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廉:廉不妄取
20085400000018

第18章 廉洁操守(2)

孙策占据江东时,受到华歆的支持,因此孙策待他如上宾。孙策死后,曹操想得到华歆,向汉献帝表奏,征华歆入京。孙权不愿意放,华歆便向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讲明去与不去的利害关系,孙权只得同意他入京。

华歆在拜别孙权准备启程时,宾客和老朋友陆续到家中话别的有1000多人,赠送的礼物达数百金。华歆毫不拒绝地全收下来,但在客人走后,却在每份礼物上都标写了姓名。临行前,他把这些礼物堆积到一起,对来送行的客人们说:“我本来没有拒绝诸位的深情厚谊,但送来的礼物太多了。我这次赴京是单车远行,满载这么多礼物去,会招致不甚,望诸位替我想个办法。”众人听后,便留下各自赠送的礼物。大家更加敬佩华歆的品格。

后来,华歆在魏文帝时封侯拜相,官做到司徒的高位,仍然不改旧志。他把俸禄所得和魏文帝赏赐的大部分财物用于救济亲友,而自己家中竟没有多少存粮和积蓄,生活比较清贫。

有一次,魏文帝将一批罪犯的家属作为奴隶赏赐给公卿大臣,许多大臣们将这些女奴留着自己使用,唯有华歆将她们找了好人家嫁出去。魏文帝听到这件事后感叹不止,他下了一道诏书说:“司徒,是国家德高望重的人,大可调和阴阳,小可管理众事。现在大臣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司徒却吃着粗茶淡饭,太说不过去了。”魏文帝特地赐给华歆御衣一件,并命人为他全家男女老少都做了衣服。

◎故事感悟

华歆秉承廉洁操守,硬是退还了宾客好友价值连城的礼物。或许常人以为华歆身家不凡,谁能想到他的生活竟一贫如洗。可以说,是个人原则与品格的力量督促他“按章行事”,也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曹丕政绩

魏文帝曹丕在位仅仅七年,虽然不够出彩,但还是兢兢业业地做出了很多政绩。

其一,他重视文教。221年,曹丕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其二,他修复洛阳,营建五都,推广儒学文化。

其三,他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休息。

其四,他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

其五,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并果断称帝,结束了汉朝的百年统治。还曾御驾亲征东吴,赢得巨大政治资本,为子孙后代打好了根基。

其六,他积极巩固中央集权,限制后党权利,削夺藩王权利,建立防腐制度,强化中书省,发展校事官制度。

其七,他在外交上册封孙权为吴王,取得优势,令吴国臣服在魏朝长达七年之久,换来发展的和平时期。

此外,魏文帝还积极征服北方蛮族鲜卑和高句丽,开拓疆域达到漠北和朝鲜半岛,解除了边疆的隐患。

在船放“郁林石”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薛文清公从政录》

陆绩(187—219),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汉末年孙权麾下官吏,官至郁林太守、偏将军。为《二十四孝》中怀橘遗亲的主角。

晚唐文学家陆龟蒙是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家门前有一块巨石,是他远祖陆绩从郁林运来的。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天文学家。孙权主管吴国政事后,将陆绩征召为奏曹掾。陆绩刚正不阿,很多官吏都敬畏他。后来他出任郁林郡太守,加偏将军,领兵2000余人。郡太守是一个很有权势的官职,几年之内就可拥有万贯家财。但陆绩廉洁奉公,处理政务之余就钻研天文学、数学等,著有《浑天图》、《〈易经〉注》,还有阐述道家学说的著作,这些著作在当时都流传很广。

陆绩在郁林罢官离任时,仍然是清贫如故,宦囊空空。从郁林返回家乡吴郡,须渡海北上。船家看到这位太守大人的行装只有简单几件衣物,没有大箱小箱金银珠宝,感到很吃惊,于是禀道:船上无货,船身太轻渡不了海。陆绩听后,便命差役们搬一块巨石上船,以增加船的重量。于是,广西郁林的巨石就乘船渡海来到了吴郡,一直放在陆家门前。人们赞扬陆绩的清廉,就把这块巨石称做“郁林石”。

◎故事感悟

从陆绩对贪官污吏的惩治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正直;从郁林石中,我们读出了其廉洁的一面。可以说,“郁林石”是陆绩官场生涯中的一座丰碑,向后人揭示着为官者的本分。

◎史海撷英

孙权乘马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218年10月),孙权骑马到庱亭这个地方射虎,结果他所骑乘的马被老虎抓伤。危急之间,孙权将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却停了下来。孙权又用戈(古代兵器)攻击老虎,才把老虎抓获了。

孙权每次打猎,都喜欢乘马射虎,虎则常常突越马前攀持马鞍。一次,孙权在射虎时被张昭看到,张昭吓得大惊失色,跑到孙权面前说:“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

孙权谢张昭,说:“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他仍然不能控制自己,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有时遇到脱群之兽侵犯射虎车,孙权每次都以手击禽兽为乐。张昭虽然每次苦谏,但孙权却常笑而不答。

◎文苑拾萃

孙权墓

神凤元年(252),孙权死后被葬于南京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处因此而得名为“孙陵岗”,后人又称为“吴皇陵”,这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因避祖父吴孝懿王孙钟的名讳,便将钟山改名蒋山,孙权陵也因在蒋山而被称做蒋陵。

丝绵换芋头

◎清正廉约,是居官之良法。——谚语

何随(生卒年不详),字季业,是三国时蜀郡郫县(今四川省郫县)人。蜀后主时被征聘为官,曾任蜀郡功曹州从事,光禄郎中、主事,安汉县令。蜀亡后,弃官归家。

何随离开安汉县(在今四川省南县南)时,县衙的两个公差送他。当时巴郡正遭饥荒,到处没有粮食吃。送行的差人没有口粮可带,饿了也没地方吃饭,就挖路旁地里的芋头吃。何随不愿百姓遭受损失,便拿出随身带的丝绵系到挖去芋头的芋秧上,丝绵的数量足以抵得上芋头的价值。

农夫们到地里干活时发现芋秧上系着丝绵,便互相议论丝绵从何而来。有人讲:“听说何随为官清正廉洁,今天他从这里经过,一定是跟随的人无粮可吃挖了我们的芋头。这系丝绵的人,必定是何随无疑了。”于是,他们从芋秧上取下丝绵一路追赶。赶上何随后,他们将丝绵归还给他,但何随无论如何也不肯收回。于是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安汉县的公差取了百姓的粮,安汉县令为他们赔偿。”

◎故事感悟

随从取食百姓地里的芋头继而何随用丝绵偿还,这不过是一件小事。然而小事之中却透露出何随那颗清廉的心,着实令人感动。

◎史海撷英

大将军

大将军一职始置于战国时期,也是将军的最高封号。

东汉时期,大将军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的职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的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期,夏侯淳、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文苑拾萃

三国遗址公园

三国遗址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淝河故道北岸,史称三国的“合肥新城”。

现今的三国“合肥新城”遗址尚存夯筑土城墙残基大小土墩18处,地形岗峦起伏,护城河水系丰富,西郊风景区蜀山湖就在眼前,秀丽的大蜀山在水一方,信步古城,遗垣古迹,依稀可辨。

1985年7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三国遗址新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三国遗址新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父子皆清廉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清碑·官箴》

胡质(?—250),字文德。三国魏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少年时就很出名。曹操召他为顿丘县令。魏文帝黄初年间,先后任常山太守,东莞太守。在郡九年,很有政绩,官吏和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将士效命。后来升为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迁征东将军,徐州诸军事。每次军功所得赏赐,他都分给部下,从不拿回家中。

胡质、胡威父子,是魏晋时期很有名的廉洁之士。

胡质性情深沉笃实,内心高洁,从不以权谋私。他任过职的地方,人们都怀念他。他去世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只有皇帝赏赐的衣服和一只小书箱。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少年时期就有远大的志向,以节操清白自励。在胡质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去探望。因为家贫,无车马僮仆,胡威便自己赶着小毛驴一人上路。每到一地客店后,他就牵驴放牧,拾柴做饭;吃完饭,又随旅客们上路。到荆州见到父亲后,他在郡衙的马棚里住了十多天。起程时,胡质给他一匹绢做路费。胡威知道父亲一向清廉,见到这样好的丝织品,疑惑不解,便跪下问道:“大人清白,不知从哪里得到这匹绢的?”胡质回答说:“这匹绢是从我的俸禄中节省下来的,给你做路上的盘缠。”胡威这才接受下来,辞别父亲上路。

胡质帐下有一个都督,同胡威素不相识,在胡威将要回家之前,他也请假回家,却暗地带上行装在百里之外的路上等候胡威。胡威来后,他就相邀为伴。一路上他事事帮助胡威,就这样走了几百里路。

胡威对这个素昧平生的同伴的殷勤很感疑惑,就想方设法诱他表明自己的身份,这才知道他是父亲手下的一名都督。胡威取出父亲给自己的那匹绢答谢他,并请他回去。

后来,胡威因其他事给父亲写信时,顺便讲了这件事。胡质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将这个都督仗责一百棍,并撤销其职务。胡质、胡威父子这样清廉谨慎,因此声誉远近闻名。

后来胡威被朝廷授以侍御史的官职,曾封南乡侯,任过安丰太守,升任徐州刺史。他勤于公事,政绩显著。经他治理的地方,社会风气都很好。

有一次,胡威入朝述职,晋武帝召见他,从谈论边疆大事说到生平。晋武帝赞扬他父亲为官清廉,并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臣不如家父。”晋武帝又问:“从哪里说明不如?”胡威说道:“家父做事清廉恐怕别人知道,臣清廉却恐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臣不如家父的地方,臣比家父差远了。”

◎故事感悟

胡质、胡威父子的清廉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传承性——有其父必有其子。他们父子两人在相对短暂的官场生涯中为百姓做过无数好事、实事,值得后人景仰。

◎史海撷英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指的是爆发于西晋时期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一场战乱。战乱的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颖等八王,故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临终前,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晋惠帝性格软弱,因此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掌权。

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了杨骏。但是,政权并没有因此就落到贾后手中,而是落在了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的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

当年六月,贾后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王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遹,次年杀之。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八王之乱爆发。

◎文苑拾萃

咏怀诗

(晋)阮 籍

天地絪缊,元精代序。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

明日映天,甘露被宇。

蓊郁高松,猗那长楚。

草虫哀鸣,鸧鹒振羽。

感时兴思,企首延伫。

于赫帝朝,伊衡作辅。

才非允文,器非经武。

适彼沅湘,托分渔父。

优哉!游哉!爰居爰处。

吴隐之饮“贪泉”不贪

◎贪而弃义,必为祸阶。——《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城人,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廉吏。

吴隐之,东晋时人,虽然家境贫穷,但勤学好问,因此学富五车。他品德高洁,志向高远,因此极受当时大司马桓温的赏识,被任命到晋陵郡做了太守。隆安年间,东晋简文帝听说吴隐之清正廉洁,就将他提升为广州刺史。

在晋陵为官时,吴隐之从不接受任何人的礼物。朝廷给他的俸禄除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之外,还要接济生活困难的族人。为了节约开支,他处处精打细算,不仅平时很少吃肉,而且让妻子织布缝衣;在街上买了烧火的劈柴,也是自己亲自背回家里。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吴隐之夫妻俩竟然连一床厚棉被也没有。女儿出嫁,因为没钱置办嫁妆,忍痛把一条心爱的小狗拉到街上卖了,才勉强置办了一些简单的嫁妆。

吴隐之被提升为广州刺史后,依然一身清廉。广州离东晋的国都建康(现南京)有千里之遥,许多官员自恃天高皇帝远,常横行霸道,贪赃枉法。负责此处军政大事的刺史就是当地一霸,终日胡作非为。由于广州盛产奇珍异宝,一个人只要能获得一箱宝物,就够子孙数代享用,因此广州历任刺史及其属下多是贪污受贿的不法之徒。

可这些不法之徒还不知反省自己的品德操守,而是百般为自己开脱罪责,说他们之所以会在广州犯罪,是因为在赴任的路上误饮了“贪泉”之水,“贪泉”是距广州20里的石门的一处泉水。于是,官员们为了表明自己是清官,无论多渴都不饮“贪泉”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