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20086600000011

第11章 外圆内方不易为庸(6)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战国策》

康熙(1654—1722年),大清圣祖仁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为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150多年的边界和平。康熙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清代康熙帝在即位之时,才仅仅7岁零9个月,年龄很小,顺治帝便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招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之后,这四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

少年康熙即位后,摆在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20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都在准备着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眈眈,窥视着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而东北方还有俄国军队在不断地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和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噶尔部更是气焰嚣张,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蒙古各部落,也在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忧虑了,在四个顾命大臣中,索尼因年纪大病死了,遏必隆便勾结鳌拜,唯鳌拜之命是从。苏克萨哈是鳌拜的对头,但不久后,苏克萨哈就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

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权后,便大肆捕杀异己,曾矫诏杀死了山东、河南的巡抚和总督。在朝廷上,鳌拜也是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没有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也没有一点人臣之礼。他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

在处置苏克萨哈时,鳌拜要将他凌迟处死,康熙认为他无罪,鳌拜就大声争执。康熙仍然不答应,鳌拜竟然捋起衣袖,上前就要打康熙。康熙害怕,只好同意鳌拜把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面对这样内忧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才行。

不过,少年时代的康熙就已经表现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除掉鳌拜,掌握实权,然后再作他图。

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当时,鳌拜掌握军权,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然会引起叛乱。那样不仅鳌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都有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对此也是一筹莫展。

有一次,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便亲自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神色有异,急忙向前检查。揭开被子,发现鳌拜的身下藏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鳌拜当时极为紧张,卫士也不知该如何处置。康熙却突然插话道:“随身携刀是满族人的风俗,不必大惊小怪。”就这样,康熙在不动声色中稳住了鳌拜。

1667年,康熙14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已经可以亲政了,但此时有鳌拜专权,康熙根本亲不了政,所以除掉鳌拜也成了当务之急。可是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并且不动声色地行动起来。

满族人都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一年有余,少年们的技艺都大为长进。康熙也经常到摔跤房去练习,居然也窥得了门径。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们也都知道这件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能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亲选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

在这期间,康熙还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的做法,连连给鳌拜升官加爵。鳌拜父子先后被升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后加上“太师”和“少师”的封号。康熙这样做不仅稳住了鳌拜的情绪,还使他放松了戒备。

在康熙16岁时,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了。有一天,康熙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等鳌拜单独进见奏事时,康熙一声令下,“娃娃兵”一齐涌上,登时就把鳌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让“娃娃兵”把鳌拜捆绑牢靠,投入监狱。

这些“娃娃兵”在做完了这样一件大事后,尚且都蒙在鼓中,还以为是小皇帝爱胡闹,让他们捉鳌拜考校他们的功夫呢。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则,鳌拜的耳目极多,只怕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鳌拜的十三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把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也一网打尽。不久,鳌拜死于狱中。

此后,康熙又为受鳌拜迫害和打击的人臣平反昭雪,发还了被鳌拜霸占的民田,又限制了奴仆制度,改革了政府机构。康熙帝所采取的这些雷厉风行的重大举措,使得一些反应慢的大臣简直是目瞪口呆,但他们很快就缓过神来,觉得康熙实在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康熙也从此集中了权力,建立了威信。

◎故事感悟

少年康熙在权臣鳌拜面前没有畏惧退缩,而是采用先缓和又治理的计策:一方面通过封侯来麻痹鳌拜,使鳌拜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又终日与少年子弟练习摔跤游戏,练好了擒拿鳌拜的帮手。康熙的大智大勇也最终让他将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实在令人佩服。

◎史海撷英

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

清朝时期,康熙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之战,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

这次战争起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经三朝,历时70余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大大地打击了沙皇对中国国土的野心,对于以后挫败帝国主义勾结利用民族败类分裂祖国的阴谋,捍卫西北边疆的斗争,产生了良好影响。

◎文苑拾萃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由清朝的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倾力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该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4701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入选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蔡锷韬晦依重小凤仙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姚舜牧《药言》

蔡锷(1882—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民国初年,蔡锷任云南省的督军,袁世凯任大总统。袁世凯知道蔡锷是个人才,就想方设法拉拢蔡锷。但袁世凯是个心胸非常狭隘的人,在拉拢蔡锷的同时,他也派人秘密监视蔡锷,以防蔡锷对自己不忠。

当时,蔡锷的革命热情相当高涨,根本不想听命于袁世凯,这让袁世凯非常难堪。但是,蔡锷也有碍于袁世凯的势力,对袁世凯也有些无可奈何。当时的局势让蔡锷非常头疼,每天都愁眉不展。

有一天,蔡锷装扮成一个买卖人,来到了位于北京前门外的八大胡同,鬼使神差去的第一家妓院就是陕西巷的云吉班,而且一进门恰恰就看到一个如花似玉的女人,这就是小凤仙。于是,一段传奇的恋情开始了。

当时小凤仙对蔡锷的身份还有些怀疑,认为这样一个气度不凡的人绝不会是个普通的商人。当小凤仙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蔡锷很惊讶。见多识广的小凤仙相信自己的眼力,对蔡锷非常看重;而蔡锷也觉得小凤仙与众不同,有胆识有能力,于是就有了两人的第二次相见。

过了两天,蔡锷再次到陕西巷的云吉班找小凤仙。这次,蔡锷非常坦诚地将自己的处境和遭遇告诉了小凤仙,并希望从小凤仙那里得到帮助,而小凤仙很愿意帮助蔡锷。两人经过一番商量,确定了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没过多久,京城就流传出了蔡锷与京城名妓双宿双飞的说法。人们都非常感慨:到底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哪!那个在人们心中踌躇满志、不近声色的蔡锷,居然也有被女子迷倒的一天。于是,一些人就站出来,极力劝说蔡锷离开那个女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损害蔡锷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但无论怎样劝说,蔡锷根本不听,而是继续沉沦下去。渐渐地,人们对蔡锷感到非常失望,也不再劝说他了。

没过几天,蔡锷又做出了让官场同僚们更为不齿的事:他在云吉班大张旗鼓地请客设局,应邀前去的都是当时官场上的红人。蔡锷夜夜笙歌还不算,还大兴土木,为小凤仙建屋造房。建好之后,就把她娶过去做妾,每天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

蔡锷做的这件事不仅让京城的大小官员们非常惊讶,就连蔡锷的原配妻子也感到非常不解:自己的丈夫不是这种人,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了呢?于是,蔡锷的家里也开始鸡犬不宁,蔡锷的妻子与母亲气得都搬出京城去南方居住了。

蔡锷的行为自然逃不过袁世凯的眼睛,袁世凯似乎对蔡锷也有点放心了。只要蔡锷沉迷于女色,那么他对自己就构不成威胁,于是他加紧了复辟称帝的准备。

其实,蔡锷早就知道北洋政府不会容他,袁世凯更不会容他,所以就故意与小凤仙整日坐车游玩。等袁世凯放松警惕时,他便找准机会登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第二天就乘船去了日本。

两天没有蔡锷的消息,让袁世凯的心里一下子没了底。等蔡锷到了日本的消息传来后,袁世凯气得火冒三丈,把派去监视蔡锷的人骂了个狗血淋头。他想派人到日本去刺杀蔡锷,可没等他派人过去,蔡锷又已经到了香港,然后从香港绕道越南,进入云南。到云南后,蔡锷马上便组织“护国军”起义,声讨袁世凯。

也正是因为蔡锷极力维护民主制度,袁世凯称帝才没有真正得逞,没多久袁世凯就死了。在黎元洪代理总统期间,蔡锷因咽喉病严重,在日本治疗期间死在福冈医院,年仅37岁。小凤仙听说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后来,蔡锷的追悼会在上海举行,小凤仙没有参加,只是托人送去了两幅挽联。

◎故事感悟

蔡锷表面上与袁世凯合作,然后通过沉迷于小凤仙而麻痹袁世凯,最终逃出了北京,进而领导了护国运动,逼迫袁世凯退位。蔡锷将军的精神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护国军

护国军指的是在护国运动中组织的讨袁军。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反对。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起讨袁护国运动,组织护国军,与唐继尧、李烈钧等人联名宣布云南独立,并率军向北、向东进攻。次年,蔡锷领导的护国军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斗争。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护国军随即解散。

◎文苑拾萃

登岳麓山

蔡 锷

蜀道崎岖也可行,人心奸险最难平。

挥刀杀贼男儿事,指日观兵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