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顺:顺其自然
20086000000013

第13章 治理自然环境(7)

为了防止今后洪水的再次侵袭,苏轼向皇帝写了一份奏折,请求朝廷拨人拨款,增固徐州的防洪堤坝。

不久,皇帝便下了一道圣旨,表彰苏轼在徐州的抗洪保城功劳,赞扬他:“亲率官史,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苦。”同时,又拨款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粮米,七千二百个民工,在城南修筑加固了大堤。

为了纪念抗洪斗争的胜利,徐州百姓在东门上建了一座十丈高的楼台。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黄色代表土,黑色代表水,土能克水,因而这座楼用黄土涂饰。

苏轼还欣然为这座楼取名为“黄楼”,“黄楼”也成为徐州人民抗洪力量的象征。黄楼建成那天,举行了盛大的剪彩仪式。为此,苏轼还写了一首诗: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故事感悟

苏轼凭着热爱自然的热情与浑身是胆的魄力,战胜了咆哮的洪水,深得人们赞扬。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顺应自然,并不一定完全要顺天而行;治理自热资源,是对自然的另一种顺承和保护。当今社会的自然灾害也比比皆是,我们也当尽心治理,不让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史海撷英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在20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当时,有六个十分自负的举人都看不起他,准备备些酒菜请苏轼赴宴,在宴席上戏弄苏轼。苏轼在接到请柬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个举人便提议行酒令,而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的五个人都连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他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也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北海牧羊!”第三位见状,也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吟完诗,也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人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已经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

说完,苏轼将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个举人见状,呆若木鸡。

◎文苑拾萃

念奴娇·中秋

(北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保护苑囿的故事

◎生物圈是遵循平衡法则的循环系统,有天然自净作用。如果天然自净遭受人为破坏,环境就会受到污染,人类自己就会受到惩罚,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格言

古时候,苑囿是奴隶主和封建统治者游乐享受的场所。古代的帝王将相们为了满足自己声色犬马、吃喝玩乐的需要,不惜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无限制地挥霍国家的资财,在他们看中的地方加以封禁,或垒石成山,或引水成池,广畜珍禽异兽,大栽奇花异木,更加大兴土木,营造亭台殿阁、楼堂馆所,供他们寻欢作乐。因此,古代的苑囿园池等禁地虽然形形色色、规模各异,但它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苑囿又是一种综合性的造型艺术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工匠艺人高超精湛的艺术造诣,是这些劳动人民和工匠艺人们辛勤劳动和高度智慧的结晶。

苑囿还是古代自然保护的一种形式。有的苑囿系在原有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有的仅是把某一区域封禁起来,不准人们垦殖、放牧、采集和狩猎。后一类苑囿,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保护区。还有的广植全国南北奇异花草树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植物园。有的广畜各种鸟兽鱼虫,又像是现在的动物园。事实上,有的苑囿起到了保护自然景观、森林植被及其他植物、动物的作用,有的还使某些物种得到保护而免于灭绝。这些保护作用,值得今天的自然保护工作者研究、借鉴。

我国古代的畜牧业大约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而畜牧业的发展也导致了苑囿的产生。在甲骨文中便已经有了“囿”字,说明苑囿的出现不会晚于商代。

在公元前12世纪,商纣王加重赋税,聚敛钱财,以扩修沙丘苑,“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以供其戏乐。沙丘苑台比那些自然的古代苑囿来说,更多了一些动物园的色彩,因为它增加了许多野兽飞鸟,而且是人为收集而置于其中的。当然,纣王在经营沙丘时是花了很大本钱的。

最早见诸文学作品记载的苑囿,是《诗经》中描绘的周文王(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灵囿”。

《诗经·灵台》写道:“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唐鹿攸伏,虎鹿濯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这首诗是说,周文王在开始建造灵台的时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考虑了又考虑,安排了又安排。受过文王恩泽的老百姓在得知文王要造灵台后,都纷纷跑来帮他干活,因此没用多少天,灵台就造好了。

原来文王在开始造台的时候,还恐怕劳动了百姓,叫百姓不要着急,不妨慢慢来。哪知那么多百姓一齐动手,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一样,很快就造好了。

灵台建好后,文王来到灵台下面的灵囿里,母鹿公鹿安然地伏在那里,见人不惊。母鹿公鹿都很肥壮,皮毛十分光溜,白鸟的羽毛十分洁净无污。文王来到灵台下面的灵池,池水满满的,鱼儿在水上跳跃。

从诗中看出,灵囿有山有水,有母鹿、公鹿,有白鸟、有池鱼,是很有特色的。据传说灵囿方圆七十里,规模也很大。

过了几百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公问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没有这回事呀?”

孟子回答说:“根据古籍记载,是有这回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不是太大了吗?”

齐宣公又问:“庶民还认为小呢!我搞了个囿,方圆才四十里,庶民却认为太大了,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文王之囿,方圆七十里,但老百姓可以进去割草砍柴,可以进去打雉打兔,等于是大家的囿。这样,老百姓认为文王的囿小,不是很自然的事吗?我这次刚到齐国边境,首先打听齐国有什么大的禁忌,然后才敢入境。我听说齐都近郊有个方圆四十里的囿,谁杀了囿中的麋鹿,罪同杀人。这样的话,方圆四十里成了禁区,老百姓以为这囿太大,不是很自然的吗?”

从以上的记事可以清楚地看出,苑囿是古代奴隶主和封建统治者畜养鸟兽鱼鳖草木以供游猎嬉戏的地方,但确实也保护了一些鸟兽,尤其是一些珍禽异兽。

至于孟子所说的,周文王的灵囿可以让老百姓任意进去砍柴打猎,应该是不可信的。因为灵囿是有墙的,并且有专门的人看管,老百姓怎么可能随便进去采猎呢?即便真有这种事,也只能是偶然的,或在特定的时限内。否则,囿将不囿。孟子的话,不过是美化圣贤,为文王歌功颂德的夸张而已。

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享乐的欲望,往往不断扩大苑囿,而扩大苑囿的经费又必须由老百姓负担。

有一次,秦始皇想扩大苑囿,扩大到东至函谷关,西至宝鸡,几乎包括了整个关中。这个计划很大,秦始皇也有点心虚,就召开了一个会议,让大家讨论一下。

只听优旃不快不慢地说:“这个计划很好。在这个大苑里,再多放一些飞禽走兽。敌人从东方进攻我们的时候,我们让麇鹿拿角去顶他们就可以把他们打败。”

秦始皇一听这话,赶忙停止这个扩苑的计划。

虽然如此,秦朝的上林苑等苑囿还是搞得规模很大,气魄不凡。据说,秦朝的上林苑周围三百里,其中有离宫七十所,谓之“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水景“沸乎瀑怒,汹涌澎湃”。当时没有抽水机之类的提水工具,肯定要动大工程搞自流式引水。动物有鱼、鸟、驯兽、野兽,植物有橘、柑、橙、榛、枇杷、柿子、李、厚朴、枣、杨梅、樱桃、葡萄、棠梨、栎、槠、枫、黄栌、木兰、女贞等多种。

秦代的苑囿园也占掉了大量的土地,因此刘邦在打进关中后,便开放了苑囿,让老百姓再次耕种,很受人民欢迎。

汉朝取代了秦朝后,只用了不久,到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就又将上林苑“增而广大”,动物分区放养,取名叫“观”,如走马观、鱼鸟观、白鹿观、观象观等。苑内部的植物更多,还专门建立了葡萄宫、扶荔宫等。扶荔宫内移植菖蒲、山姜、桂花、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橘等。此外,还有外邦进献的奇异果木三千余种,有梨、枣、栗、桃、核桃、樱桃、李、梅、林檎、枇杷、橙、安石榴等果树,椅、桐、荆、梧桐等材木。园艺技巧之高超,可见一斑。其中有些植物很可能是张骞通西域时引进来的。

汉代苑囿甚至记不胜记,这时还出现了许多私园。当时,茂陵富商袁广汉在洛阳北邙山下建设了一座规模庞大的私园,“构石为山,高达十余丈”,上有喷泉瀑布,“激流水注”,十分可观。园内养殖珍禽异兽,名花奇树,胜景称绝。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在洛阳南的宜阳建造了一个显仁宫,实际就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宫苑。不久后,隋炀帝又在洛阳西建起了西苑,周围二百里。苑内还挖了一个人工海,周十余里。海中筑起了三座神山,高十余丈,山上又修了很多殿堂楼观。故而有“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美草隐映轩陛”,“桃蹊李径翠荫交合,金猿青鹿动辄成群”的记载,可谓极其侈奢豪华。

唐代时期,长安的宫苑最有名的有三处: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面积一般不大。城东南曲江池旁建芙蓉苑,每年向市民开放三天。此外,唐代还有许多私园也很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