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20085800000011

第11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4)

依靠了这支队伍,刘备先后吞并了巴蜀等地。当他领益州牧后,“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

法正、许靖等人,本来都是刘璋的下属,而黄权、刘巴则曾是刘备的“死对头”。刘璋听从张松的意见,准备招刘备入蜀,黄权就是当时坚决的反对派。他深知刘备是个不凡的人物,把他请来,当部下对待不合适;当宾客待,一国又容不下二主。因此,他以透辟的分析劝阻刘璋。但刘璋没有听他的建议,到涪城欢迎刘备时,黄权更以衔衣死谏。

后来,刘璋把黄权流放到广汉当地方长官去了。刘备在攻略郡县时,郡县都是望风归附,而黄权却是闭境坚守。对这样一个忠于对手的死硬派,刘备不仅未曾将其杀害,反而给以重用。

刘巴本来是受曹操之命招抚荆州南部三郡的,因为刘备捷足先得,刘巴完不成使命,就逃到交趾去了,刘备对此还“深以为恨”。后来,刘巴又从交趾辗转来到巴蜀,在刘璋处,他也是最坚决的拒备派。刘备攻下成都后,刘璋下属纷纷归附新主子,而刘巴却是闭门不出。当时众将忿怒,都要去杀了他,而刘备却下军令说:“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而且亲自登门拜访,对其予以重用。

后来刘备伐吴,黄权曾经谏阻,谏阻不成,便受命督江北之师以防魏。夷陵大败,黄权的退路被隔断,不得已而降魏。执法者建议,根据法律应收治黄权的妻子家小,刘备却说:“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于是便不再追究。

黄权归魏后,不久从蜀中传来消息,说他的妻小都被杀了。黄权坚定地说不会的,因而拒不予发丧。不久,确切的消息传来了,果如所言。刘备能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人物,故能延致英杰,创成帝业。

刘备在包围成都时,任蜀都太守的许靖曾打算逾城投降,后来因暴露而未能成功。许靖是个名望很高的人物,他既不能劝刘璋投降,又不能为之效死,这种做法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所以刘备在刘璋投降后很鄙薄和冷落他。对此,法正却颇不以为然,他向刘备劝谏说:“天下有许多名望很高但其实不符的人,许靖就是典型的一个。但他却誉满天下,播流四海,如果主公不用他,他的缺点你又不能逐户地去宣告给每一个人,那么人们就会说你不能礼贤用才。请主公像战国时燕昭王礼待郭隗一样敬重许靖,以树立自己敬贤的形象。”刘备马上采纳了法正的意见,给许靖以厚待。在分封部下时,许靖的官位还在诸葛亮之上。

有一次,因为天旱,刘备便下令禁止酿酒,违者治罪。然而,吏人在一户人家里却搜到了酿酒的器具,所以办事的人便打算依酿酒罪给以处罚。许多人都觉得这样处罚显得证据不足,但都没有正面地提出反对意见。

不久,简雍陪同刘备一起游观,看见有一对男女同行,简雍就说:“他们欲行淫,为什么不逮捕?”

刘备感到很奇怪,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简雍说:“他们都有‘淫具’,跟那想酿酒者不是一样的吗?”

刘备听后哈哈大笑,就释放了那些藏有酿器的人。

不过,在容众纳谏方面,刘备也有过惨痛的教训。在关羽死后,刘备曾一意孤行,倾全国的兵力讨伐吴国,听不进旁人的一点建议,结果一败涂地,大大地损伤了蜀汉的元气,遂使诸葛亮为他在隆中制订的两路北伐以恢复中原的战略决策一下子变成了泡影。“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千古遗恨,就是由于刘备拒谏造成的。

◎故事感悟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容众必须能纳谏,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虚怀纳谏、从善如流,才能团结大多数,使他人的才能为己所用。

◎史海撷英

刘备争夺汉中

为争夺汉中,从217年冬到219年五月,刘备的汉军与曹军展开了全力以赴的作战。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迫使曹操从汉中撤兵,刘备全部占领了汉中地区。

刘备在一生当中曾多次直接与曹操作战,但都是遭到失败。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曹操的作战,刘备不仅没有被曹操打败,还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在曹操的主力军还没有到达前,刘备一直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虽然在战事的开始阶段并不顺利,但刘备始终坚持不懈,终于在曹操主力到来前击败了夏侯渊,赢得了战场主动权。

在曹操主力到达后,刘备便坚持依险固守,拖垮了曹军的战略,使曹操求战不能,攻坚不下,运输困难,士气低落,最后终于达到了逼走曹操、占领汉中的目的。

而在这次战役中,后方的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他却充分保证了大军的后勤供应,还在刘备最关键的时候派去了增援部队,确保了战斗的胜利。

◎文苑拾萃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格言

唐代宗李豫(726—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李俶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779年去世,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30里的檀山),谥号睿文孝武皇帝,传位于唐德宗李适。

郭子仪扫平安史之乱后,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仪,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

有一次,小两口吵嘴,郭暧见妻子摆出公主的架子,愤懑不平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告诉你吧,你父皇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下来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才没当这个皇帝!”

升平公主听到郭暧出此狂语,气得立即回宫禀报皇上。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投诉后,不动声色地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他劝女儿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要和和美美地过日子。在唐代宗的劝慰下,公主消了气,主动回到了郭家。

郭子仪知道这事后,吓坏了,他听说儿子口出狂言,几近谋反,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到宫中面见皇上,请皇上治罪。

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仪说:“小俩口吵嘴,话说得过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郭子仪听了这番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感到非常高兴。

◎故事感悟

唐代宗对郭暧情急之下说的“谋反”之言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表现出了坦荡的胸怀。他对郭子仪的一番话不仅表现出了长者风范,而且避免了滥施刑罚带来的家庭悲剧,甚至是国势动荡。

◎史海撷英

唐代宗智除李辅国

762年4月,张皇后被李辅国所杀,唐肃宗因受惊而死。同月,代宗被拥立为帝,改年号为“宝应”。

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而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需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而且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文苑拾萃

传统剧目《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又被称为《汾阳富贵》、《福寿山》、《百寿图》等。该剧全名为《满床笏》,是晋剧的著名传统作品,后来更是成了徽剧、汉剧、川剧、湘剧、婺剧、滇剧、桂剧、粤剧、同州梆子、秦腔、豫剧、河北梆子、越剧、评剧、京剧的剧目。

各种版本的故事剧情都大致相同,讲的是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六子郭暧为妻。当时正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往拜寿,唯独升平公主不去,引起议论,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公主跑回宫内,向皇帝哭诉,逼求唐皇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皇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沈后更是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

豁达大度,知人善任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而且家境贫寒,但他自幼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朝末年,由于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和无休止的对外战争,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瓦岗军李密后,魏征又被李密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在义军中,魏征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智慧去建功立业,但最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的文韬武略难以得到施展。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失败后,魏征便随其入关降唐,但仍然很久不被重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不久,窦建德攻占了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曾多次劝李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诛,李世民曾厉声喝问作为先太子僚属的魏征:“你挑拨离间我们亲兄弟是何居心?”

面对殿前武士的巨斧利刃,魏征毫不畏惧,慷慨陈词:“如果先太子听从我的劝告,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局。”

这不能不让人在赞叹魏征忠贞耿介之心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和遗憾。由于早就器重魏征的胆识和才能,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他,还委任他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李世民之所以不计前嫌,除了看中魏征的品格和才学外,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明白,自己刚刚登上帝位,国家百废待兴,如果没有一批有真才实学、敢讲真话的“左膀右臂”支持辅佐,他定将一事无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世民重用魏征,是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开创千秋大业而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自从被李世民授任谏议大夫起,魏征在此后十几年的御前生涯中,竭诚辅佐李世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先后向李世民谏陈200多次,而且多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有的人嫉妒魏征,说他侍奉过的三个主子都先后灭亡了,挑拨李世民不要重用他。李世民却反驳说,那不是魏征的错,而是因为其余三人都未能正确地使用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