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20086600000010

第10章 外圆内方不易为庸(5)

宣宗当即传旨,令四女儿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文苑拾萃

进宣宗收复河湟诗

(唐)崔铉

边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凯歌。

右地名王争解辫,远方戎垒尽投戈。

烟尘永息三秋戍,瑞气遥清九折河。

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杨士奇自污免祸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周易》

杨士奇(1366—1444年),名寓,字以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杨士奇前后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

明成祖即位后杨士奇为编修,主修《太宗实录》。正统六年(1441年),杨士奇与马愉、曹鼎等人编成《文渊阁书目》。另著有《三朝圣谕录》3卷,《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周易直指》10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北京纪行录》2卷,《东里集》25卷,诗3卷。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朝见皇上,顺便带了一些岭南的藤席准备馈赠给朝廷中的官员。不料,京城的巡逻官把这些藤席都私自截获了,并将徐奇馈赠礼品的人员名单呈给了明成祖。

明成祖反复地看了几遍名单,见名单中唯独没有太博杨士奇的名字,觉得很奇怪,于是就立即召见了杨士奇。

杨士奇解释说:“当初徐奇受命赴广东任布政使,在临行前,众官员都作诗为他送别,所以徐奇这次回京特用藤席回赠。那一次,臣正好有病在身,没有赠诗给徐奇,不然的话,我这次也该在馈赠之列的。今天,众官员的名字虽然都在礼单上,但他们不一定会接受徐奇的礼物。再说了,藤席乃是岭南的特产,徐奇馈赠藤席也只是为了表达谢意,不会有别的目的。”

杨士奇这番话讲得自然得体,明成祖对他的疑惑也打消了,同时也原谅了徐奇,命人把名单烧了,从此再也没有过问此事。杨士奇的这一举动不但挽救了自己,也为徐奇免除了祸事。

永乐二年(1404年),杨士奇被明成祖朱棣选拔为辅助皇太子的官僚。朱棣在刚刚即位之初,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皆有意争夺皇太子之位,后来几经周折,才确定长子为皇太子。可是,明成祖却偏偏对长子朱高炽颇有微词,而是宠爱悍勇好斗的朱高煦,因此朱高煦和朱高燧公开对太子表示不满。

在这场争斗中,杨士奇自然是无法置身事外的,但他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北征回师。由于次子的谗言,明成祖便有意找寻皇太子朱高炽的过失,于是便向杨士奇询问朱高炽的情况。

杨士奇并没有执意为皇太子辩解,只是说太子仁孝,凡有事宗庙,祭物、祭器皆亲阅,并举例说:“去年将时享,头风作,医言当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莅祭。’左右请代。斥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代乎?’遂亲祭。祭毕,汗遍体,勿药病自愈。”

同时杨士奇还总结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无意中表彰了朱高炽宽厚仁爱的个性。

结果在卷入争夺太子位的大臣当中,杨士奇的处境也最平安。虽然后来被牵连下狱,但很快被释放了,不像解缙因此送了自己的性命,从而顺利地度过了自己从政生涯中的多事之秋。

◎故事感悟

在封建时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疑臣必死”。如果杨士奇借明成祖质疑徐奇礼单的机会炫耀自己的清廉,不仅不会得到赞赏,而且会加重明成祖对他的疑心。杨士奇故意将自己牵扯进来,说明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从而赢得了明成祖的信任。不但救了自己,也免除了徐奇等人的祸事。这种高尚的精神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

◎史海撷英

“三杨”

“三杨”指明朝时期“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和杨溥。

杨士奇(1365—1444年),江西泰和人;杨荣(1371—1440年),福建建安(今建瓯)人;杨溥(1372—1446年),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以大学士辅政,人称“三杨”。

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内容多歌功颂德,粉饰现实;艺术上则追求雅正,流于平庸。从永乐至成化年间,明代文坛几乎为台阁体垄断。当时人们都称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又以居第所处,称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自署南郡人,因称为南杨。

◎文苑拾萃

晚同宗豫少保自孙庄先行诣清河途中奉寄勉仁

(明)杨士奇

载书先发赴前营,雨浥飞埃晚更晴。

人喜望家三舍近,马知归路四蹄轻。

风飘点点溪花送,日射行行野树明。

却忆今宵毡帐底,翠壶红烛伴双清。

蒋瑶“买”鱼

◎清心为正本,直道是身谋。——包拯

蒋瑶(生卒年不详),字粹卿,归安(今湖州)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蒋瑶历两京御史,后任荆州知府、扬州知府;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累迁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致仕归,僻居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等结文酒社;获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明武宗时期,在南巡时,各地知府都要盛情接驾。有一次在行至扬州时,扬州知府蒋瑶因为人清廉方正,不肯横征暴敛来巴结皇上身边的那些小人,故而得罪了他们。

明武宗很喜欢钓鱼,这一天他刚好钓到一条大鲤鱼,想找个人把鱼卖了。可是,御钓之鱼怎么能是常人买得起的呢?

这时,一些小人觉得机会到了,就对皇帝说,把这条鱼卖给扬州知府蒋瑶最合适了。明武宗听了,就真的把蒋瑶叫来,要他买下这条鲤鱼。

蒋瑶回家后,取来了妻子的首饰和几件好一点的衣服,跪在地上献给皇帝,说:“皇上此鱼乃无价之宝,臣这里只有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臣死罪死罪。”

蒋瑶一则拿不出钱,二则即使拿得出钱也难以同皇上做买卖,三则更不能同皇上斗智了,否则一旦冒犯了龙颜,就正好遂了小人们的心愿。因此,蒋瑶进退无路,干脆装傻,好像同普通渔翁做生意一样,把妻女的东西拿来换,这样做充其量出一回洋相罢了。明武宗看到蒋瑶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银子,就只好把这条鲤鱼赐给了他。

◎故事感悟

蒋瑶处在左右为难的境地时,进退无路,干脆装傻出洋相,最终没能让小人奸计得逞。我们应学习他的机智与气节和高超的处世艺术。外圆内方,表面给人以逢迎的姿态,内心坚持自己的原则。

◎史海撷英

扬州建祠

有一次,明武宗南巡至扬州,蒋瑶仅以常礼相迎,没有其他贵重的赠物。佞幸江彬想要夺富家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蒋瑶不答应,江彬就以武宗所赐的铜瓜相胁迫,蒋瑶仍然不为其所慑。

扬州府以前曾有个琼花观,皇帝便下诏向蒋瑶索取琼花。蒋瑶说,自从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去之后,这种花已经灭绝了,因此现在没有可以用来进献的。

皇帝又传旨征收异物,蒋瑶都说这些东西不是扬州出产的。皇帝说:“苎白布,也不是扬州出产的吗?”蒋瑶不得已,只好给皇帝进献了五百匹苎白布。

那时,扬州十分繁华,所以当权者的索求无所不包。如果没有蒋瑶,扬州百姓的生活将会困苦不堪。皇帝返回京城后,蒋瑶便随驾送到了宝应。宦官邱得用以铁绳捆绑蒋瑶,数日后才释放,竟然随驾到临清才返回。扬州人看见蒋瑶,无不感动哭泣。等蒋瑶升迁为陕西参政时,老百姓争相出资修建祠堂来祭祀他,蒋瑶自此名声大震。

崇祯计除魏忠贤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父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史料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丁巳,16岁的朱由俭即皇帝位,号崇祯。之后,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崇祯执政时,明朝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自尽殉国。

明朝末年,明熹宗即位后,魏忠贤开始平步青云,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而很多阿谀之臣到处为魏忠贤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魏忠贤自称九千岁,并且不断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熹宗朱由校自幼丧母,由奶妈客氏抚养长大。但是,客氏却是个行为不太检点的女人,勾引16岁的熹宗,并与之淫乱。后来,她又同大权在握的太监魏忠贤私通,两人狼狈为奸,骗取了熹宗的信任,内外勾结,专权枉法,把持朝政。

魏忠贤在朝中专横跋扈,形成了一股力量不小的恶势力。东林党人为了伸张正义,弹劾魏忠贤,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几乎被赶尽杀绝。

明熹宗病死后,由于没有子嗣,王位便由其弟朱由检继承,这就是明思宗,也就是崇祯皇帝。魏忠贤失去了靠山后,感到很害怕。这时,东林党人再度起来弹劾魏忠贤。崇祯皇帝深知魏忠贤作恶多端,民愤极大,但是考虑到自己刚刚即位,还不便马上动手清除受熹宗重用的老太监。

崇祯皇帝心里有数,便不露声色。这时,魏忠贤假意要辞掉“东厂”的职务,崇祯皇帝却坚持不同意。大臣杨所修、杨维垣指责太监崔呈秀企图篡位,主事陆源登等人也上书弹劾魏忠贤,崇祯全都假装不知道。不久后,嘉兴人钱嘉征又上书,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读起来简直令人发指。

这时,崇祯见朝野上下一心反对魏忠贤,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魏忠贤召来,在朝廷上当众宣读钱嘉征的信,令魏忠贤万分恐惧。魏忠贤企图用重金收买信王府的太监徐应元去求情,但遭到了拒绝。

于是,崇祯下令把魏忠贤的一切权力削去,将其贬谪到安徽凤阳。然而,魏忠贤去凤阳时,竟然用上千匹好马和800名壮士护送他搜刮来的财宝。崇祯得知后大怒,下令将魏忠贤抓回北京斩首。魏忠贤畏罪自缢后,崇祯又下令戮尸。

接着,崇祯帝便大张旗鼓地清洗了魏忠贤的党羽,将他的侄子、侄孙和客氏的兄弟、儿子等都纷纷处死,客氏被笞死,崔秀呈等太监被斩首。东林党的名誉得到了恢复,被关押的人也都被释放复职。

◎故事感悟

崇祯皇帝深藏不露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真功夫却不可告人。历史上不乏有些皇帝认为权利没有达到时或者装疯,或者装哑,麻痹对手,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掩藏真实目的。在时机不成熟时,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潜伏着,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从而让对手充分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全部招数,然后再抓住其要害给予致命打击。

◎史海撷英

崇祯与文官集团

明朝崇祯执政时期,对于“满清”问题,群臣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派。崇祯起用了主战派的袁崇焕。而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因此几次大规模对“满清”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这些都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从而导致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至此,曾经强盛的明朝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了魏忠贤阉党,也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明朝庞大的文官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他的一生在不断地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地与文官集团对抗中挣扎。

崇祯在位的17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满清”入侵外,更多的心力都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文苑拾萃

悼崇祯

(清)屈大钧

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

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

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殇;

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

康熙“摔跤”除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