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20085600000016

第16章 榜样的力量(5)

◎文苑拾萃

明妃曲二首

(宋)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欧阳修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北宋时代,有位名噪天下,但从不高傲、处处谦虚谨慎的大文学家——欧阳修。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又是大史学家。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学者,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虚心自谦、见贤思齐的故事。

有一年,欧阳修的一位好友钱惟演在镇守洛阳时,建造了一座驿舍。

驿舍落成后的一天,钱惟演邀请好友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三人为驿舍撰写一篇记文。

这三个文人中,当时还顶属欧阳修的才华出众,名气大。但欧阳修感到谢希深、尹师鲁写文章一定有值得自己借鉴的长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于是,欧阳修决心抓住这个有利机会去取别人之长来补己之短。

三个文人苦思冥索,终于各成一篇记文。

欧阳修主动拿自己的文章与两位好友的文章交流、比较。谢希深的记文写了700字;欧阳修用500字写成;尹师鲁写得更短,全文才三百八十多字,叙事清晰,结构谨严,遣词造句恰到好处。

“写得好,写得好!”欧阳修拜读了尹师鲁的文章后,赞不绝口,他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晚饭后,欧阳修提着酒壶,诚恳地向尹师鲁讨教。

尹师鲁被欧阳修那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也就打消了种种顾虑,与欧阳修探讨起写文章的技巧来。

他说:“作文最忌格弱字冗,你的文章不错,可就是文字欠简练。”

两位挚友一边饮酒,一边谈论,话一投机,滔滔不绝,直到一轮红日东升,方尽兴而归。

欧阳修便按好友的讲述,重新撰文。这一篇文章更完善、精粹,较尹师鲁还少了20个字,真是更上一层楼。

事后,尹师鲁赞扬他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真是一日千里啊!”

有一年,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花,花下卧着一只小猫。他觉得这画很好看,就挂在了客厅里。

一天,当朝丞相吴正肃来家做客,欧阳修便在客厅里作陪。

吴正肃看到这幅古画,连连夸赞画得好。

欧阳修自以为应该谦虚一下,便说:“还过得去吧,也不见得十分精彩。”

“怎么不精彩?”吴丞相认真起来。“你看,这花的颜色并不水灵,如果画些露珠儿上去,岂不更好?”欧阳修信口搭言。

吴丞相立刻站起身,指着画说:“老弟,你错了!这里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可以有露珠呢?你瞧,花瓣是张开的,花的颜色有些发干,正是阳光强烈照射的结果。还有,你注意到这只小猫了吗?”

“猫又有什么说道?”

“如果是早晨的牡丹,应是花苞未开,伴有露水,而且猫眼的瞳孔是圆的。而现在,猫眼的瞳孔眯成一条线,完全是正午的特征。”

欧阳修连连称是,暗想:我虽然得了此画,却不晓得其中奥妙,真是愚钝。他叹了一口气,对吴正肃说:“看来我们这些舞文弄墨的人,真得好好向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否则,尽管文章写得多,也不会有生命力的!”

欧阳修到了晚年已经名震四海,但他仍把以前所写的文章拿出来反复斟酌,逐字逐句地修改。

他的妻子劝他说:“何必自讨苦吃呢!你这么大年纪了,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

他笑着回答:“如今不是怕先生责怪,而是怕后生笑话。”

◎故事感悟

欧阳修一日千里的进步绝对不是偶然,首先是他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加上他有着谦逊和恭贤的态度,积极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所以得到的是“更上一层楼”的精进。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见贤思齐,怀揣着宽广和敬贤的心情去看待周围、去学习他人,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史海撷英

欧阳修行文求简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有一次,他与同院的三个下属一同出游,忽然见路旁有一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便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

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着说:“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呀。”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三人听后,都红着脸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文苑拾萃

南乡子

(宋)欧阳修

雨后斜阳,细细风来细细香。

风定波平花映水,休藏。

照出轻盈半面妆。

路隔秋江,莲子深深隐翠房。

意在莲心无问处,难忘。

泪裛红腮不记行。

汪应辰虚心拜师

◎见贤思齐休妒,把神珠、时时擦抹。——马钰

汪应辰(1118—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玉山县)人。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绍兴五年(1135年),年方18岁中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因违反秦桧意,被贬为通判建州(今福建建瓯)、静江府、广州等。后由于连遭贬秩,气病卧家不起而卒,谥文定。

宋朝状元汪应辰,是信州玉山人。

汪应辰小时候就和一般儿童不一样,他好沉思,老成持重。不满5岁,他就会背很多古诗了,而且出语惊人。18岁考中了进士。他的试卷特别突出,主考宋高宗出的题目是“吏道,民力,兵势何者为本”。汪应辰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指出三者都不是根本,“治之要以至诚为本”。高宗看后,非常满意,一定要殿试。结果一看是个少年,觉得非常惊奇,特开一例,让他到大殿上来。侍从让他到了殿上,高宗非常满意。汪应辰中了状元,在朝中任职。

可是汪应辰总觉得自己知识有限,应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精益求精。他小时候,就听说京城有个张九成,是个大学问家,久不得见,深为遗憾。如今和他同在一个朝廷任职,就主动到张九成府上,拜张九成为师。张九成很谦虚地说:“自己老了,没有资格担任当朝‘状元郎’的老师。”可是汪应辰不依,接连下拜。由于他对自己的学业精益求精,二人成了忘年交,互相研究学问。

以后,他又听说当朝宰相赵鼐有学问,又做了赵鼐的幕僚,虚心向他请教,二人也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故事感悟

由于汪应辰虚心求教,见贤思齐,精益求精,使他的学问一日千里,成为宋代名流。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见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一定要虚心请教,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史海撷英

耿直的汪应辰

汪应辰好贤乐善,尤笃友爱。少年时曾跟随喻樗、张九成、吕本中、胡安图等人游玩,又与吕祖谦、张械等人为友。他为人刚方正直,敢言不避,又多革弊事,所以遭到了胡迁等许多人的侧目,为人所陷。

然而,汪应辰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坚定不移。虽然屡遭秦桧的排挤,流落岭峤17年之久,“蓬蒿满径,一室萧然,饮粥不继,人不堪其忧”,但却“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

◎文苑拾萃

陈经略生朝四首

(宋)汪应辰

喜咏高秋此日生,门闾佳气想充盈。

堂堂体貌千钧重,凛凛精神一座倾。

暂使远民瞻玉帐,要知圣主有金城。

兜牟却作貂蝉去,五筦难淹宋广平。

吕祖谦以优者为师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婺州(金华)人。南宋时期中原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其伯父为吕本中(1084—1145年,字居仁),人称“东莱先生”,吕祖谦则称为“小东莱先生”。

吕祖谦是南宋时期中原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吕好问曾做过尚书右丞,使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利用家中藏书颇多的优越条件,熟读历代经典著作。但他并不满足,觉得世界上最深奥的事莫过于学问了。他决心以优者为师,不管走到哪里,听说谁的文章好,一定要见上一面,攀谈攀谈,把人家的优点学过来,补自己的短处。

如当时出名的理学家朱熹,他是二程理学的四传弟子,是他的好朋友,他十分注重向朱熹学习、请教。由于吕祖谦博采众长,以优者为师,学业成绩突出,考中了进士,后来又考上了博学宏词科,升任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当时对在任官吏,每年都进行考核,一些心中没底的人考前四处寻风摸底。唯有吕祖谦不动声色,胸有成竹,结果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

吕祖谦虽身居要职,文章优秀,但他仍坚持以优者为师,经常与人切磋砥砺,如发现陆九渊这个后起之秀,便千方百计找他的文章来拜读。果然名不虚传,有独到之处,于是和他做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交谈,只恨相见甚晚。他认为陆九渊大有可为。果然在科举考试中,他的文章最好,主考官互相传阅,都赞不绝口。吕祖谦看完后,指出此文乃陆九渊所做,众人以为他太武断了。吕祖谦指出:应拆封检验。一验证,果然是陆九渊的文章,大家赞叹吕祖谦好眼力。吕祖谦说:“他的文章我仔细琢磨过,了解他的风格、特色,怎么会看不准呢?”

◎故事感悟

吕祖谦以优者为师,这充分证明了求学问一定要博采众长,才能有所突破。人有不足才要学习,所谓不耻下问——下者为徒,优者为师。我们要提倡互相学习和交流,优者为师,能者为师,高者为师,见贤思齐。

◎史海撷英

吕祖谦关心朝中大事

吕祖谦为官期间,十分关心朝中的大事,并极力主张抗金。他曾上书说:“恢复大事也,规模当定,方略当审……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确指经画之实,孰先孰后,使尝试侥幸之说不敢陈于前。”他对南渡之后50年,“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的情况极为担忧,希望可以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

可惜,吕祖谦在从政的18年间,屡屡被他所说的“隐忧”所困扰,最终也未能充分发挥出他的才干,令人叹惋。

◎文苑拾萃

酬上饶徐季益学正

(宋)吕祖谦

吾家紫微翁,独守固穷节。

金銮罢直归,朝饭尚薇蕨。

峩峩李杜坛,总角便高蹑。

暮年自誓斋,铭几深刻责。

名章与俊语,扫去秋一叶。

冷淡静工夫,槁乾迂事业。

有来媚学子,随叩无不竭。

辞受去就间,告戒意尤切。

典刑自耆老,护持何敢阙。

嗟予生苦晚,名在诸孙列。

拊头虽逮事,提耳未亲接。

徐侯南州秀,少也尝鼓箧。

示我百篇诗,照坐光玉雪。

因之理前话,讲绎霏谈屑。

两都弟子员,家法严城堞。

取善则未周,守旧犹有说。

同门风雨散,孤学丝桐绝。

怀哉五马桥,寒迳寻遗屧。

董沄拜师王守仁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

有一天,董沄刚刚解答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感觉唇焦口燥,就出来走走。他见许多人都背行李抱雨伞,匆匆从他家门前路过,便上前询问这些文人模样的行人。当他得知,他们是去听王阳明讲学的,就紧紧拉住行人,追问王阳明在哪里讲学。行人还没讲完,董沄顾不上道谢,就跑回去收拾一下行李也上路了。

董沄早就听说有位叫王阳明的先生学识渊博,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独到见解,早就想向王阳明先生请教了。

董沄身背行李走在路上,前边的行人离他越来越远,后边的行人一个个赶上来并超过了他。他怨恨自己为什么好多知识尚未学到就老了呢?

他实在走不动了,多亏后边一个同路文人替他背了行李,才走完这段路程,到了新建筑的阳明洞。

顺人流,董沄来到一个敞亮的大屋子前,见一位年约50岁的先生在讲课。屋里屋外坐满了人,大家都在仔细听,认真记。董沄找到一个台阶,坐下来,刚坐定,就被王先生的课吸引了过去。

听王阳明先生讲课,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有许多深奥的道理,经王先生精辟的论述,再用浅显的事例一解释,都如同云开雾散,豁然开朗。

董沄再也坐不住了,挤到门口站立着听。

一堂课很快讲完了,董沄拨开人群,挤到王阳明先生面前,叫了声“王老师”,并鞠了个大躬。

见到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王阳明吓了一跳,上前连忙扶住董沄:“您老这是干什么?”

董沄恳切地说:“王老师,请您别嫌我老,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一定虚心向您求教。”

见老人说得这样诚恳,王阳明只得答应。就这样,一个50岁的老师,收了位70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