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20085600000005

第5章 记取圣人的教诲(3)

长幼有序赴刑场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王师范(?—907年),山东青州人。唐末平卢节度使,虽割据称雄,但自命效忠唐朝。出身将门,父亲王敬武,早年为平卢牙将。广明元年,有巨盗洪霸郎聚众在齐、棣二州为祸,平卢节度使安师儒命王敬武讨平之。黄巢进犯长安,各藩镇惶惑无主,往往变易主帅,王敬武于是趁机驱逐安师儒,自称留后。宰相王铎当时掌权,授之以节钺,后因出师勤王,加封太尉、平章事。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六月,后梁金吾上将军王师范的家突然被大军包围起来。一群士兵挥锹刨土,在王师范住宅的旁边挖了一个大土坑。随后,后梁太祖朱全忠派来的使者当众宣读敕书,把王师范灭族。王师范听后,顿时如五雷轰顶。但他很快又反应过来,明白事情的缘由了。

原来,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唐室衰微,战乱频仍,身为平卢节度使的王师范为了捍卫大唐王朝,毅然举兵讨伐朱全忠。朱全忠派马步都指挥使朱友宁率兵进攻王师范,两军展开了一场厮杀。战斗中,朱友宁身先士卒,率领士兵从山上纵马冲入敌阵。由于山路陡峭,不幸马失前蹄,朱友宁从马上摔了下来,当即被乱兵所杀。朱全忠听说朱友宁阵亡,亲自率领20万大军攻打王师范。王师范战败投降。

朱全忠登基做皇帝以后,朱友宁的妻子向他哭诉说:“陛下夺取天下,朱氏家族都得到恩宠和富贵,只有我的丈夫不幸……现在仇人还在,我恨不得亲手杀了他。”

朱全忠听了,拍着脑袋说:“对了,我差点儿忘了这个叛贼!”

说完,朱全忠马上派使者奔赴洛阳。

面对死神,王师范逐渐地镇定下来,他对使者说:“请再给我一点时间。”

然后,他马上让手下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让全家族的人依次入座。最后他对使者说:“谁都免不了一死,何况有罪的人呢!但我不想让尸体胡乱堆积,长幼无序。”

说完,他让家人依次饮酒,从孩子到老人,从晚辈到长辈,全家200人按次序被带到坑中接受死刑。

◎故事感悟

《荀子·君子篇》曰:“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王师范一直以古人的美德要求自己,做到了真正的长幼有序,值得敬仰!

◎史海撷英

王师范接掌大权

唐昭宗龙纪年间,王敬武病死,只有16岁的王师范接掌了大权。为此,棣州刺史张蟾不服,唐廷便改任原忠武节度使崔安潜为平卢节度使。张蟾派人把崔安潜迎接到棣州,王师范命都指挥使卢宏率兵攻棣州,没想到卢宏叛变,准备率军回袭青州。王师范得知后,遣使重赂卢宏,告诉他说:“吾以先人之故,为军府所推,年方幼少,未能干事。如公以先人之故,令不乏祀,公之仁也。如以为难与成事,乞保首领,以守先人坟墓,亦唯命。”

卢宏见王师范的言辞恳切,而且觉得王师范年纪又轻,便丧失了戒备。王师范便在要路暗中伏兵,命牙将刘鄩斩卢宏于座上,并诛杀一同叛乱者数人。然后,王师范犒赏士卒,自率大军攻棣州,擒斩张蟾,致使崔安潜遁还长安。

王师范为人文雅,喜欢文学,又有御众之术,军纪严明,因此辖境内人民也都安居乐业,邻道对他也是颇称颂。

◎文苑拾萃

王敬武生平

王敬武是唐末平卢首府青州人,曾在节度使安师儒的帐下为偏校。881年或882年,青州、棣州爆发农民起义,安师儒命王敬武镇压。王敬武回到青州后,驱逐了安师儒,自任留后。这时,他不想再向唐僖宗效忠,转而投靠数月前攻占长安迫使僖宗逃往成都、自称大齐皇帝的黄巢。负责对黄巢作战的宰相王铎希望王敬武能够反正,于是派都统判官张濬前去劝说他,并授王敬武为留后。

最初王敬武拒绝见张濬,但最终还是见了。张濬斥责王敬武,并说服王敬武所部士兵的立场转向效忠唐朝。王敬武为军心影响,只好接受朝廷的任命,派军助王铎作战。随后,王铎任王敬武为节度使。

唐军收复长安后,王敬武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和检校太尉荣衔。

889年,王敬武去世,15岁的儿子王师范继立。部将张蟾拒绝承认王师范为继任者,朝廷也想派太子少师崔安潜继任平卢节度使,但在890年,王师范击败了张蟾及其盟友卢弘,崔安潜逃回长安,王师范控制了平卢。

王安石教人节俭

◎人能改过,则善日长而恶日消。——钱琦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生致力于变法事业和文学创作,对于吃穿打扮这类事情从来也不放在心上。平时,朋友们看见王安石总是穿着一件旧衣服。有个朋友就说,王安石准是有怪毛病,一定是不喜欢穿新衣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有一天趁洗澡的时候,他偷偷把王安石的旧衣服拿走了,又放上了一套华丽的新衣服。过了一会儿,王安石洗完澡,拿起那套新衣服,连看都没看,穿上就走。他根本没发现自己的衣服被人换过了。这时,朋友们才明白,王安石专心事业,对平时穿什么衣服根本不注意。

至于吃饭,王安石从来也不挑拣,家里做什么,他就吃什么,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后来,王安石做了丞相,家人们私下传说他爱吃獐脯。这话传进王安石夫人的耳朵里,夫人好生疑惑,心想:相公平日吃东西从来不挑拣,难道做了丞相口味就变了吗?

想到这里,夫人就唤来家人问道:“你们怎么知道相公爱吃獐脯呢?”家人答道:“我们亲眼看到相公不吃别的,只吃獐脯。”

夫人想了想,又问道:“吃饭时,獐脯放在什么地方?”

家人说:“放在相公面前。”

夫人心中一动,吩咐说:“明天吃饭时,你们把獐脯放到离他远的地方去,把别的菜放在相公面前,看看相公怎样?”

第二天,家人来报告说:“我们照夫人的吩咐做了,今天相公只吃了眼前的菜,那盘獐脯连动也没动。”

身为宰相的王安石,虽官高禄厚,但自己不讲穿、不讲究吃,招待来客也不失节俭。

一次,王安石儿媳家的萧姓公子,趁来汴京游玩的机会,特地华衣锦服来拜相府。这位萧公子在家娇生惯养,吃惯了美味佳肴。这次来相府,满以为会有什么珍馐美味大饱口福,一上午禁食节茶,以迎盛宴。

时近中午,仆人来唤,萧公子跟随仆人来至餐厅。出乎公子意料的是,桌上只有几盘家常便菜,几杯薄酒。他有些失望了。但又一想:宰相府焉能如此寒酸!酒过数巡,王安石说了声“进汤饭来!”随后,仆人便把一盆汤和两盘薄饼放在桌上。萧公子彻底失望了,只好拿起一张饼,去掉边和皮,勉强吃了饼心,便撂筷了。这萧公子哪里知道,这便饭还是王安石的待客饭呢,他平日只有一菜一汤。

王安石看了看桌上的残饼,心想:百姓多有食草根、树皮、观音土者,年轻人竟如此不知节俭,怎能兴国立业!

于是,他对萧公子说:“公子,你读过唐朝李绅的悯农诗《锄禾》吗?”

萧公子答道:“读过。”接着,背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王安石捋着胡子说:“背得好!公子,你一定知道这诗的含义吧?”

王安石的小儿子抢着说:“我知道,是说农夫顶着晌午的烈日去锄禾,汗滴洒在禾苗下面的土里。谁能知道盘子里的饭,一粒粒都是辛苦劳动换来的?”

王安石道:“说得好。既然这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把这残饼吃了吧!”说完,拿起一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萧公子也赶快抢着吃……

◎故事感悟

王安石牢记前人的优良传统美德,并以行动来教育后辈,让他们见贤思齐,这种举动值得钦佩!我们也要学习王安石的这种作风,时刻谨记圣人教诲,严格要求自己。

◎史海撷英

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在变法时,王安石明确提出,财政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同时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且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的财政问题。

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王安石将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却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在王安石变法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还对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然而,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最终导致变法以失败告终。

◎文苑拾萃

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纪念馆坐落在江西省抚州市赣东大道的南端,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所建造的,为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