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谨:功成于谨
20084800000009

第9章 遇事从谨得保全(1)

周公诫子

◎凡事皆能谨于几微,则不至于差之大矣。——薛瑄

周公(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治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韩诗外传》卷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周成王见周公贤德,就想赐封周公,但是周公辞谢,于是就把周公的儿子伯禽封到鲁国去。

辞行的时候,周公告诫他的儿子说:“去吧!你千万不要依仗鲁国就对士人骄傲。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辅佐天子,我对天下人来说地位已够崇高了,可是我曾经为了接待来见我的人,洗一次头而三次握发,吃一顿饭而三次把口中的食物吐出。这样的小心紧张,还恐怕失去天下的士人。我听说,品德好而又能持守恭敬的,一定获得荣耀;土地广大富庶,而又能持守节俭的,一定获得安定;名位很高,而又对人持守谦卑的,将更加显贵;人口很多,兵力强大,而还能持守几分警惕的,一定能打胜仗;有聪明,有才干,还处处谨守几分愚笨的,一定能获得更多的益处;多听多记,还持守几分浅薄的样子,他的知识一定更广博。以上所说的‘六守’,都是谦虚的表现。一个人身为天子,据有天下的一切,如不谦虚谨慎,他自己将比天下先灭亡,桀、纣就是例子,能不谨慎吗?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大道理,从大的方面,可以守住天下,其次也可能守住国家,最小也可以守住他自己,这就是谦虚谨慎啊。天道对于太圆满的,要毁损一些;而对谦逊一点的,却给予帮助;地道把太圆满的山川形势,也要让它谦逊一些,让高的低一点,低的高一点;鬼神对太圆满的降给灾害,对谦逊的降给福祉;人类对骄傲自满的,都厌恶他;对谦虚自持的,都喜欢他。所以衣服做成了就缺衣襟;宫殿建成了就缺方角;屋建成了还需加上纹彩;故意表示不成,是天道要这样的啊!《易经》上说:‘能够谦虚谨慎,万事皆通,只有君子能保持长久。’《诗经》上说:‘商汤降生并不迟,由于圣明恭谨,他的美德才一天天在升起。’要以此来警戒自己,千万不要依仗鲁国向士人骄傲啊!”

儿子谨记周公的教诲,到了鲁国后,说话行事都小心谨慎,谦虚自持,所以一直安然无恙,过得怡然自得。

◎故事感悟

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父亲又何尝不是呢?周公以自己的经历及典故教育儿子,让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小心说话,小心做事,保持谦逊谨慎,以免去不必要的灾难,保全自己,一颗爱子之心呼之欲出。

◎史海撷英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旦在任职期间,为进一步巩固周朝的政权,开始“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

在殷商时期,君位的继承制度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方式不定。而周公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应由长子继承,同时又将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这些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

此外,周公旦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毕生所追求的,也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文苑拾萃

《多士》

《多士》为周公旦向殷朝的顽民所发布的文告,写的是对待迁到洛邑的殷顽民的政策。

全文共分作两大段。第一段是攻心,意在让殷朝的顽民服从周人统治。理由是,你们这些殷士不好,上天把大命给了我小“邦周”,绝不是我“敢弋殷命”、“敢求位”。这就如同你们的先祖成汤取代不道的夏桀一样,也是“上帝不保”夏桀。我现在把你们从“天(大)邑商”迁到西土,不要怨我,我是矜怜你们的,这也是天命所在。

第二段的内容是宣布给顽民以生活出路,让殷朝的顽民就地安居,有他们的田地,有他们的住宅。“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如果你们能顺从听命,有德,还会被任用,上天会可怜你们。否则,你们不但会失去土地,而且我还会把上天的处罚加在你们身上。

行止有度,保身有道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刘向

陈完(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陈国公族,厉公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公元前707年,陈国发生宫廷内乱,厉公被杀,太子完被贬为大夫。

陈完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统治秩序与社会伦理道德十分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陈宣公的太子被杀,陈完就带着家人逃到了齐国。

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他很注重任用人才,曾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治国。

齐桓公早就听说了陈完的才学,心中一直很想与他会面,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这次,陈完刚好逃到了齐国。因此,陈完刚到齐国,齐桓公便迫不及待地接见了他。一席交谈后,齐桓公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立即决定让陈完做卿。卿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官职,一般是不会轻易让别国的人做的。即便是本国的人,能做到卿的职位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

然而,当齐桓公将陈完封为卿时,陈完却恭敬地向齐桓公施了一礼,辞谢道:“我在陈国被逼得无栖身之所,只好逃到贵国来寄居。如果承蒙您的恩典,让我有幸能在您宽厚的政教下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本是个不明事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您不责怪我,我已感恩不尽,哪敢贪图富贵,巴望做卿那样的高官呢?况且,让我这样一个客居贵国的无能的人做官,一定会招致人们对您的非议,我又怎能给您添麻烦呢?这件事万万不可!”

齐桓公见陈完再三推辞,而且情意真切,也就没有再难为他,而是让他做了“工正”管理各种工匠。

陈完做了“工正”后,表现得十分出色,齐桓公对他的才能也更加赏识,经常与他一起讨论国事。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日益亲密。

有一天,陈完请齐桓公到家中喝酒,齐桓公兴冲冲地带着随从人员来到陈完家中,酒席已经摆好在庭院中了。

这天天气风和日丽,加上庭院中景色雅致,布置得体,齐桓公一见,早将那些烦人的政务抛到了脑后,忍不住开怀畅饮起来。

席间,齐桓公与陈完一起评古论今,而且越说越投机。说到高兴处时,两人便情不自禁地相视哈哈大笑;谈到气愤处,又不免摩拳擦掌、扼腕长叹一番。

齐桓公的酒量本已不小,再加上遇到陈完这样的知己,更是海量了,所以左一杯,右一杯,一直喝到太阳落山。齐桓公已经有几分醉意了,但他仍觉得没有尽兴,吩咐左右:“赶快点上灯火,我要与陈大夫再喝几杯。”

这时,陈完赶紧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不能再喝了!我只想白天请您喝酒,晚上就不敢奉陪了!”

听了陈完的话,齐桓公有些失望,脸上就露出了不悦的神情,说:“我与你正喝到兴头上,你怎么能扫我的兴呢?”

陈完赶紧诚惶诚恐地解释道:“酒宴是一种礼仪性的活动,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如果您因为跟我喝酒而没把握住分寸,遭到别人的指责,我怎能逃及罪责呢?所以,请您原谅,我实在不能执行您的命令。”

齐桓公一想,陈完说得也有道理,便不再坚持,酒席按时结束了。

◎故事感悟

陈完确实是个保身有道的明智君子。如果他不这样做,而是贸然接受高官厚禄,谁又能保证他的上司有朝一日不拿他开刀问斩呢?谨慎自保,才是正道啊!

◎史海撷英

田姓始祖

春秋中期,陈国发生了一起争夺君位的内乱,陈厉公被杀死,其侄陈林自立为侯。在这场内乱中,厉公的儿子陈完没能登上君王的宝座。

又过了几十年后,陈林死去,陈宣公即位。陈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年),宣公杀死了太子御寇。这让陈完十分害怕,因为他平时与太子来往甚密,关系也最好。

因害怕连累自己,陈完便借故逃到东边的齐国。到了齐国后,陈完也不敢再姓陈了,而是改为田姓,陈完也变成了田完。古书《索隐》上说,因为在古时候陈、田二字声相近。就这样,陈完也成了田姓的始祖。

陈完在齐国受到了礼遇,做了大官,为齐国做了许多好事,深得齐国上下的好评。陈完死后,还被追封为敬仲,这就是田敬仲。

◎文苑拾萃

凤鸣铿锵

春秋战国时期,陈国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儿嫁给陈厉公之子陈完,他的妻子占卦后说:“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和鸣,也就是雄雌声音相和,响亮和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夫妻必能和洽,后世强大无比。

急流勇退,英才保身

◎最明智的是急流勇退,最愚蠢的是狂妄无知。——南怀瑾

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范蠡曾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公元前496年前后,范蠡入越,辅助勾践20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经商得资巨万,称“陶朱公”。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春秋末年,范蠡为了谋取功名,到越国辅佐越王勾践,被封为大夫,后来又升至上闺怨军。

这时,越国与吴国结仇,吴王夫差便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而越王勾践则想先发制人去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说:“大王您不能这么做,我听说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战争是违背道德的,争斗是各种事情中最末等的事。违背道德,好用凶器,干末等之事,老天爷也是不赞成的,所以无故起兵是不利的。”

但是,勾践却根本不听范蠡的劝告,非要出兵伐吴国。于是,吴越两军交战,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吴军包围。这时,勾践才悔恨万分,便向范蠡请求救国之策。

范蠡建议勾践马上派人去给吴王送厚礼,并向他们求和。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

文种多次求见吴王,吴王夫差才勉强同意了勾践的请求,撤兵回国,但要求将勾践夫妇带回到吴国做臣子,并让他们伺候自己。于是,勾践就将国家大事托给大夫文种,自己带上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做人质。

到了吴国后,吴王夫差就让勾践他们住在先王坟墓旁的石头屋里,为吴王养马。吴王每次出去,也都要勾践为他拉马。

范蠡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他在人前与勾践一起伺候吴王,在人后还要伺候自己的主子勾践,还得不断地活动,观察形势。勾践有时忍不住了,范蠡还要耐心安抚他,以免前功尽弃。

这样经过三年的痛苦生活,吴王夫差认为勾践真的已经臣服自己了,便决定把他们放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不使自己忘掉亡国的耻辱,不在卧室内铺放锦绣被褥,只铺上柴草;还在屋里挂一个苦胆,每次吃饭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

勾践觉得范蠡的才能和忠诚都可以信任,便打算把国政交给他,但范蠡却说:“操练兵马,行军打仗,文种不如我;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文种。”于是,勾践就将国家的政事都交给文种,而让范蠡负责操练兵马。

后来,范蠡在苎萝山上遇到了美女西施,便说服她为国舍身。范蠡亲自把西施送到吴国。吴王一见西施的美貌,马上就被迷住了,日夜与西施在姑苏台上作乐。西施牢记范蠡的嘱托,总是在夫差面前说越国的好话,于是吴王也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

而这时,越王勾践正礼贤下士,在范蠡、文种两人的齐心辅佐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使得越国实力日益强盛起来,并做好向吴国复仇的准备。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越国出兵打败了吴国,从此不再向吴国称臣进贡了。五年之后,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军攻到姑苏城下,围城三年,终于彻底打败了吴军,并逼迫吴王夫差自杀。随后,勾践率越军横行于江淮一带,成了霸主。

后来,越王勾践论功行赏,范蠡作为一个从始至终辅佐勾践完成霸业的有功之臣,官超过计划上将军。然而,范蠡却不恋虚名,不图富贵。作为大臣,他认为自己已经辅佐主公完成了大业,圆满地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功德圆满之后,范蠡给勾践留下了一封信,信中说:“当年主公受辱于会稽山,主辱臣死。现在天下已定,请主公给臣下降罪处死。”

之后,范蠡便乘船不辞而别,永远地离开了越国。在临走时,范蠡没有忘记老朋友文种,也特意给他留下一信,说明鸟尽弓藏的道理,并劝他也应远走高飞。但是,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最后终于被勾践逼得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