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20085800000010

第10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3)

姚贾答道:“姜太公就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国人,在朝歌卖肉为生,而且是被子良驱逐出境的无用之臣,后来想要做零工都没人要。可是,自从周文王重用他以后,就缔造了周朝800年基业。又如管仲,他只不过是一个俗商,在南阳穷困潦倒,在鲁国犯了死罪,但齐桓王重用他之后,他竟使齐国称霸诸侯。百里奚,当初只不过是虞国一个要饭的,只用五张羊皮就能贩卖的人,可是秦穆公任他做宰相后,竟使秦国富强而称霸西戎。晋文公仰仗中山盗贼,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这四任贤臣,出身都很卑贱,而且都身负罪名,受到天下人的轻视,可是经过明君重用之后,都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业绩。如果臣效仿务光、申屠狄等隐士,那么君王又怎么能得到臣效命的机会呢?由此看来,明君不用计较臣子出身的卑贱,也不用计较他们以前的罪过,只有明察他们的才能并重用之,才能够开创国家千年不朽的基业。即使外遇谗言也坚决不听,即使某人的名声响遍天下,如果没有功劳也不奖赏他,这样群臣就不会对大王有什么不合理的奢望了。”

秦王觉得姚贾的话说得很有理,于是再度重用姚贾,而把进谗言的韩非处死了。

◎故事感悟

当听到他人对姚贾的负面评价时,秦王一度对姚贾产生了不满。但当姚贾耐心解释后,秦王还是以一片宽容之心重用姚贾,不再听信他人的谗言,最终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史海撷英

韩非才华未展

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的一位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古人都认为他是阴谋学家,因为韩非的著作中大部分都是关于阴谋学的。

韩非曾亲眼目睹了战国后期韩国的积贫积弱,所以曾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他的主张始终都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因此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10万余言。

韩非的著作流传到秦国后,秦王政十分赏识,于是,秦王就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到了秦国后,倍受重用。韩非死后,他的思想在秦始皇及李斯的手中得到了实施。

◎文苑拾萃

韩非的著作

韩非的许多著作都是在他死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55篇,《隋书·经籍志》著录20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20卷”。其篇数、卷数都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没有残缺。

自汉代以后,《韩非子》的版本也渐渐多起来,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校注尤为详细,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韩非平时十分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应根据今天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韩非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还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个人的手中,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治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以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还应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唐雎说信陵君

◎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朱熹

唐雎(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甘于为国献身。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战国策》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信陵君打败了秦兵后,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因此赵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唐雎告诉信陵君说:“我曾听人家说:事情有不可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可忘记的,有不可不忘记的。”

信陵君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唐雎回答说:“人家憎恨我,这种事不可不知道,如果是我辜负人家,那么我务必要设法予以补偿;假如人家误解我,那么我应该善意讲清楚。我憎恨人家,这种心态不应该有,要用宽恕而将其内化掉。但是在内化过程中,不要到处传言而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与紧张。人家有恩德于我,这种事不可忘记,要感恩图报;我有恩德于人家,这种事却不可不忘记,否则将给自己与人家带来莫大压力。现在你打败了秦兵,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这是你所施与的很大的恩德啊!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见了赵王,但愿你能把施与恩德的事忘记!”

信陵君说:“我一定谨遵您的教诲!”

◎故事感悟

信陵君以天下之大勇,挽救赵国于危亡之中,受到了赵国君臣的感激和拥护,但他并没有居功自傲,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品格,耐心接受唐雎对自己的批评,表现出了宽广的胸怀。

◎史海撷英

信陵君有奇士

有一次,信陵君与魏安釐王正在下棋,北方边境突然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正准备进入魏国边境。魏安釐王急得马上放下棋子,准备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这时,信陵君劝阻魏安釐王说,这只是赵王在打猎,并不是进犯边境,不用着急,然后又接着和魏安釐王下棋。但此时的魏安釐王已经是惊恐不安,无心再下棋了。

不久,从北方又传来消息,证实了信陵君的话。魏安釐王大感惊诧,便问信陵君是怎么知道的。信陵君告诉魏安釐王,他的门客当中有能深入探听赵王秘密的能人,可以随时向他报告赵王的行动。

◎文苑拾萃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才可用者忍小过

◎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薛宣

陈平(?—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伟大的谋略家。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

陈平本来是项羽军中的一个都尉,后来被他的朋友、汉将魏无知引荐给刘邦。陈平才智过人,他谒见刘邦时,便向刘邦建议,现在应趁项羽伐齐,后方空虚,直捣他的老窝。刘邦很赞赏这个计策,当即为陈平委以高官,以示器重。

但是,这一做法却遭到了汉将的一致反对。周勃等人求见刘邦,说:“陈平无功受封,于诸将不公。何况此人劣迹斑斑,在家时乱伦盗嫂,为人不耻;为官后又大肆受贿,贪婪已极。这种人怎么能重用呢?望主公三思!”

刘邦不知此节,但仍对陈平的才能充满信心,于是含糊地说:“此人大才,非尔等能识之,纵有小过,又何必舍本逐末呢?”

随后,刘邦就召见陈平询问。

陈平毫不隐瞒,并解释说:“大王用我,乃我之才。如大王认为我才无用,自可将我治罪,众人之词,未免有嫉妒之意,非为大王也。再说我弃楚归汉,家财已尽,清贫如洗,收取贿赂,实不得已而为之。至于盗嫂一说,全属无稽之谈,一切全凭大王明察。”

其实,刘邦对他的解释是心有不满的,但刘邦现在又实在需要陈平这样的人才辅佐,成就霸业。何况眼下征战正酣,更不想因此多事,有误军机。于是转念一想,便哈哈一笑,拍着陈平的肩膀说:“先生清苦,倒是我怠慢了。我乃粗人,望先生不要介意。”

刘邦不但不追究陈平的过失,还赏赐给陈平许多金帛,并传令升其为护军中尉。陈平原想,如果刘邦责备他,他也无需留下了。而现在确是这样的结果,惊喜之外,又平添了对刘邦的感激之心,从此定下心来,全力报效刘邦。

此后,陈平出谋划策为楚汉之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故事感悟

刘邦自身素质并不是太高,但他懂得利用人才,并不因为陈平的小毛病及他人的谗言而疏远他,以宽容之心待人,最终得到了治国安邦的杰出人才。

◎史海撷英

陈平施反间计除敌手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这时,刘邦已经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了,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

于是,刘邦就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很忧虑。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都已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

不久后,这些话就传到了项羽的耳朵中,项羽起了疑心,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再有什么重大的决策也就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范增也十分不客气。

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还要把范增除掉,为此不惜设计嫁祸范增。

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就让人准备了一套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的房间。使者刚一进屋,陈平就忙着问范增的近况,并大赞范增,还低声问使者:“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

使者不解地问:“我们是项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

陈平一听,故作惊讶地说:“我以为你是亚父派来的人!”随即就叫下人撤去了上等酒席,把使者领到另一间简陋的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自己还满脸的不高兴,拂袖而去。使者没想到自己在这里会受到这么大的羞辱,十分气愤。

回到楚营后,使者就把情形详细地告诉了项羽,项羽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这时,范增又向项羽建议应加紧攻城,但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项羽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范增的请求。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吃不下,睡不着,伤心不已。到彭城的时候,气得背上还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就这样,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

◎文苑拾萃

社日两篇

(唐)杜甫

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

报效神如在,馨香旧不违。

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

尚想东方朔,诙谐割肉归。

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

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

鸳鹭回金阙,谁怜病峡中。

刘备的胸怀和气度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金缨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汉朝末年,国家大乱,群雄纷起,而且群雄大多都是世家贵胄或据有州郡的实力派,只有刘备的出身最为微贱。

然而,由于刘备器识不凡、敬贤容众,虽然自己无尺寸之地,但在士人中的声望却很高,为众望之所归。起家之时,刘备的核心骨干是关羽、张飞等人,这些都是他生死与共、相从一生的结拜兄弟。后来,刘备在公孙瓒处又遇到了赵云,一见如故,有相见恨晚之感,相待如同手足。此后赵云披肝沥胆,追随刘备奔波一生。

刘备到徐州后,州牧陶谦能够“三让徐州”。徐州的英雄豪杰如陈登、糜竺、糜芳、孙乾等人,也都争相归附。

刘备几度失败,曾依附过袁绍、曹操和刘表等人,袁、刘都能出郭相迎,待以宾礼。曹操更是与刘备出同车、坐同席,待之以宾客之礼。

在荆州时,刘备更为南州士望之所归。诸葛亮素无渊源,三顾而致,即倚为腹心,如鱼得水。庞统、徐庶、伊籍、黄忠、马氏兄弟、蒋琬等都是这段时间刘备罗致的英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