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廉:廉不妄取
20085400000013

第13章 忠廉为国(1)

“寒酸”的遗物

◎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唐·白居易《赠诸少年》

季文子(?—前568),姬姓,季氏,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公元前601—前568年执政。谥文,史称“季文子”。史料记载,季孙行父之“孙”是一种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故季孙行父为季氏,而非季孙氏。季孙行父上承其祖成季之遗风,下启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政治。正因为他的努力,鲁国三桓才得以顺利成长,从而成为日后凌驾于鲁君之上的强势卿家。

曾连任鲁国相国的季文子,是个十分忠廉的人。鲁襄公在位时,他由于积劳成疾,病故在任上。他的好友闻此噩耗,纷纷前来吊唁,发现他竟没给自己置下一件像样的家产。他的夫人衣着朴素,从不见有贵重的丝绸衣物穿在身上。他平时上朝所乘的马,也是普通的马;因为长期没有喂精饲料,毛色毫无光泽,一点儿不像相国坐骑应有的派头。

有一天,一位既是季文子下属又是亲戚的人叫公孙它,在拜访季文子的时候,推心置腹地谈到这个问题。

他说:“相国您可是咱们鲁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本该很气派。可您现在这个样子,实在有点儿寒酸。夫人身上的衣着这样朴素,拉车的马瘦骨伶仃,打不起一点儿精神,也不喂它些精饲料吃。这样,别人看了会觉得您执政过于吝啬,一点儿也不顾及咱们鲁国的形象!”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平心静气地解释说:“你看到的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我作为一国之相,怎么能只想着自己一家吃好穿暖呢?我的职责是让鲁国的黎民百姓过上富足殷实的生活;全国父老兄弟穿粗布衣、吃粗茶淡饭,我一个人过得再好又能怎样呢?”

公孙它听后连连点头:“那是那是!”

季文子继续说道:“我还听说,君子从来是以自己高尚的德行为国家增光添彩,不是靠自己老婆、家人的华服盛装,车马的漂亮装饰和豪华排场来炫耀。如果我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只一味追求享乐,奢靡无度,讲究排场,怎么可能为国君治理好国家呢?”

季文子就是这样一个毫无私心的清廉之人。他去世后,连国君都亲自到他家悼念。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这位两朝贤相竟没有一件值钱的家私,更别提古董珍宝了。为官几十年,没有一点儿个人积蓄,一心为公。季文子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叹和敬仰。

◎故事感悟

季文子身为一国之相不讲排场,心中装的是社稷的安危与百姓的疾苦,可谓大忠。去世后遗物的寒酸使得人们更加敬仰他,但更为人称道的是他一颗廉洁无私的心。

◎史海撷英

楚灭鲁国

公元前323年,鲁景公去世,鲁平公即位。这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公元前278),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公元前261),楚国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顷公迁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公元前249),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晏婴的最佳赏赐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新唐书》卷一五《长孙无忌列传》

晏婴(公元前578—前500),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系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晏婴是齐景公时的贤相。他任相国期间,生活一直很俭朴。上朝坐的是破车,驾车的马是劣马;家里人身上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米;住房又小又狭,地段又差,一直是一套陋室。

一天,齐国国君齐景公有事派使者来晏婴家,正赶上晏婴在吃饭。照理,家有来客总得招待一番,何况是国君派来的。但晏婴却没这样做,只是将做好的现成饭菜分一半给使者,结果主客二人都没有吃饱。使者心想,相国家里大概没吃的了。回宫后,把这些情况向齐景公作了禀报。齐景公大为惊诧:“真没想到,晏相国家竟是如此窘迫,这可是寡人的疏漏呀!”

当下齐景公便遣人送去黄金千两,让晏婴专门用来招待宾客。孰料晏婴不肯收受,景公派人送了三次,晏婴婉谢了三次。

晏婴对景公说:“君王赏赐臣下这些珍贵的金银财宝,一定以为臣下很穷,其实不然。以君王对臣的惠爱,已可让我三代享用,还能恩泽友好,臣一辈子都享用不尽。臣曾听闻,把君王的赏赐再转予百姓,是臣子代替国君讨好民众的做法,忠臣不为;但倘若不转施于人,一人独享,成为自己囊箧中的私物,仁者不为。财宝对一个人来说,不过是暂时保管一下罢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只需一块粗布做件用来遮体的衣服,一点食物用来果腹,就心满意足了!”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想想还是要给自己的相国调换一套宅第。他对晏婴说:“寡人听说你的住宅紧挨闹市,非常吵闹,房子狭窄矮小,地势低下,还是换一换,搬到宽敞干爽一点的地方去吧!”

晏婴慌忙叩头谢恩:“臣祖祖辈辈住在那里。臣才德不及先辈,能住这样地段已很奢侈了。再说,离市场近,购物方便,请君王就别为臣下操心了。”

但齐景公总觉得过意不去,便下令悄悄为晏婴盖了一座新的相府。又趁他出使晋国期间,派人拆了他的旧宅。齐晏公心想:这回好了,等晏婴回来,旧宅不在了,新宅正好落成,生米做成熟饭,他还能不搬?!谁知晏相国出使回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面感谢景公知遇之恩,一面利用拆下的旧料又恢复了老宅,仍然搬了回去。

光阴如箭,转眼又是几年。为了表彰晏婴功绩,齐景公赏赐两块封地让他用来收取俸禄。但晏婴仍像前两次一样婉辞不受。他对景公说:“君王呀,如今您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民力已不堪重负了;您热衷游猎,挥霍钱财,将大批财富赏赐给自己宠幸的女子,国家财政快到崩溃边缘了!您还穷兵黩武,连年征战,老百姓流离失所,都快生活不下去了。臣下不应再接受您的赏赐了。”

齐景公沉吟了一会儿说:“相国言之有理,这些想法很好。不过,你不想自己先富裕起来吗?”

晏婴拱手拜揖:“臣听说为人臣者,应先考虑君王。尊君然后才能身安,国定然后才能家定。不是臣不想先富,而是目前尚不具备条件,黎民百姓吃不饱饭还在饿肚子呢!”

齐景公说:“你有这种见识寡人很高兴,只是寡人想不出用什么作为你的俸禄呢?”

晏子连忙说:“君王的商贸渔盐,关市上只是稽查而不要去横征暴敛;农业税不超过十分之一,不使农民负担过重;还有要减轻刑罚,死罪减刑,服刑减为处罚,处罚减为赦免。做到这三点,就是君王您给臣下最好的赏赐了。”

齐景公高兴地说:“这三件事太容易了,寡人准你奏请就是了!”

齐景公按晏婴这三条做了后,有使者出使大国,大国君主说:“齐国这下安定了。”使者出使小国,小国君主异口同声地表示:“齐国这下再也不会欺侮我们了!”

◎故事感悟

晏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廉人物,他对清廉的认识十分深刻。能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又约束自己的行为,晏子可谓古代第一人。

◎史海撷英

上大夫

上大夫是先秦时期设立的官名。战国时期,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个级别,大夫比卿要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就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史料记载,在秦汉以后,中央要职主要是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时期,还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的官职,直到明清时期才被废除。

隋唐以后,又以大夫为高级官阶称号。清朝的高级文职官阶都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现在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离任太守的行装

◎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淫。——宋·林逋《省心录》

张堪(生卒年不详),字君游,东汉南阳郡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家是南阳郡的大族。张堪少年丧父,他把父亲遗留下的数百万家财让给侄儿继承。16岁时到长安(故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去从师学习,因为志向远大、行为端正,众儒生称他为“神童”。任职其间,廉洁自律,备受百姓爱戴。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中朗将来歙推荐张堪,召见后拜为郎中,后来又晋升为谒者。那时国家尚未统一,光武帝派张堪押送物资入川,交给讨伐公孙述的大司马吴汉。走到半路,诏书下来追拜他为蜀郡太守。他向吴汉献策打败了公孙述。攻克成都后,张堪首先带领人马占据城市,查看库藏,收集公孙述的珍宝,一一登记上报,没有私藏一样东西。他还出告示安抚吏民,蜀地百姓都满心欢喜。

两年后,张堪从蜀郡被召回授予骑都尉之职,后来统领骠骑将军杜茂的兵。他领兵在高柳(在今山西省阳高县)打败了匈奴军队,被拜为渔阳太守。在渔阳郡上任后,他首先惩处那些为非作歹之徒,使社会安定;在平时的政务中,他又能做到赏罚分明,因而官吏和百姓都乐于听从他的政令。匈奴曾以一万多骑兵进犯渔阳郡,张堪率领几千骑兵急驰迎战,大获全胜,使渔阳郡得以安宁。在无战事时,他让军队垦田,在狐奴这个地方开垦稻田8000多顷,并鼓励百姓去耕种,因而使百姓富足起来。百姓编了歌谣歌颂说:“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他在渔阳当太守八年,匈奴人不敢侵犯边境。

光武帝曾召见各郡考察官员的计吏,询问各郡的风土人情以及前后任职的太守、县令的政绩好坏。

蜀郡计掾(地方的计吏)樊显奏道:“渔阳太守张堪以前在蜀郡任职时,对属下仁惠,对奸邪威严。当初公孙述被打败之时,成都王宫里堆积的珍宝像小山一样,他缴获的珍宝珠玉十辈子也享受不完,但他全部上交,分文不取。张堪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离职时乘坐的是一辆车辕都断了的破车,随身行李只有一床布被和一只布袋而已。”光武帝听后叹息良久。他下令召张堪来京,恰在此时,张堪因病去世。光武帝闻讯,深感痛惜,立即下诏书表彰张堪的功绩。

◎故事感悟

一介朝廷大臣,离任后所带的行李只有一床布被和一只布袋。曾经坐拥珠宝无数,却一尘不染。张堪真正做到了清廉自律,一心为公,不愧为后世人的榜样。

◎史海撷英

安知非仆

“安知非仆”的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源于刘秀说的一句话:“怎么就知道这天子不是由我刘秀来做呢?”

当光武帝刘秀还是一个普通百姓的时候,与姐夫邓晨一起观看谶纬。谶纬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有些人说:谶纬肯定说的是国师公刘秀。光武帝却说:“怎么就知道这天子不是由我刘秀来做呢?”

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从容地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光武帝听后大笑。

刘秀的笑声中,无不体现着对“安知非仆”成真的得意之情。做了皇帝后,刘秀对谶纬也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于晚年竟宣布“图谶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安知非仆”真的应验了的缘故。

刘秀的这句“安知非仆”,也激励了后世的很多英雄人物。据《梁书·张弘策列传》记载:南北朝的梁武帝起兵称帝的前夜,就曾激励自己道:“光武有云:‘安知非仆。’”后梁武帝也终于成为一代开国帝王。

◎文苑拾萃

汉光武帝陵

汉光武帝陵古称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当地也称其为“汉陵”,俗称“刘秀坟”。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的正中间,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1963年,汉光武帝陵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豫受金赠绢

◎临阵勇,临财廉,临事勤,临民仁。——《宋朝事实类苑·德量智识》

田豫(171—252),字国让,渔阳雍奴(今河北安次)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官至太中大夫,封长乐亭侯。

曹魏时期,中国北方长城内外散居着十几个互不相属的鲜卑族部落。长期以来,他们和曹魏政权友好相处,边贸活动十分活跃。但自从出了个叫轲比能的大酋长后,民族关系就坏了。轲比能竭力反对同曹魏政权进行贸易,还阻止其他鲜卑部落与汉族来往,特别是不准将马匹卖给曹魏政权。

新任校尉田豫上任后,对此十分重视,多次前往鲜卑各部进行劝说。鲜卑的另一个大酋长索利本来就勉强附和轲比能的错误做法,经过田豫劝说,表示将立即恢复双方关系。不料在马匹交易的第三天,轲比能就出兵攻打索利,幸亏田豫及时发兵救了索利。

索利对此十分感激,专程前来拜谒田豫,并特意送来追风骏马两匹,黄牛二十五头,恳请田豫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