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谨:功成于谨
20084800000008

第8章 谨言行以成大事(6)

有一天,大使竟也跑到电话间,笑眯眯地表扬了任小萍。结果没多久,任小萍就因为工作出色而破格被调到英国某大报记者处担任翻译了。

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很大的老太太,得过战地奖章,授过勋爵,本事大,脾气也大,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刚开始时,她也不要任小萍,因为看不上她的资历,后来才勉强同意一试。

一年以后,老太太经常对别人说:“她翻译的比别人好上十倍。”

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就被破例调到美国驻华联络处。在这里,她干得同样优秀,并获得了外交部嘉奖。

在之后的几年里,她照样发扬着她专业而细心的精神,不放过每一个可能的细节,事必躬亲,结果职位一直上升。但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她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出色。

◎故事感悟

老子有一句话,说的是做事情不要看不上那些简单的小事情,不要忽略那些被人家认为很容易忽略的细节和细致的地方。一个人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到位,这就是不简单;大家都认为很容易的事情,你非常认真严谨地做好,这就是不容易。任小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史海撷英

任小萍苦学英语

因为英语基础差,任小萍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学生。她知道学外语没有捷径,所以非常用功。每天晚上打着手电筒学到12点、1点,早晨5点起床,不管多冷,对着一棵树就大声地念,大声地背,把头一天学的东西翻来覆去地弄好几遍,直到完全掌握,才去吃早餐。

英语的五项主要技能,听、读、说、写、译,每一项都得下工夫。比如听,每天晚上7点,学校的大喇叭会播送一个小时的英语新闻,任小萍就会裹着大衣坐在院子里听;读呢,就是每周一份的《北京周报》,20多页一句不落地从头看到尾,把所有的生词都拿本子记下来;译,就是把《人民日报》上的重要文章,逐字逐句地译出来,再对照《北京周报》的英文译稿。

就这么几年下来,毕业的时候,任小萍已经是全年级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了。

◎文苑拾萃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一句很有名的谚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认真并且一直坚持把某件事做下去,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他趁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玩耍,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一句话记一生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韩非子

裘法祖(1914—2008年),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裘法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2008年6月14日上午8时46分,裘法祖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

作为我国现代外科医学的创始人,裘法祖的刀法精准闻名于外科学界,人称“裘派风范”。

据说,裘法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会完好无损。对此,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吴在德教授曾给过他这样的评价:“我看过很多专家开刀,当然也有开得好的,但是裘教授的裘式刀法真是一点儿不假。开刀肯定会出血,但是裘教授开刀解剖得很细致,层次分得很清楚,出血也很少。”

裘法祖的功夫不仅以精确见长,手术时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而且在选择器械时,也尽量会想办法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外科医生之间只要彼此看一眼手法,就知道是不是裘法祖的学生了。裘法祖在做手术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手术前,他一定要亲自清点一下每一件手术器械、每一块纱布。因此,一直以来,他的手术台都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而这种严谨的医风,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早年扎实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

裘法祖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18岁时考进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20岁时,裘法祖被学校选派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学习,师从著名外科学家布龙纳教授;26岁,他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便留在慕尼黑大学的附属医院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的医学水平十分发达,而德国与中国一样,向来都是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国家。裘法祖在这家医院里做的第一个手术是阑尾炎手术,但是病人不久后就去世了。尽管病人的去世与裘法祖的手术没有关系,但裘法祖的老师碰到裘法祖后,只对他轻轻说了一句:“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就这么一句话,却让裘法祖振聋发聩。多年后,裘法祖在《旅德追忆》中写到,导师的这句话让他记忆深刻,甚至影响了他日后60多年外科生涯的作风和态度。

在这之后,裘法祖对待工作更加认真。也正是这么一句简单的“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的话,让裘法祖领悟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作为顶尖级的外科医生,裘法祖给患者做手术时都是游刃有余,可是等到自己患了眼病,需要别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时,他也是紧张得不得了:万一麻醉没做好怎么办?万一手术失败怎么办?万一……裘法祖深深地体会到,患者将整个生命都交给了医生,这该是对医生多大的信任啊!

所以,从那以后,不管什么时候,不论做什么难度的手术,裘法祖都认真细致,把握好每一个步骤,做好每一个细节。

◎故事感悟

“救死扶伤”是从医人员的准则,医务战线的医护人员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把这一准则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裘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医生。一句“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让他领悟到了医生的责任。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一切为了患者,认真细致、谨慎行事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史海撷英

裘法祖和他的外国妻子

1940年,26岁的裘法祖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邂逅了一位美丽的日耳曼少女——罗懿。1945年,裘法祖与罗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结为伉俪。在二战中,裘法祖抢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包括一些犹太人,罗懿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两人的生活虽然受到德国战乱的影响,但仍然可以苦中作乐。不久后,儿子的降临更给夫妻二人带来了巨大的喜悦。

1946年底,罗懿义无反顾地跟随丈夫裘法祖回到了中国。他们刚刚到上海时,赶上了通货膨胀,日子过得很苦。然而在选择国籍时,为了丈夫,罗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国籍。就这样,夫妻两人相濡以沫地走过了几十年的人生。

◎文苑拾萃

《写我自己》

《写我自己》一书是裘法祖教授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的一部书。在这部书中,裘法祖特别强调“实事求是”与“严谨认真”,用朴素的文笔写成了自己的传记,而不是用华丽的文字搞文学创作。因此,书中内容也只求写实,毫不夸张,也毫不掩饰作者自己的真情。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应该做到坦率和诚实。”

在这部书中,裘法祖写了自己的老家,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到少年,还写了同济大学的医学生,写了从上海到德国慕尼黑的生活经历,写了坐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教室里的感受,以及是怎样开始自己的外科生涯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