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信:贞信不渝
20086200000013

第13章 任人以信(1)

宋弘教人诚实守信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物理论》

宋弘(生卒年不详),字仲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东汉大臣,少温顺,事王莽。赤眉入长安时以佯死得免。光武即位,拜为太中大夫,以清行称。后荐桓谭等,光武爱桓谭琴技,宋弘面责其不能忠正奉国。向光武多进规谏。湖阳公主寡,欲嫁宋弘,弘辞以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弘,汉光武帝时,他被提拔为负责监察、执法的中央高级长官。宋弘为官清正,尤其以诚实守信著称于世。

有一次,宋弘和沛国(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桓谭交谈,见桓谭精通五经而不拘泥,批评俗儒而不乏真知灼见,很是敬佩,便推荐他当参政议政的议郎。在桓谭前去上任时,宋弘语重心长地嘱咐桓谭说:“你可要知道,我举荐你,是想让你以正直之道辅佐君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不是叫你去做那些只博得君主欢心的小事。你可千万不要忘记啊!”桓谭点头答应,并重复了宋弘的嘱咐。

光武帝听说桓谭擅长鼓琴,就让他弹琴,一而再,再而三。宋弘听说后,非常生气,派人把桓谭叫来。桓谭进屋,宋弘不给他让座,责备他说:“守信是人的重要美德。你曾亲口答应我,要以正直之道辅佐君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你竟然为讨好君主天天弹琴,耽误时光,空耗才华。你说是你自己改过,还是让我根据法律检举处罚你呢?”桓谭认错说:“虽是圣上让我弹琴,但非故意,是因为不敢向圣上奏明自己的职责,才造成失信的!”宋弘便让他走了。

后来,光武帝大会群臣,叫桓谭弹琴。桓潭立时想起宋弘的话来,禁不住失去了常态。光武帝觉得奇怪,便问是怎么回事。宋弘离开座位,摘掉官帽说:“我向圣上推荐桓谭时,已经奏明了目的,就是希望他能以正直之道辅佐君主;而他呢,却叫您喜爱上了凡俗的音乐。他没有执行辅佐诺言,您没有履行用人的诺言,失信之过根源在我!我理应受到削职惩罚!”光武帝听了恍然大悟,由奇怪变为惭愧,由生气变为高兴,立时向宋弘表示了歉意,说:“爱卿差矣,失信之过在我一人身上,与你们无关。”这件事使桓谭很受教育,后来他坚决反对荒谬虚伪的谶纬神学,几次差点被杀,都坚持不悔。

宋弘不仅严格要求别人,而且对自己更苛刻,总是时刻约束自己要言行一致。有一次,光武帝关心姐姐湖阳公主的婚事,细微地观察到她对宋弘有意。他就先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召见了宋弘,试探道:“俗话说‘地位高了换朋友,钱财多了换妻子’,这是合乎人情的吧!”宋弘说:“不过我听说的是‘贫穷时候的朋友不能忘,一块度过贫苦生活的妻子决不能休弃’。”光武帝回过头来,对着屏风说:“事情不成喽!”

了解宋弘的人都说:“宋弘确实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啊!”

◎故事感悟

宋弘用高洁的道德品质影响教育着身边的人,他的德行所为堪称一个真正的君子。

◎史海撷英

赤壁之战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两军联合,在长江的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史称赤壁之战。

曹操打败袁绍后,基本统一了北方,于是在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想要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九月,曹操的军队占领了新野(今属河南),当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则不战而降。而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只好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了刘表的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会见孙权,说服孙权一起联盟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在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只好率部北退,留下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孙刘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分别占领了荆州要地。

赤壁之战,曹操在各方条件都有利的形势下,因为轻敌自负,错误指挥,最终战败。而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的关头,结盟抗战,巧用火攻,最终以弱胜强。这一战役也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文苑拾萃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该著作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祁奚大公无私以信用人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宋)陆九渊

祁奚(公元前620—前545年),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公元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

祁奚是春秋中叶晋国的著名大夫,素来以“内举不辟亲,外举不辟仇”、为国家举荐贤臣良仕而名传青史。

祁奚所处的时代,正是周天子一代不如一代,无力统驭天下,大权旁落的时代,也是“春秋无义战”,大国争霸,强者为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更是晋文公称霸中原后,其子孙后代政治上无所建树,朝政日趋腐败,晋国面临危机日重的时代。恰好在这个时候,荒淫无度的晋厉公死于非命,晋悼公临位。晋悼公立志要重新复兴文公的霸业,重振晋国的国威。因此,他重整吏治,调整百官,任贤用能。以贤良称著、无私饮誉的祁奚,被推任为中军尉,以羊舌职为其辅佐。三年之后,年逾半百的祁奚觉得自己年老力衰,精力不济,唯恐有负国家的希望,阻塞贤才仕途,便以年迈告老,请求悼公另选良臣。

悼公见他辞恳言切,便准许他告老还乡,并请他推荐继任者。于是,祁奚举荐了解狐。当时人们都知道解狐与祁奚有私仇,因此悼公问祁奚:“解狐不是与你有仇吗?”祁奚答道:“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此职,又没有问我可与我有仇否!”然而,解狐尚未到职,便一命呜呼。悼公请祁奚再行举荐,祁奚这次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悼公又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么?”祁奚坦然回答:“公让我推荐的是适合此职之人,又没有问他是否为我的儿子!”没过多长时间,任中军尉辅佐之职的羊舌职死了。悼公又请祁奚举荐合适人选,祁奚举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悼公对祁奚所荐之人,统统给以录用,于是,两个儿子分别接替了两个老子的职位,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佐。

这件事以后,有人对悼公说:“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祁午自幼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成年后,和安而好敬。每临大事,镇定自若,非义不举。他父亲举荐他是对的。”鲁国的孔子得知此事后,赞扬说:“祁奚是个善于举荐贤良的能臣啊。他推举仇人,不是为取媚于天下;举荐儿子,不是因为偏爱己私;举荐辅佐,也不是结伙营党;完全是为国荐贤,唯才是举。”公元前557年,悼公去世,平公登基后,即擢祁奚为公族大夫。

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范匄为正卿主持国政,驱逐公族栾盈,杀羊舌虎(叔鱼),囚禁羊舌肸(叔向)。乐王鲋去监狱探望,见到羊舌肸,告诉他说:“我要为你对平公说情,请他释放你。”羊舌肸拒绝说:“这事必须请祁奚大夫!”羊舌氏的家臣问羊舌肸说:“乐王鲋是晋侯的随臣,他愿为你向晋侯求情,肯定能够成功,为什么还一定要请祁奚?”羊舌肸说:“乐王鲋从不敢违抗主公的意愿,他的意见晋侯不会采纳的。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他不会独独遗弃我而不顾。”

果然,已经告老休息的祁奚,听说羊舌肸因弟罪被囚,立刻乘坐“专车”由祁直奔晋都拜见范匄说:“《诗经》说:‘赐给我们的恩惠没有边际,子子孙孙永远保持它。’《尚书》说:‘智慧的人有谋略训诲,应当相信和保护。’羊舌肸长于谋划而少有过错,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他是国家的柱石,即便是他的十代子孙有过错,也还要赦免,以此来勉励有能力的人为国家效命。现在一旦因弟罪而得祸,便要被处死,难道不会使人困惑吗?鲧被流放而死,他的儿子禹却兴起;伊尹放逐太甲,后来又做了他的宰相,太甲始终没有怨恨他;管叔、蔡叔因叛乱而被杀,其兄周公却能辅佐成王,匡复天下。现今羊舌肸却要因其弟羊舌虎有罪而被囚被杀?你要做善事,谁敢不努力,多杀人干什么?”范匄听罢祁奚之言,面露喜色,送祁奚乘车而去,然后释放了被株连的羊舌肸。

出于公心的祁奚虽然拯救了羊舌肸,却并不与之相见,直奔家乡。羊舌肸获释后也没有告诉祁奚,以示感谢,而是直接去朝见晋侯。

◎故事感悟

祁奚的所作所为鞭策教诲着每一个身负国事的后人,至今看来仍有积极意义。我们为古人树碑立传,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是以史为镜,以正为本,不图虚名,不事浮华,有功不居,有过必改,成为一个踏实务实、德行兼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史海撷英

晋悼公复霸

晋厉公被杀后,晋国卿大夫之间的斗争也逐渐趋于缓和,因此在晋悼公统治时期,晋国的国势复振。

晋悼公在对付戎人方面,采取了魏绛和戎的策略,也就是用财物去换取戎人的土地,以代替过去单纯的军事杀伐,以此抽出部分兵力来加强对中原的争霸活动。

公元前571年,晋军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的筑城逼近郑国。最终,郑国背离楚国而倒向于晋国。这时,晋、楚都在走向下坡,但相比之下,晋国略微占有优势,因此楚国不敢与其相抗。晋悼公能够复霸,原因也在于此。当然,晋国的霸业至此也已接近尾声。

◎文苑拾萃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的史官所作,主要记录了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竹书纪年》的原书共有13篇。与传统的正史记载有所不同的是,《竹书纪年》为编年体史书,因而对研究先秦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相似,而《竹书纪年》中的诸多记载也与甲骨文、青铜铭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此可见它的珍贵的史料价值。

魏文侯排谗信乐羊

◎诚无垢,思无辱。——刘向

乐羊(生卒年不详),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是乐毅的先祖。

魏文侯名斯,是公元前446至前397年在位的魏国君主,是一个很重信义的人。那时,魏国的邻国中山国有一个叫乐舒的人,经常率兵袭扰魏国的边境,魏文侯决定消灭他。但是委派谁带兵合适呢?

大臣翟璜推荐了一个人,叫乐羊。他文武双全,很会用兵,翟璜说他一定能攻克中山国。魏文侯召见了乐羊,听乐羊作了一番敌我形势的分析以及我方应采用什么战略战术的谋划后,非常满意,就决定派乐羊统率大军开赴前线。

乐羊出兵以后,就有一位臣子对文侯说:“我觉得乐羊担不起这项大任,因为他是乐舒的父亲,哪有父亲真肯出力带兵打儿子的道理呢?”魏文侯说:“我已经和翟璜商量过,翟璜说了乐羊是反对乐舒去扶助中山国的,我同乐羊谈话也证实了这一点,你不必怀疑。”

这时前方传来了消息:乐羊率魏军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已把中山国团团围住,只是乐羊围而不打。魏文侯听了捷报,很高兴,同时又关切地问:“为什么只围不打?”前方来的人说:“因为乐舒出面恳求不要再打,乐羊一边责备他帮助中山侯行不义,一边同意暂时不打,但要乐舒劝中山国主出降。”

第二天,一本奏折呈交到魏文侯面前,请求魏文侯立即从前线召回乐羊,因为父子情深,乐羊能听乐舒劝说停止进军,也有可能再听乐舒劝说,反叛过去!魏文侯皱了皱眉头,把奏折推到一边,说:“乐羊只围不打是对的。我军劳师远征,正好休整一番!”然后,他派人到前方去慰劳军旅。

前方又传来消息:中山国主不仅不投降,而且把乐舒捆起来,吊在城楼顶。魏文侯忙问:“魏军进攻了没有?”来人说:“乐羊下令继续围困中山都。”

第二天,又一份奏折呈送到魏文侯案前,说:“赶快撤换乐羊,这个统帅已经靠不住了,因为他不可能让儿子死于军前!”魏文侯又皱皱眉头,说:“这种猜测毫无根据!”他又把奏折推到一边。

不过几日,乐羊攻克中山都,即日将凯旋。魏文侯说:“让我亲自到城外迎接吧!”当乐羊统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回到魏都的时候,魏文侯摆下酒宴,为乐羊庆功。席间他问乐羊:“乐舒在哪呢?我想赦免他呢!”乐羊说:“这个忤逆之子,城破之前已被中山国主处死了!”

这时,翟璜把进军过程中那各种不利于乐羊的非议告诉他,嘱咐他立功后要谦虚谨慎。乐羊明白了,望着迎风飘扬的军旗,感慨地说:“这次出征中山国的胜利,与其说是我乐羊军事上的成功,不如说是主上信任将领在道义上的胜利!”

◎故事感悟

俗话说,三人成虎,但是魏文侯并不听信谗言,相反对乐羊十分信任。魏文侯这种用人不疑的君主风度,正是许多君主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