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20085600000011

第11章 以先贤为楷模(5)

人们总算泄了一点愤。在于谦的提醒下,郕王说了几句“奖谕百官”的话,文武百官这才各自散去。吏部尚书王直看见于谦为了保护 王,在众人的推搡中袍袖都被撕破了,拉着他的手感慨地说:“今天的事情多亏了您,我虽是个老臣,但一百个也顶不了你一个!现在朝廷正需要借重你呀。”

◎文苑拾萃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刘开·《问说》

林则徐(1785—1850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也是清朝皇帝为表彰他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他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对林则徐的评价最为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传统封建仕途行进的。1785年,他生于福建,20岁时中举人,26岁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后来,他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成为汉族大臣中最受清朝皇帝重用的人物。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从而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

林则徐在禁烟的同时,还积极整顿海防,筹备战守。1840年夏,英军入侵,道光皇帝认为是林则徐惹的祸,将他革职后充军伊犁。后来,皇帝又念及林则徐的忠心,于1846年重新起用他,并授予林则徐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直至他1849年因病辞官返乡。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而紧闭国门,国人对外部的世界也是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初期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然而,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是有区别的。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他就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是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的事实。他虽然不懂外语,但却十分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

当时,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五辑。其中,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了《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在广州禁烟和组织抗英斗争中,林则徐同西方资本主义也发生了直接的接触。他逐渐认识到,闭关锁国是“因噎废食”,不可能“固疆强国”。只有了解西方,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抵抗侵略和保卫海疆。为此,他一面派人在广州一带刺探敌人的消息,去澳门了解西方国家的动态,购买西方的书报;一面积极组织人力进行翻译,译辑了《华事夷言》、《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著作,同时还选译了军事技术方面的文章。林则徐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些新知识,找机会亲自向外国人直接了解情况,从而获得了不少有关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史地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到外国人对中国事情的看法。

林则徐不仅注意了解西方,而且主张进一步学习西方之“长技”。他曾从澳门和新加坡购买了200门西方制造的大炮,用来装备虎门各个炮台;还购买西方制造的战舰,组织力量仿制西方的各种新式武器。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之“长技”,是林则徐在广州能有效地进行抗英斗争的重要条件之一。

后来,林则徐在禁烟实践中还看到广大群众对外国侵略者“皆动公愤”,蕴藏着反侵略的巨大力量,深感到“民心可用”。他允许民间自行组织团练,并招募但户(住在船上的城市贫民)、渔民壮丁5000人,组成水勇,对他们进行训练,准备协助水师作战。林则徐还发布告示,宣布允许“人人持刀痛杀”闯入内河的英国侵略军。相信“民心可用”,这是林则徐在广州能有效地进行抗英斗争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故事感悟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带头人。他开倡的先例,使当时的一些爱国进步人士都大受震动,纷纷打破旧传统,去了解和介绍西方的情况,同时也启迪了后来的知识分子和先进的人们,为谋求祖国的独立与富强而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史海撷英

林则徐拜见林雨化

林雨化,字希吾,是林则徐的同族长辈,也是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所创立的真率会的中坚分子,为人正派不阿,不畏权势。他揭发当时的福建按察使钱士椿营私舞弊,遭钱士椿罗织罪名报复,对此,林雨化拒不认罪,钱士椿则逼迫林雨化的父亲代押。结果林雨化被监禁七个月后,遣戍新疆,途中更是受尽折磨,直到60岁时才获释归乡。林宾日对林雨化的遭遇感到无限愤慨。

林则徐少时就已经从父亲的口中听说过林雨化的事情,一直希望见到林雨化。后来在父亲的引见下,他终于拜见了林雨化,并拜读其著作。

之后,林则徐对吏治腐败加深了认识,这些日后对他的改革吏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苑拾萃

题双松山馆二律

(清)林则徐

停车未共长官亲,诗句先惊入眼新。

滴露已纫骚客佩,干云合拟大夫身。

漫论桂树前头影,要识甘棠著手春。

有约归来恣吟啸,冬心话与岁寒人。

张澜学古人清廉简朴

◎先贤之道,莫敢忘耶!——刘敏

张澜(1872—1955年),字表方。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继黄炎培之后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55年2月9日逝世,享年83岁。

民主人士张澜素以清廉闻名,曾写下“四勉一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在发起组建民盟后,张澜自己更以旧衣粗衫示范,并以“百姓笑破不笑补”相告诫。他的清廉故事有很多,其中更有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值得我们体会。

1947年3月,国民党驱逐中共和谈代表。同年10月,又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勒令自行解散,否则便实行逮捕。民盟的解散,对全国的解放产生了消极影响,张澜对此曾沉痛地解释:“杀头我是不怕的,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国统区全体盟员的身家性命。”

当时,许多民盟负责人避往香港后,国民党当局便称张澜“勾结中共,投靠苏俄”,下令“不任其逃出国境”,这反而使他更加坚信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只有跟随共产党才有希望。此时,张澜已年近80岁,重病缠身,但却把秘密参加民盟的西南实力派龙云、刘文辉等人捐来的大批经费全部转移,以致无钱就医。上海虹桥疗养院仰慕张澜之名,收他免费入院,而国民党特务却化装为医护人员轮班去监视。

解放军兵临上海时,特务以手枪威逼张澜上船去台湾,只听得张澜厉声怒斥:“你们可以用枪打死我,但我绝不离开这里!”据当时在军统的知情者回忆,特务头子毛森曾准备杀害张澜、罗隆基时,但蒋介石又产生了也许他们加入联合政府会与共产党出现矛盾的想法,下令先不要动手。起义将领这时也派人冲入疗养院,在极其紧要的关头把张、罗二人营救出来。

张澜摆脱蒋介石的纠缠后赶赴北平,被选为国家副主席。新中国首任的六位副主席中,有三位是党外人士,民盟主席张澜便是其中之一。

◎故事感悟

张澜同志是一位热诚的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成为坚强的民主战士。他能够以身作则,学习古人的优良作风,一生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平而奋斗,这份执著和不懈努力值得敬重!

◎史海撷英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1941年3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一个新的政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诞生,成立大会在著名民主人士鲜英的宅邸“特园”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政纲》、《敬告政府与国人》和《中国民主政团简章》,选举产生了黄炎培、张澜、左舜生、张君劢、梁漱溟、章伯钧、罗隆基、李璜、江向渔、冷遹、杨赓陶、丘哲、林可玑等1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选举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梁漱溟、章伯钧等5人为中央常务委员。黄炎培为中央主席(黄炎培于同年10月辞去主席职务,出国后由张澜继任),左舜生为总书记。

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是处于秘密状态的,在中共的帮助下,于同年9月18日在香港创办了机关报——《光明报》。该报宗旨是:团结抗战,民主建国。梁漱溟任社长,萨空了任经理,俞颂华为总编辑。

◎文苑拾萃

张澜诗二首

(现代)张澜

得烈侄书作此答

岫云纵出心无出,人并能介事亦佳。

未与子黎解饥溺,每因忤物号乖崖。

经春卧病精神减,劝我归休子侄皆。

七九年光如逝水,不须求适费安排。

即 事

如龙骄马看花去,似雪飞书乞赈来。

尽有跳蛙干上乐,谁怜鸣雁泽中哀。

古时井络夸神福,今日昆池见劫灰。

独上城南频怅望,武侯祠树暮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