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20085600000006

第6章 记取圣人的教诲(4)

王安石纪念馆建筑面积为1560平方米,陈列厅为6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意境和宋代建筑遗韵的仿宋府第园林式建筑群。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风格秀逸超脱,与馆内的门楼、隐壁、水榭、游廊、碑廊、亭台、荷池、曲桥等景致相互映衬,浑然天成,饱含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到处都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

该馆的主体建筑熙丰楼是一座仿宋式的两层楼阁,也是王安石生平史迹展览厅,一楼陈列有“故里情深”、“治善州邑”、“荆公新学”、“熙宁变法”,二楼陈列有“文学造诣”、“人文品格”、“终老金陵”、“千秋评说”,共八个部分。整个展厅主要通过精美的照片、绘画、雕塑、实物等,展示了王安石一生的出色业绩和改革家的胆魄以及文学家的风貌,另外还展出了王安石在元丰八年亲笔书写的《楞严经旨要》影印件、州县府志、家谱复印件等,以及王安石不同时代的各版本著作,国内外学者有关王安石的评论著述,全国各地名人、学者、画家、书法家为王安石纪念馆题赠的书画件等。半山堂辟有第二展室,专门用于临时展览,曾先后展出过“抚州宋代墓葬出土文物”、“宋代遗珍”等,让人们领略到了江西抚州古代灿烂的文化艺术。

刘秉忠谏忽必烈学周公

◎见贤思齐,就要怀揣着虚心,不耻下问。——格言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侃,字仲晦。邢州(今邢台市)人。元代政治家、作家。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与海云禅师一起入见,忽必烈把他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即位后,国家典章制度,他都参与设计草定。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改名秉忠。刘秉忠作有很多著名的诗、词和散曲,如《对镜》、《秋感》等。

13世纪初,崛起于漠北草原的成吉思汗挥师南下,赶跑了黄河北岸的女真人,在邢州设立大元帅府。这时候,勾画大元帝国的刘秉忠降生了。

刘秉忠的曾祖父是金朝的邢州节度副使,蒙灭金后,他父亲在邢州元帅府里当军事长官,刘秉忠长大后在邢州节度府里当了一个小官。

时逢乱世,刘秉忠感慨“大丈夫怀才不遇,应当隐居起来寻找机会”,于是放弃官职上了武安山。过了几年,天宁寺高僧虚照禅师听说刘秉忠是个人才,派弟子请他下山:“不要在那里做道士了。”于是,刘秉忠在天宁寺当了和尚,做了虚照的徒弟,法号子聪。其实道士也罢,和尚也罢,对于刘秉忠来说,出家是假,寻求机会是真。师徒二人游历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个好地方,就居留了下来。

1242年,高僧海云印简(1202—1257年)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觐见忽必烈。在路过大同时,海云听说刘秉忠博才多学,便邀其同行前往。能有机会接近蒙古亲王,刘秉忠自然是很高兴地答应了。

忽必烈召见二人后,便问:“佛法里有没有安天下的办法呢?”

海云回答道:“应该在天下大贤硕儒中求问古今治乱兴亡的事情。”

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精于易经。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术,更是无不精通,因此论天下事是如指诸掌,让忽必烈大为赏识。忽必烈便把刘秉忠留在幕府,参与军政大事,令其还俗,赐名秉忠。和林之行,刘秉忠得遇明主,自此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命运。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在金莲川设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区,广招汉族人才,开始施展“大有为于天下”的抱负。刘秉忠、姚枢等人辅佐忽必烈,在金莲川制定了“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略和施政方针,藩府旧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识之士迅速云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刘秉忠引荐,他的学生、故交如张文谦、张易、李德辉、刘肃、李简、张耕、马亨、王恂、刘秉恕(刘秉忠弟弟)等人,都先后进入王府,为忽必烈献计献策。

刘秉忠向忽必烈进谏说:“我听说,‘凭借武力取得天下,却不能用武力治理天下’。过去,周武王是兄长,周公是弟弟。周公想为天下办好事,常常夜以继日。每当想出一个主意,都要筹划一整夜的时间。就这样辅佐周天子,才使得周朝延续了八百多年,这是周公努力的结果。国君是兄长,大王您是弟弟。想仿效周公去做,就要从现在开始。这是千年难遇的机会,不能错过呀!皇帝应当把天下当成自己的家,把亿万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女。国家缺什么,从百姓那里获取;百姓缺什么,从国家那里获取,互相需求应当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拥有国家的人,设置府库、仓廪,储存财物和粮食,也是为了救助百姓;拥有百姓的,经营产业,开辟田野,也是为了供给国家使用。有修养的人不会凭一句话就否定一个人,也不会凭一个人就否定他所有的话。广泛地开拓言路,才能统一天下,安抚百姓。广大的天地,明亮的日月,有时也会被遮掩。遮掩天光亮的是云雾,遮蔽人见识的是贪欲和小人的花言巧语。平常的人受了蒙蔽,只能遮住一个人的见识;君主受了蒙蔽,就会遮住整个天下了。应当经常挑选身边的谏臣,让他们在事情发生之前告诫您,让他们帮您思考、筹划最机密的事情。古代明智的贤王,都不把远处的物产当做珍宝看待,而只重视贤才。如果能见贤思齐,让贤才在其位,能者任其职,这虽然都是单独个人的聪明才智,但却可以成为贤王的得力助手啊。如今穷困的人越发受到损害,而有钱有势的人又越来越多。这就该禁止谋利的人依仗官府的权势,在职的官员也不要侵夺百姓的利益,行商坐贾应与百姓公平交易,不要滋生专断侵夺、欺骗蒙蔽的祸害,这才真正是对国家有利啊。”

1251年,刘秉忠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贵族称号)。他上表忽必烈,陈述情况,说:“邢州连年天灾人祸,百姓逃散,已没有多少户人家了,还是赶快派有能力的官员前来治理吧。”

刘秉忠与张文谦一同向忽必烈推荐熟悉邢州情况的燕赵名士张耕和刘肃,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在邢州设立安抚司,派近侍脱兀脱带张耕和刘肃前往。邢州吏治也是忽必烈潜邸汉臣的初步贡献,同时也是刘秉忠向事业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恒州东、滦河北岸的龙岗(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兴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为开平。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的途中战死,忽必烈听从张易的计策,抢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动之前,从武昌出发,带着刘秉忠、姚枢、郝经、廉希宪、阿合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谋士,日夜兼程,轻骑奔回北方。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设开平府,年号“中统”,取“中原正统”中的两个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忽必烈又改年号为“至元”,取自《易经》中“至哉坤元”。

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的东北部设计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并将新都命名为大都,郭守敬等人负责都城的水系和建筑材料的运输等问题。这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1271年旧历的十一月,刘秉忠给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会、圣节、诏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礼。”也就是说,按照忽必烈认可的方案,制订典章、朝贺、礼仪制度以及命名国号行朝仪的一系列策划工作已经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原正统的至高尊者了。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随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刘秉忠在南屏山别墅无疾而终,时年59岁。元世祖闻讯非常吃惊,悲痛不已,他对群臣说:“秉忠事朕30多年,小心缜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别人是不会了解的啊。”于是委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丧,厚葬大都,最终改葬邢州祖茔(今邢台县贾村)。

刘秉忠死后,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死后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到了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在元朝,汉人有这样尊贵荣誉的人,仅刘秉忠一人。刘秉忠生前博才多学,为历来史料所公认证实,这也是深受元世祖忽必烈信赖和重用的主要原因。

◎故事感悟

周公可谓是所有领导者的榜样。刘秉忠进谏忽必烈向圣人周公学习用人和管理,最终达到了国富民强的效果。由此可见,一个人要学习成为圣人、君子、贤人和伟人,就必须以先贤为楷模,追求自身的完善。

◎史海撷英

刘秉忠设计大都

刘秉忠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史上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还以《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对元大都的建造进行了规划和修建,使得元大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

元大都城的平面设计,都以汉统治者建都思想为主导,即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新建之城街巷规划极有规律,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除了大小街之外,还有384火巷、29弄通,都颇为壮观。元大都奠立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历时18年之久。都城城墙周长28千米之多,宫殿巍峨,寺庙雄伟,园圃美丽,街道宽敞,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欧洲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便对元大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也引起了西方人对东方帝国的无限神往。

◎文苑拾萃

永遇乐

(元)刘秉忠

山谷家风,萧闲情味,只君能识。

会友论文,哦诗遣兴,此乐谁消得。

壶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还明日。

似南华蝶梦醒来,秋雨数声残滴。

诗书有味,功名应小,云散碧空幽寂。

北海洪尊,南山佳气,清赏今犹昔。

一天明月,几行征鹰,楼上有人横笛。

想醉中、八表神游,不劳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