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廉:廉不妄取
20085400000012

第12章 廉明理政(6)

祁、黄二位钦差查看过海防后,就上疏道光,建议把炮台改为炮墩,以沙袋围起来。再将小船围在沙袋之外,既便于隐蔽,又可在船与船的间隙向敌舰开炮。道光看罢奏章,觉得有理,命邓廷桢速办。

在福建期间,两位钦差微服私访,查得台州知府潘盛暗种罂粟,鱼肉百姓;温州知府刘煜也在私种罂粟,上疏弹劾,潘、刘二人因此被罢官,远戍伊犁。

祁隽藻回朝后,被任为兵部尚书。第二年的七月,英军进犯厦门,闽浙总督邓廷桢率军抗击,英军败北。邓廷桢上奏朝廷。朝中却有人诬说他所奏不实,妄言邀功。皇上命祁隽藻细查。经过调查,祁隽藻证实邓廷桢所奏属实,此人可堪大用。

道光下令禁烟前,祁隽藻写了《新乐府三章》给道光看,其中有几句道:

市上金价高如山,民间米盐事事艰。毒药得解尚可活,黄金入海何时还。

道光大为赞赏,下旨刻版印行,刊发各地。

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人恼羞成怒,给道光施加压力,朝中一些人借机添油加醋,道光作出让步,革了林则徐的职。祁隽藻画了一幅《鹤立鸡群图》安慰林则徐。林则徐把一粒黄豆放在酒杯里点火烧酒,祁隽藻看出他的心思,是说“豆在釜中相煎易,鹤立鸡群出头难”。

祁隽藻说:“我给你续几个字。‘豆在釜中相煎易,断无生根地;鹤立鸡群出头难,终有天日开’。”后果如其所言,林则徐又被召用,只是病逝在赴任的路上。

后来,道光要查办卖国贼琦善,祁隽藻自荐去查办。道光问他带多少人马,他道:“只需圣旨一轴,特等捕快四名。”

第二天,只见四名小官模样的人随着一位主考官南下去了广州。琦善与祁隽藻是熟人,相见后叙谈,只听一声令下,早有四名捕快上前,将琦善的一品顶戴摘掉,捆了个结结实实。祁隽藻当众宣读完圣旨,琦善及其爪牙被被镇住了,琦善只好乖乖地做了阶下囚。

洪秀全起义后,曾国藩正在湖南老家休假,组织起老家子弟成立湘军。消息传至京师,咸丰大喜,只有首辅祁隽藻对当时的混乱局面心存忧虑,他说:“曾国藩以侍郎在家闲住,就是普通百姓。一个普通百姓振臂一呼,那么多人响应,这个时局就乱得够可以了。”

咸丰方才感到天下是够乱的,脸色都变了。祁隽藻能克己奉公,但对已经腐败的政治局面也是无能为力,仅能担忧而已。

◎故事感悟

祁隽藻贵为朝廷重臣,却有着一颗爱民如子的心;他俸禄丰厚,却居住于破旧的故宅;虽克己奉公,却已感回天无力。个别官吏的廉洁明智已不能挽救将覆灭的腐朽王朝,但这些人廉洁的品格仍然永垂青史。

◎史海撷英

祺祥政变

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清文宗咸丰六年,即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急忙带着他的皇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以及一班亲信逃亡到热河去了,并派恭亲王奕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

奕费尽周折,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然而,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在奕手中,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手中,这些人将奕视为自己的政敌,千方百计排挤他,不让他随驾到热河。

1861年11月1日,叶赫那拉氏联络恭亲王奕在北京逮捕了肃顺等八位大臣,发动了祺祥政变。11月2日黎明,载垣、端华刚刚踏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在两旁的侍卫一一逮捕。肃顺扶柩到达密云时,在行馆被捕拿。3日,叶赫那拉氏又任命奕为议政王,桂良、文祥等人任军机大臣,组成了新的军机处。7日,清廷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并宣布载垣等三人大逆不道,当即赐载垣、端华自缢,并将肃顺斩首,景寿等五人分别罢黜或遣戍。8日,叶赫那拉氏又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主要有抗拒皇太后垂帘听政、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各国等。11日,载淳正式登极,太后垂帘听政,是为慈禧太后。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开始了她对中国48年的黑暗统治。

◎文苑拾萃

挽林则徐

(清)祁隽藻

德望重乡闾,家称孝弟、吏颂循良,接武有人传事业;

渊源思教泽,苗甫童蒙、今成衰老,感恩何日辑遗书。

左宗棠以廉为宝

◎蠲浊而流清,废贪而立廉。——唐·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时任陕甘总督。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博览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他21岁中举,但此后一连三次进京赶考,却都名落孙山。从此,他改弦易辙,绝意仕进,潜心经世之学,从研究地理学入手,进而研究边疆问题、对外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国计民生的各种学问。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终于达到了“体察人情,通晓治体”,“谈天下事,了如指掌”,被誉为“近日楚材第一”,甚至连大名鼎鼎的林则徐也“诧为绝世奇才”。

左宗棠学成后,曾在湖南巡抚骆秉章身边做过一段幕僚,后在曾国藩手下帮办军务。因战功赫赫,两年后升任浙江巡抚。随后,又迁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授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伯、二等侯,声名十分显赫。

左宗棠虽为名将,身膺封疆大臣,但他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在军事行动中,他一直坚持住营帐,从来不住在公馆里。身上穿的常常是件布袍;有时出帐遇到兵勇开饭,便和他们一起用餐。

左宗棠进军西北攻打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时,他的湘阴老乡蒋凝学正任兰州道。他见左宗棠年事已高,在军中生活不便,特意禀请左宗棠去兰州城住总督衙门。左宗棠坚辞不受,还坦诚地表示:“前敌诸军冒雪履冰,袒臂鏖战,本爵大臣运筹中阃。斗帐虽寒,犹愈于士卒之苦也。”此后,左宗棠又先后到肃州、哈密督师。地方官基于西北荒原自然环境恶劣,天气变化无常,也都极力劝他住进公馆里。他都予以回绝,一如既往住在营帐中。

左宗棠曾亲口对人说,他“带兵五年,不私一钱……所余养廉不过一万数千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处处关照了其他人。

此外,左宗棠还以廉为宝,从来不收取任何贿赂。即使在他领兵征战胜利后收到朝廷的赏银,也总是“悉与将士共之”。一旦发现哪位属下家中困难,他都慷慨解囊。

有一次,左宗棠听说部将刘典将俸禄存在家乡一个店铺里,结果店铺倒闭了,致使全家老幼无以为养。他马上从自己的薪俸中划出同样一笔款项,作为刘典一家的生活费用。不久,刘典病故,他又承担了刘典的丧葬费用。仅此一次,即用去左宗棠大约6000两廉俸银。

人们对左宗棠的廉洁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与他共事多年的杨昌浚说他:“绾钦符十念稔,从未开支公费;官中所入,则以给出力将士及亲故之贫者,岁寄家用不过二十分之一,而自奉俭约”;湖北巡抚胡林翼也对人说左宗棠“一钱不私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亦皆信之也”;湘军统率曾国藩也说左宗棠“毕竟是我辈中人”、“是真君子”、“是少有的廉将”!

◎故事感悟

左宗棠虽身为大将,却有着朴实无华的情怀,与士兵同甘共苦;虽是朝廷重臣,却从不挪用公款,相反还慷慨解囊,资助他人。他实不愧为“真君子”。

◎史海撷英

《中俄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是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清政府与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签订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

根据条约及其子约规定,中国虽然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然向沙俄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伊犁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沙俄又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和斋桑湖以东7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而俄国在华的经济扩张也由边境地区逐渐延伸至中国腹地。

此外,沙俄还利用《中俄伊犁条约》在1881—1884年间胁迫中国新疆居民10万多人“迁居”俄境。所以,这一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西北边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文苑拾萃

左宗棠旧居

左宗棠旧居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西堂子胡同的25—27号,为一组中西四合院的东院。

旧居的格局基本完整,院落中间穿插有长廊、假山、花园等建筑。其中,25号院是一座三进院落,宅门与正房以抄手廊贯通,正房内留有清式楠木雕花隔断,精巧别致。

20世纪30年代,国画家、清宗室溥雪斋曾购得此宅居住。如今,这所院落一部分是民居,另一部分则做办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