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20085800000009

第9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

王斗造门见齐王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

王斗(生卒年不详),齐人称稷下先生,约活动于齐宣王时期。据《战国策·齐策》记载,王斗是个直言正谏之士。

有一次,王斗登门,准备晋见齐宣王,宣王叫传达的侍臣宣他进来,可是王斗却对侍臣说:“如果我去见君王,就证明我是爱慕权势;如果君王来见我,就证明君王敬重士人。(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不知道大王如何想呢?”侍臣把这话告诉宣王,宣王说:“请王先生等一等,寡人立刻接见他。”齐宣王快步跑到宫门口去迎接王斗,和他一起进宫门说:“寡人有幸守护先王的宗庙,维护社稷,听说先生有好言直谏,请无所避讳。”王斗说:“君王听到的传闻错了,因为臣生在乱世,为昏君做事,又怎敢极言直谏呢?”齐宣王一听,很不高兴,绷着面孔不说话。

过了一会儿,王斗又说:“先君桓公最得意的事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亲自封给疆土,现在君王有四点和先君相同。”

齐王一听很高兴地问:“寡人愚笨,治理齐国唯恐有过失,怎么会有四点和先君相似呢?”

王斗说:“先君喜欢马,君王也喜欢马;先君喜欢狗,君王也喜欢狗;先君喜欢酒,君王也喜欢酒;先君好色。君王也好色;这四点完全相同。唯有一点与先君不同,那就是先君喜欢士人,而君王却不喜欢。”

齐宣王又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士人,叫寡人怎么去喜欢呢?”

王斗说:“世上并没有麒麟等名驹,但君王的车马齐备;世上并没有东郭俊、卢氏等名狗,可君王的猎犬玩狗一应俱全;世上并没有西施、毛蔷等美女,可君王后宫佳丽上千。君王根本就不爱惜士人,又怎么能说世上根本没有士人呢?”

齐宣王又说:“寡人每天都忧心国家大事,关心百姓疾苦,实在是很想得到有才华的人辅佐。”

王斗说:“君王忧国忧民,还比不上君王爱一尺纱。当君王命人做王冠时,并非命左右宠臣来做,而是让能工巧匠干。这是何故?因为他们做得好。可是现在君王治理齐国,除非左右宠臣一概不重用,所以臣认为君王爱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纱。”

齐宣王一听这话,赶紧表示歉意说:“寡人对不起国家。”于是就选拔了五位士人任命为重臣,从此齐国日渐强大。

◎故事感悟

齐宣王在接受他人尖锐批评方面,做得确实不错。面对王斗的尖锐揭露与批评,他诚恳接受,听从王斗建议,重用贤才,赢得了国家的强大,同时也给了我们很深的教益。

◎史海撷英

无盐女

无盐是一名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她是个长相丑陋不堪的孤女,生得臼头深目,长指大节,卯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如漆,相貌简直就是令人望而却步。而且,年过四十岁,无盐不但流离失所,甚至连容身之处都没有。她的本来名字叫钟离春,由于生得太丑,又出生在无盐,所以大家就都把她叫做“无盐”,反而忘记了她的本来姓名。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侵扰,此起彼落,各国的“民本思想”也都十分盛行。即便是一个黎民百姓,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求见国君,陈述自己的愿望,对国家施政方针提出建议。有一天,无盐也鼓足勇气,前往临淄求见齐宣王。无盐见到齐宣王,便大言不惭地说:“倾慕大王美德,愿执箕帚,听从差遣!”

齐宣王的后宫佳丽比比皆是,更不缺少执役人等,所以听了无盐的话,再看看眼前这个丑陋的女人,竟然异想天开,不自量力,禁不住哈哈大笑。不料,无盐却镇静自若,一本正经地连说:“危险啊!危险啊!”齐宣王半玩笑半认真地问:“你说的危险是指什么啊?愿闻其详。”

于是,无盐便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秦楚环伺齐国,虎视眈眈,而齐国内政不修,忠奸不辨,太子不立,众子不教,齐王你专务嬉戏,声色犬马,这是第一件可忧虑的事情;兴筑渐台,高耸入云,饰以彩缎丝绢,缀以黄金珠王,玩物丧志,利令智昏,这是第二件可忧虑的事情;贤良逃匿山林,诌谀环伺左右,谏者不得通入,谠论难得听闻,这是第三件可忧虑的事情;花天酒地,夜以继日,女乐绯优,充斥宫掖,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这是第四件可忧虑的事情。危机四伏,已是危险之至!”

齐宣王开始还是半听不听的,结果听了一会儿便目瞪口呆了。无盐说完后,良久他才虔敬地说道:“得聆教言,犹如暮鼓晨钟,如果我今后还有一点点进步,皆君所赐。”

刹那之间,齐宣王一惊而悟,即刻下令拆除渐台,罢去女乐,斥退谄佞,摒弃浮华,然后励精图治,从此齐国国势蒸蒸日上。无盐也因此成了齐宣王的王后。

◎文苑拾萃

淳于髡献鹄

有一次,齐威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并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一出城门,这只鹄就飞走了。于是,淳于髡便托着空鸟笼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鹄,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鸟兽而致使士人自杀。鹄是羽毛类的动物,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可这是在欺骗大王,我又不愿做。我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担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而断绝。所以,我就来领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

结果,楚王不仅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很好啊,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并且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献的鹄还要多一倍。

魏文侯用才不拘小节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人。——朱元璋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贤明,就想去奉事于他。

有一天,文侯问大臣李克(即李悝)说:“吴起为人怎么样?”

李克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他用兵,司马也不能超过他。”

这样,魏文侯就任命吴起为将军,并命他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邑。

后来,魏文侯又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任命吴起为西河(今陕西邻阳一带)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又辅佐文侯的儿子魏武侯。

有一次,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他回头对吴起说:“多好呀!河山是这样险固,这是魏国最宝贵的东西啊!”

吴起对武侯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蠢湖,但不讲求德行,不久,夏禹把它消灭了。夏桀王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阉(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南,羊肠(在今山西晋阳西北)在北,施政不讲仁爱,商朝汤王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在北面,黄河在南面,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这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人。”

武侯说:“你说得很对。”

◎故事感悟

魏文侯不因为吴起的小毛病就弃之不用,而是以宽容之心重用吴起,造就了一代名将。这说明,只有不拘一格选拔、任用贤才,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史海撷英

吴起恩威治军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在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并首创了考选士卒的方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进行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

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如果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即便有百万之军也没用,他还曾斩了一名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将士以明法。

吴起在做将军时,经常与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也不骑马坐车,而是亲自背干粮,与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

母亲说:“不是这样的。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做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道他又将战死到哪里了,所以我才哭呀。”

◎文苑拾萃

《吴起兵法》

吴起在治国和治军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也都深化成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48篇,已佚,现存的只有《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吴起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果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他还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他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六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中,吴起具体论述了在仓促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三篇,主要阐述了吴起的治军思想。吴起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军队的质量。而军队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吴起还十分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知可立功明主用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

姚贾(生卒年不详),原为魏国人,出身“世监门子”,其父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社会根本没有一点地位可言,后来又被赵国逐出境,可是他竟然得到秦始皇的礼遇和赏识。当他奉命出使四国之时,始皇竟然“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这种待遇,在秦代并不多见。出使三年,大有成绩,始皇一高兴,拜为上卿,封千户。

燕、赵、吴、楚四国联军将要攻打秦国,秦王便召集群臣和60位宾客议政。他首先问群臣说:“四国组成联合阵线,企图谋攻我国。现在内忧外患,真不知如何是好!”

群臣都没人回答,这时姚贾回答说:“臣愿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可以消除他们的念头,不让他们出兵攻秦。”

于是,秦王便拨给姚贾战车100辆、黄金1000两,让他遍访四国,不但解散了四国攻秦的谋略,而且分别和四国缔结盟约成为秦国的友邦。姚贾向秦王复明后,秦王非常高兴,马上封给姚贾1000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

韩非知道这件事后,就对秦王说:“姚贾拿着珍珠重宝,出使南方的吴楚、北方的燕赵,总共花费了三四年时间,然而四国的盟约却未必可靠,府库中的珍宝却被用尽了。这样看来,姚贾是利用王权和国宝在国外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况且,姚贾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兵的儿子,曾经在魏国做过强盗,后来又在赵国做官不力被放逐。大王重用这样的人担任外交使臣,跟他谋划大事,绝非是鼓励群臣的上策。”

于是,秦王又召见姚贾,问道:“寡人听说贤卿用寡人的珍宝私交诸侯,可有此事?”

姚贾回答说:“有的呀!”

秦王又问:“你既然做出这种事,还有何颜面见寡人?”

姚贾回答说:“曾参孝顺父母,因而天下父母皆愿曾参为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忠于君主,因而天下君王皆愿伍子胥做自己的臣子;贞女手巧,因而天下丈夫皆愿贞女做自己的妻子。现在,臣虽然忠于大王,可大王并不了解;如果我不让四国归服秦王,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如果臣不忠于大王,那四国君主又怎么会重用臣呢?以前,夏桀听信谗言而杀死了良将关龙逢,殷纣王听信谗言而杀死了忠臣比干,最后桀、纣都亡国了。如果大王也听信谗言,那大王就不会有忠臣效力了。愿大王明察!”

秦王又说:“你只不过是魏大梁看门卒的儿子,而且在魏国还当过强盗,又被赵国驱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