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20085600000012

第12章 榜样的力量(1)

孔子不耻下问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翼闻道也。——李生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在封建时代,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每次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只要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

当时有人讥笑孔子,说:“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是当时县名,孔子的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地的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地长官的儿子。)

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回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总是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一位名叫孔圉的大夫,死后谥文,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对于这件事情,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凭什么被称为‘文’呢)?”

孔子答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所载的原文。孔子说的是:孔圉聪敏而勤学,肯向地位在他之下的人求教而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故事感悟

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的。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应该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不懂就不要装懂,在向书本、向别人学习中弄懂,这才是应该具备的正确态度。

◎史海撷英

子贡赎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道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了,但却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文苑拾萃

子 贡

(宋)王安石

一来齐境助奸臣,去误骄王亦苦辛。

鲁国存亡宜有命,区区翻覆亦何人。

从善如流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栾书(?—约前573年),姬姓,栾氏(一作架氏),名书,一名傀,谥号武。时人尊称栾伯,即栾武子。栾枝之孙,栾盾之子,士匄亲家。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才能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指挥家,名满天下的政客。栾氏家族振兴的奠基人,世卿世禄制的坚决拥护者。他执政时期将晋楚争霸战争再度推向高潮。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军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便派人向晋国求救。于是,晋景公就派栾书率领大军去救援郑国。楚军见晋军来势凶猛,立即退兵撤回楚国去了。

栾书感到十分恼火,就领兵去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蔡国又连夜派人向楚国求救。于是,楚国派公子申、公子成二人,率领申地、息地的军队前来救援。

晋国大将赵同和赵括向中军元帅栾书请求出战,迎击楚军。栾书正要答应,这时他的部下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阻栾书说:“楚军去而复来,一定很难对付。如果我军胜了,只是打败了楚国两地军队,不值得炫耀;如果我军败了,那就耻辱到极点了,因此不能与楚军相争。”

栾书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准备收兵。

可是栾书的其他部将不同意知庄子三人的看法,他们对栾书说:“元帅卿佐共有十一个人,只有他们三位反对出战,可见主张打的人占多数。元帅怎么不按多数人的意见来决策呢?”栾书回答道:“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智庄子他们的意见深谋远虑,是正确的建议,所以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因此,我应当接受他们的意见。”于是,他下令退兵。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从善如流才能使人进步,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见贤思齐才能进步,才能获得尊重并被他人接纳。

◎史海撷英

栾书巧夺郑国

公元前587年11月,楚国联盟内部矛盾激化,郑国与许国发生了边境冲突,两国大打出手,令许国叫苦不迭。于是,栾书就趁着楚国联盟内讧之际,悍然打出了“救许伐郑”的旗号,率领荀首、士燮南下。子反则率师驰援郑国,拉开了栾书争霸的序幕。

与许国不同的是,郑国多了一份反骨,栾书的意思就在于策反郑国,挑拨离间,借力打力。许国得到了晋国的口头协助,更硬气了。许灵公与郑悼公去楚国找楚共王评理,楚共王害怕许国继续亲晋,牺牲了郑国的利益。郑国败诉,楚国便拘留了郑悼公、子国及皇戌一行,不想这正中了栾书声东击西之计。

其实,栾书对许国并没有兴趣,他更希望得到郑国。郑悼公回国后,对楚国的判罚愤愤不平,命子游前往晋国,请求结盟。栾书欣然接受。

公元前586年8月,晋、郑会盟于垂棘。11月,栾书辅佐晋景公与齐顷公、鲁成公、郑悼公、卫定公、曹宣公及邾、杞国君会盟于虫牢,向楚国炫耀战略胜利。

◎文苑拾萃

咏栾书

佚 名

武子厚德民自铭,立贤除暴有清声。

徒由训后少加意,至留孙辈付鼎兵。

三世深戒何不惧,千载谬论总娱听。

王谢当年旧辛苦,燕羽今飞万姓庭。

重耳听规劝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儒效》

晋文公(公元前697—前628年),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受到晋惠公和骊姬的迫害,带着文臣武将狐毛、狐偃、赵衰、魏犨、介子推等人,逃难到了狄国。

狄国离晋国很近,晋惠公便派人追杀重耳,狐毛、狐偃等一群大臣又保护着重耳逃到了齐国。

在路过卫国的时候,卫国国君见重耳是个无权无势逃难的晋国公子,不肯给他开城让路。

在途经五鹿的时候,重耳就派狐偃去向农民要点吃的,农民却把一块土坷垃放在碗里说:“老爷们,请吃这个吧!”

狐偃却郑重地对重耳笑着说:“公子,这可是好兆头啊!这预示着上天要赐给你土地啊!”

重耳一听,跪下就拜那块土坷垃。

重耳和他的这批忠心耿耿的大臣累累如丧家之犬,逃到了齐国。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把远房侄女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过了几年安定日子,竟然忘记了身在异国。

狐偃、赵衰等人劝重耳投奔宋国,重耳却说:“我都快老得没牙了,哪儿也不想去了。”

狐偃和赵衰等老臣在一起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的办法,不料被重耳妻子齐姜的侍女听到了,她赶快报告给齐姜。齐姜是个有见识的女子,她想,丈夫不能无所作为地老死在齐国,于是她和狐偃等人密谋把公子灌醉了,然后把重耳抬到车上。等上了路,重耳酒醒过来,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大怒。后来一想,老臣们都是为他好,只好在老臣的保护下赶路。

重耳和老臣们先来到曹国,受到曹共公的戏弄,重耳一气之下,跑到宋国。

宋襄公隆重接待了公子重耳和他的臣子们。重耳希望宋襄公能护送他们君臣打回晋国。

宋襄公说:“宋国国小力微,力不从心啊!”

狐偃和赵衰这帮老臣护送重耳又来到郑国,郑国国君是个很小气的人,干脆不理重耳他们这批“难民”。

公子重耳只好在众老臣的保护下绕道来到楚国。楚成王倒是十分欢迎重耳,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宴会。

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楚国离晋国太远了,现在秦穆公正打听你们的下落,派大将公孙枝来接你重耳回秦国,你愿意吗?”

重耳听了十分高兴,随着公孙枝来到秦国。秦穆公一见重耳,非常喜欢他,把女儿怀赢嫁给了重耳。

公子重耳在秦国又住了下来。

秦穆公决定派大军护送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去做国君。秦穆公派兵车四百多辆杀向晋国。

秦穆公为重耳送行。重耳一行人来到黄河边,逃难十几年的重耳望着滔滔黄河,感慨万千。

重耳回过头来,见掌管行李和杂物的壸叔忙忙碌碌,把逃难路上用的一些不值钱的破烂都搬到船上。

公子重耳笑了:“哈哈,现在可不是咱们逃难的时候了,还愁吃和穿吗?你可太小气了。”他让手下人把那些破烂东西都扔到岸上。

壶叔在一旁看了,心里十分难受,可是,他什么都不敢说,因为他的地位太低了。狐偃的心里和壶叔一样难受,他连忙跪倒在重耳面前说:“过去,公子在难中,我不敢离去,现在您要当国君了,我如同这些破烂一样没用了,不如丢弃掉好些。”

公子重耳听了,脸红到脖子根儿,流着泪连忙谢罪说:“这都怪我不好,我有今天,都是舅舅和你们这些老臣的功劳,我怎么会忘记你们呢?”

说完,公子让人把丢弃的破烂收回来。重耳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他重用共患难的老臣,终于成为了春秋时代最有作为的诸侯之一。

◎故事感悟

确实,晋文公在一段时间内犯了糊涂,好在有狐偃的劝告,让晋文公醒悟改过。我们在平日中见到好的德行和善举,也该好好反省自己,以时刻提高自己的素质。

◎史海撷英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出兵攻打原国,只携带可供士兵们吃10天的粮食,并和大夫们约定以10天作为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10天后,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将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可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晋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以10天为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还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王,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都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王,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了。

孔子听说后,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文苑拾萃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晋文公

(宋)林同

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

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荀淑拜少年为师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荀淑(83—149年),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汉桓帝时人物,以品行高洁著称。他的孙子荀彧是曹操部下著名的谋士。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与同朝同颍川郡人的钟皓、韩韶、陈寔皆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后汉书·循吏传序》曾记载:“自章和以后,其有善绩者,往往不绝。如鲁恭、吴祐、刘宽及颍川四长,并以仁信笃诚,使人不欺。”

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开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他十分强调后天的教育,认为只要刻苦用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来者可以居上。他把老师和天、地、君、亲并列,并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况这种思想,不仅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家庭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的十一世孙荀淑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非常爱读书,也很有才华,曾做过郎中,还当过当涂的县令。后来他辞官归故里教书,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他的学生不计其数,还有从很远地方来拜他为师的学生,连当时知名的学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学生。

有一次,荀淑来到慎阳县,在旅店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气度不凡,两目炯炯有神。一见面,荀淑就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两人攀谈起来,很是投机。

这个少年谈起学问来,滔滔不绝,很有见地,就是当地一流学者也望尘莫及。两个人足足谈了一整夜也没谈完。

荀淑把多年积存在心里的疑难问题向少年请教,少年有问必答,讲得头头是道,使荀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

荀淑请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从容作答:“姓黄,名宪,字叔度。”于是荀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黄宪施礼,并说道:“黄先生在上,受我一拜。”

黄宪道:“老人家,何必客气,学问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字辈。老人家出身名门,已名扬千里,就免礼吧。”

荀淑道:“尊师重教是先祖的教诲,能者为师,不拘年龄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四十多年来遇到的最好的一位老师,解决了我多年的疑虑,理应受拜。”

说着上前行了大礼。可见,荀况不耻下问的遗风在荀淑身上进一步得到了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