赐诏优渥天子酬。

校尉勋劳未曾答,封及襁褓将军羞。

将军不败讵天幸,肯向国家遗寇仇?

废书慷慨起长叹,默对青史祝其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