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廉:廉不妄取
20085400000017

第17章 廉洁操守(1)

斗子文三辞令尹

◎“利”之一字,是学问人品一片试金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斗子文(生卒年不详),名谷於菟,字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令尹,也是楚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雄才,具有文韬武略之奇谋,而且为官廉洁,处事公平,不徇私情。

历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清官廉吏,但要保持那份清廉,做到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实属不易,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自古以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也有千方百计拒收金钱的例子,春秋时期的斗子文便是其中的一例。

斗子文的父亲是楚国贵族斗伯比。据说,斗子文并非斗伯比的亲生儿子,他刚一出生便被亲生父母丢弃在荒郊野外,奄奄一息。幸亏斗伯比的岳父路过,把他捡了回来,送给女儿女婿抚养,斗子文才得以活命。

在斗伯比家,斗子文生活优裕,锦衣玉食;加之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日积月累,终于学有所成。斗子文的满腹才学深得当时国君楚成王的赏识,楚成王将他纳入朝中,拜为令尹。多年为官,斗子文始终清正廉洁,从不擅用权力、贪污受贿。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家中的积蓄竟不够支撑一天的开销,全家人生活常常朝不保夕。

楚成王甚是喜爱博学而正直的斗子文,他得知斗子文家境困难,便有心扶助。在每次群臣聚会之后,楚成王都会专门为斗子文准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使他能填饱肚子。久而久之,这竟成了楚王宫廷中一条不成文的制度。楚成王十分怜惜斗子文,曾三次要给他增加俸禄,使他的生活过得充裕一些,可斗子文死活不接受,甚至以辞去令尹之职来拒绝丰厚的俸禄。这让楚成王无可奈何,也使周围人迷惑不解。

斗子文这样做并不是在标榜自己,他认为当官就是为百姓富饶,而不是为自己谋利,并且始终坚信自己的清廉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故事感悟

斗子文为官只为百姓丰衣足食,而自己却常常食不果腹,这未免令人难以接受。但斗子文的清廉却换来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廉洁精神值得后人发扬光大。

◎史海撷英

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发生了一场战争,史称泓水之战。战争以宋国的失败而告终。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没有什么阻力,因而在其后的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了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

而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逐渐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不吃“送”的鱼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言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清·张伯行《禁馈送檄》

公仪休(生卒年不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的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其事迹载于《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春秋时鲁国的博士公仪休,因为才学出众、考绩优良而被选拔担任鲁国的宰相。

公仪休是个“奉法循理”的宰相,不随意更改国家既定的法规制度,从来不干出格的事情,办事公正,执法严谨,所以朝中百官都规规矩矩。他要求领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不得与百姓争利,享受优厚待遇的人不得再追逐蝇头小利。

公仪休严格要求百官,而他自己率先垂范。他有个嗜好,就是喜欢吃鱼。人们知道他有这个嗜好,就想方设法搞到一些鲜鱼送来,但公仪休一概不接受。

有一次,一个善于拍马钻营的人到公仪休家做客,他带来一罐活蹦乱跳的鲜鱼,公仪修照例不接受。这个人没想到竟会碰钉子,便厚着脸皮说:“我听说相国最喜欢吃鱼,才千方百计弄到这些鲜鱼送来,相国为何不收呢?”

公仪休意味深长地说:“是的,我是喜欢吃鱼。然而,正因为我有这个嗜好,我才不接受你送来的鱼。现在我身为相国,我的俸禄能够供我买鱼吃。别人送鱼给我,是有求于我。我吃了别人的鱼就要为别人办事,这样往往要徇私枉法,徇私情触犯法律的事办多了就会被免职。到那时候,无权无势,还有谁送给我鱼吃呢?所以我不能接受你送的鱼啊!”

那人听了公仪休这番话后,脸上一副尴尬相,张口结舌,再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只得提着盛鱼的罐灰溜溜地走了。

◎故事感悟

当一个官员收下行贿者的礼品之后,双方便达成了一个契约。公仪休深知“鱼”的背后所隐含的意思,因此据理反驳。这不仅表现了他为官清廉的品质,也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史海撷英

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是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这一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绔,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并亲自上阵训练士兵,使赵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从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文苑拾萃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翦伯赞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司徒司直夫人务农

◎名节源于觉悟,腐败止于正气。——名言

王良(生卒年不详),字仲子。汉代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人。少年时好学不倦,成年后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了。王莽时,他在家装病,不愿为王莽的新朝效劳。他以教授生徒为业,先后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人。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大司马吴汉征召王良出来做官,他没有应征。因为他人品学问为世人称道,名气很大,建武三年,光武帝便诏封他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论议、对朝政发表意见,因此他向汉光武帝进了很多忠言。他平时行事谨慎、公正,因而满朝大臣及光武帝都敬重他。

建武六年,王良升为大司徒司直。司直是大司徒的助理,职务是帮助大司徒督录各州郡的奏章送呈皇帝,因大司徒即是宰相,所以司直的职位也十分显赫。但王良却行事恭顺,生活很俭朴。他没有将妻子接来京城,自己的用具也同普通百姓一样,盖的是布被,用的是瓦器,没有一般官僚家中都有的绫罗绸缎和金银器皿。

有一次,大司徒府的司徒史鲍恢因公事到东海郡去。他在途经兰陵县时,特地赶到王良家去探望。当他找到王良家门口时,见一位农妇身穿布裙正拖着一捆柴草从田里回来。鲍恢便上前说:“我是从王大人那里来的司徒史,特来拜访王大人家,看看有没有书信可捎带,想见见夫人,请禀报一声!”妇人听了这话后,忙放下手中的柴草还礼说:“我就是王良的夫人。司徒史劳驾你了,这么远跑来我家,我没有什么书信可捎。”鲍恢听后连忙下拜,想不到堂堂大司徒司直夫人竟在家务农!告别王夫人后,他一路上叹息不止。回京后,他将见到王夫人的情形告诉同事们,听到的人没有不赞叹的。

◎故事感悟

身为朝廷大臣的夫人却如农妇般挑草度日,这在常人眼中是难以想象的。但鲍恢的感动,在一定程度上给王良的廉洁之行作出了最好的评价。

◎史海撷英

王莽被杀

王莽篡位后,便实施改制。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导致民众难以生存。

天凤四年(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大规模的反抗。

地皇四年(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人的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无数,最后也败退至渐台,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被杀。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斩其首,悬于宛市之中。至此,新朝灭亡。

◎文苑拾萃

王莽岭

王莽岭位于距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东40千米的崇山峻岭中,是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相传西汉时期王莽曾追赶刘秀到此安营扎寨,故而得名。又因其险峰幻叠,云海浩瀚,瞬息万变,故被之为“云山幻影”。

2007年8月20日,王莽岭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只有一件旧布袍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清·顾炎武《日知录》

羊续(142—189),东汉大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东南)人,字兴祖。其父在桓帝时曾任太常。羊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后去官,辟为大将军窦武官署。窦武败后,因党锢之祸被禁锢十年。党禁解,辟大尉府,四迁为庐江太守。后又任南阳太守,征入为太常。所在施政清平,深受官民爱戴。为官清廉俭朴,府中资藏仅布衾、盐、麦数斛而已。卒于太常任上,年仅48岁。

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羊续被任为南阳太守。

羊续在赴任时,一到南阳郡界,便脱去官服换上一身破旧的衣服,装扮成普通百姓,只带着一名小童进行私访。羊续走遍南阳郡所辖各县,一路上探集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的歌谣,了解官吏们的政绩。这样一来,他在到职前便对郡内各县长官的贪赃或廉洁情况、对一般差役及百姓的善良或奸猾情况,都预先有所了解。消息传出后,南阳郡的官民都很震惊,那些贪官污吏更是心惊肉跳。

当时南阳郡有权有势的人家大多崇尚豪华的服饰,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羊续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身为一郡最高长官,生活却很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旧衣服,出外时乘坐的是瘦马拉的破车。那些平时追求奢侈享受的官绅们看到太守如此,都不得不有所收敛。

太守府的一位府丞看到羊续的生活很清苦,心里过意不去,就给他送去一些活鱼。羊续知道他是好意,便接受了,但他没有吃,而是将鱼悬挂在厅堂里。过了一些日子,这位府丞又送来几条鱼,羊续便拿出上次他送的鱼让他看。府丞明白了太守的心意,就不好再送了。

羊续虽然官居南阳太守,却只身一人上任,妻儿仍在家乡务农。后来,妻子带着儿子羊秘来到南阳找他,羊续竟然闭门不纳,不让他们留下。妻子很难过,以为他变了心,准备回乡下去。这时,羊续向儿子展示他的全部家当:一床布被、几件旧短衣、一点盐、几斛粮食而已。看完后,他对儿子羊秘说:“我虽身为太守,但日常的供养就这么多,我用什么来养活你们呢?”劝勉儿子陪母亲回家务农自给,羊秘母子知道真情后,便回乡去了。

中平六年,汉灵帝打算提升羊续为太尉。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并称为“三公”,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当时的规矩是:凡进封三公的官员,预先给管理皇家陵墓内器物制造和供应的“东园”礼钱千万,然后才能正式授官。催交这项礼钱的差使一般由皇宫内的宦官担任,因骑快马,被称为“左驺”。“左驺”所到之地,都受到隆重迎接,盛宴招待。有人甚至还另外赠献厚礼,贿赂“左驺”,以便他们“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当催交礼钱的“左驺”到南阳郡后却受到了冷落,并没有迎接的仪仗队伍。进府后羊续竟让“左驺”坐在一张薄席上,开门见山地说:“请公公奏明皇上,臣的全部资产只有身上穿的这件旧布袍而已。”说着便将袍子提起让“左驺”看。“左驺”灰头丧气地回去后,向汉灵帝禀明了这一情况。汉灵帝听后很不高兴,便打消了提升羊续为太尉的念头,只征召他回京任太常。羊续尚未起程赴任,就病死在南阳。

羊续生前清廉,临终前留下遗言:死后要以俭安葬,不收丧礼,也不接受按规定由官府支付的百万助丧费用。府丞焦俭遵照羊续的遗言,一无所受,很节俭地安葬了这位年仅48岁的太守。

◎故事感悟

身为太守的羊续没有奢华的衣服,没有精美的饭食,有的只是一颗兢兢业业的廉心和政绩。他生前勤勉奉公,死后留下的是传世美名。

◎史海撷英

太 守

太守为中国古代时期的一种官名,原为战国时期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期,郡守改称为太守,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渐增多,郡之辖境日益缩小,郡守的权利为州刺史所夺,故而州郡区别不大。至隋朝初年,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便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了,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则专称知府。

◎文苑拾萃

后汉门·羊续

(唐)周昙

鱼悬洁白振清风,禄散亲宾岁自穷。

单席寒厅惭使者,葛衣何以至三公。

华歆巧退礼物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清·曹雪芹《红楼梦》

华歆(157—232),字子鱼。是汉代末年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他在年轻时就很注重品格的修养,在高唐府当府吏时,从不接受别人的礼品,评断事情能主持公道。汉灵帝死后,由大将军何进辅政,华歆被征调入京为尚书郎,后来汉献帝下诏书征拜他为豫章郡太守。他为官清廉,郡内吏民都很感激他、爱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