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20086600000014

第14章 藏锋露拙大智若愚(3)

677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另一突厥部落首领李遮匐率部反唐,侵逼唐朝的安西,并联合吐蕃,骚扰唐边。

679年6月,唐王朝在与吐蕃几次较量后,又想反击突厥。众臣都主张以大军进讨,只有吏部侍郎裴行俭反对。他认为,唐军刚刚与吐蕃作战受挫,大将刘审礼被俘,所以不宜再对突厥用兵。同时,裴行俭献计说:“现在波斯王死了,其子泥洹师作为人质尚在长安。可派使者送其回国,途经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领地时,乘机擒获他们,兵不血刃而平叛乱。”

唐高宗李治采纳了裴行俭的计策,并派他为安抚大食使,送波斯王子归国,并册立为王。

于是,裴行俭带着一小队随从,护送波斯王子从长安出发,行军月余,到达西州。他曾在此任过长官,所以当地的官员、故旧都热烈欢迎他。裴行俭便召集当地的豪杰子弟千余人跟随身边,并声张说:“天气正热,不易远行,等到天凉时再西进。”

阿史那都支获悉裴行俭的行踪后,没有作好防止唐军进攻准备。过了几天,裴行俭又召集四镇的酋长说:“我过去在西州时,狩猎是我最喜欢的事。今天,我想恢复过去的狩猎比赛,谁愿跟我一起去呢?”

四镇胡人子弟一听,都喜出望外,纷纷争先恐后地要去。很快,裴行俭就征集了万余人马。裴行俭便率领着豪杰子弟和胡人子弟天天在郊外狩猎,其实裴行俭是借狩猎之名,行练兵之实。

练好兵后,有一天,裴行俭突然召集起部队,日夜兼程向西疾进。在离阿史那都支部落十余里处,裴行俭先派与阿史那都支关系密切之人去向其致意,问候其健康与否。同时,部队缓缓而行,松松垮垮,懒懒散散,不像打仗的样子,随后又派出使节敦促阿史那都支前来相见。

阿史那都支原与李遮匐商定拒绝使节过境,竟未料到使节来得如此之快,左思右想别无他法,只好率领子弟硬着头皮迎接裴行俭。裴行俭将计就计,手下兵将立即将阿史那都支及其随从擒获。

裴行俭用从阿史那都支身上搜出的传递可汗命令的契箭,召集诸部酋长。诸部酋长纷纷前来,全被擒获。裴行俭派人将其押送碎叶城,又选精锐骑兵,带足干粮昼夜兼程奔袭李遮匐。途中俘虏了阿史那都支派去和李遮匐联络后返回的使者以及李遮匐派来的使者。裴行俭让这两个使者先到李遮匐处讲明形势,说清利害,李遮匐束身就缚。裴行俭让波斯王子自行回国,自己带着战俘凯旋。

裴行俭真实目的是捉拿阿史那都支、李遮匐,但公开说是要护送波斯王子归国;进攻的锋芒是指向阿史那都支、李遮匐,但是把锋芒收敛隐藏起来,公开说是打猎。裴行俭成功地运用了藏锋敛锷的谋略,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大意,然后再乘敌之隙,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兵不血刃,大获全胜,一小队随从胜过了数十万大军。

◎故事感悟

裴行俭藏锋敛锷,麻痹敌人,突出奇兵,获取胜利。如果他正面对战,定会造成巨大损失,而他用计使敌人放松了警惕,一攻而下,最终大获全胜。

◎史海撷英

裴行俭“善知人”

裴行俭“善知人”,在他担任吏部官员时,见到了还是官吏候选人的苏味道、王勮,就对两人说:“二君后皆掌铨衡。”

当时,裴行俭的同事李敬玄非常欣赏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几人的才华,就把他们介绍给裴行俭,并且大力推荐。裴行俭见过他们后,就对李敬玄说:“像王勃他们这样的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浮躁显露太过头,不是能够享有高官厚禄的人。其中,杨炯还算沉稳,但最多可以当到县令,其他三个都是不能得以善终的。”

果然如裴行俭所说的那样,苏味道、王勮后来都做了宰相。而初唐四杰中,杨炯死于县令任上,王勃20多岁时死于海难,卢照邻30多岁时因病自杀,骆宾王30多岁时卷入徐敬业反武则天叛乱死于乱军之中,全都应验了裴行俭的预言。

◎文苑拾萃

裴将军诗

未署名·颜真卿书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

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

将军临北荒,烜赫耀英才。

剑舞跃游雷,随风萦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嵬。

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尉迟恭守庸而终

◎守之以谦,必受之以益。——范仲淹

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汉族,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名将,是凌烟阁24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传说尉迟恭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贞观六年九月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在自己的出生地武功(今陕西武功)的庆善宫赐宴百官。

当时,全国上下四夷宾服、海内晏安,君臣们自然是心情舒畅,于是都在宴席上赏乐观舞饮酒赋诗,一派喜庆祥和之状。然而在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之间,有一个人却满面怒容,他就是尉迟敬德。

从一入席,尉迟敬德就满怀怒火。因为当时有个功勋并不高的将领,此时此刻的座次却在他之上,尉迟敬德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恶气。他越想越生气,于是就借着酒劲发起飙来,对着那个将领怒喝道:“你有何功劳,座次居然在我之上?”

对方慑于尉迟敬德的气势,也怕破坏宴会的气氛,只好低下头不敢吱声。坐在尉迟敬德下面的任城王李道宗见势不妙,赶紧过来打圆场,不住地好言劝解。没想到,尉迟敬德突然怒目圆瞪,额头上青筋暴起,猛然挥出一拳砸在了这位亲王的脸上。李道宗当场血流如注,一只眼睛差点报废。

庆善宫的喜庆气氛在刹那间凝固了。百官们都目瞪口呆,弄不清这一幕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太宗李世民见状,龙颜大怒,当即站起来拂袖而去。一场好端端的宴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宴席散后,李世民把尉迟敬德叫到了自己面前,此刻尉迟敬德的酒早已醒了。他的内心十分惶恐,不知道太宗会怎样惩治他。

果然,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朕过去对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之事非常反感,所以总想跟你们同保富贵,让子子孙孙共享荣华、世代不绝。可是,你身为朝廷命官,却屡屡触犯国法。朕到今天才知道,韩信、彭越之所以被剁成肉酱(菹醢之刑),并不是刘邦的过错。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常有!你要深加反省,好自为之,免得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身为人臣听到皇帝当面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尉迟敬德全身都被冷汗浸透了。就是从这时起,这个大半生纵横沙场的猛将一改过去的粗犷和豪放,变得谨小慎微起来,事事都唯恐越雷池半步。因为他知道,要想保住自己颈上的人头和整个家族的荣华富贵,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自我克制,而且要比任何人都更懂得自我克制。

尽管尉迟敬德从这件事后就学会了夹起尾巴做人,凡事小心翼翼,但是,李世民还是没有忘记随时敲打他。

贞观十三年,君臣间又有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谈话。李世民先是和尉迟敬德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后忽然话锋一转,说:“有人说你要造反,这是怎么回事?”

尉迟敬德顿时一怔,可他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皇帝这是在对他念紧箍咒啊!

“是的,臣是要造反!”尉迟敬德忽然提高了嗓门,悲愤地说:“臣追随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天剩下的这副躯壳,不过是刀锋箭头下的残余罢了。如今天下已定,陛下竟然疑心臣要造反!”

话音未落,尉迟敬德“哗”的一声解下上衣,遍身的箭伤和刀疤赫然裸露在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不无尴尬地看着这个一路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心腹猛将,眼前那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仿佛都在述说着当年浴血奋战的悲壮和艰辛,以及君臣之间同生共死的特殊情谊……

李世民的眼眶湿润了,他随即和颜悦色地对尉迟敬德说:“贤卿快把衣服穿上,朕就是因为不怀疑你,才会跟你说这事,你还埋怨什么?”

经过这次敲打,尉迟敬德越发显得低调内敛了,而李世民对他的表现也感到很满意,所以自然而然地收起了“大棒”,很快就给出了一个足以让尉迟敬德受宠若惊的“胡萝卜”。

有一天,又是在君臣之间对话时,李世民说着说着,忽然对尉迟敬德冒出这样一句话:“朕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你,不知贤卿意下如何?”

虽然这次不再是什么坏消息,而是天大的好事,可尉迟敬德所感受到的诧异却丝毫不亚于上次。因为这一年,尉迟敬德已经55岁了,而太宗皇帝本人也不过才43岁,他的女儿能有多大可想而知。如此不可思议的恩宠,尉迟敬德怎么敢消受?

好在尉迟敬德仕途多年,经验丰富,闻言立刻跪地叩首,谢绝了皇帝的好意,说:“臣的妻室虽然出身卑微,但与臣共贫贱同患难已经几十年了;再者,臣虽然不学无术,但也知道古人富不易妻的道理,所以迎娶公主一事,实在非臣所愿。”

李世民微笑颔首,没再说什么,这件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其实尉迟敬德很清楚,皇帝并不是真想把女儿嫁给他。之所以没头没脑地说这么一句话,其实是想表明对他的信任和恩宠罢了。换句话说,皇帝的这种美意只能“心领”,绝不能“实受”。

就是在这种反复的君臣博弈之中,尉迟敬德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越来越强烈,到了贞观十七年,59岁的尉迟敬德就不断上疏“乞骸骨”(请求退休),随后便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衔致仕。

而就在致仕的前一年,尉迟敬德就已有意识地淡出现实政治,追求栖心于神仙道术了。史称“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请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直到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尉迟敬德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这种远离政治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和李靖晚年“阖门自守,杜绝宾客”的结局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故事感悟

尉迟恭身为开国大将,在“君疑臣必死”的封建王朝之中,不以功自傲,懂得如何收敛自己,晚年甚至栖身于神仙道术。藏锋露拙,明哲保身,大智若愚,其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史海撷英

尉迟敬德与太原柳巷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尉迟敬德从家乡来到山西的首府太原(古称并州)。

刚来时,尉迟敬德不仅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还曾流落街头。有一位老太太的孙子被隋朝皇帝征去挖运河,病死在工地上,所以当老太太看到与自己孙子年纪相仿的尉迟敬德流落街头时,十分不忍,就把他叫到自己家,拿出衣物和粮食救济他。

后来,尉迟敬德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终于打回了并州城。在攻城的前一天晚上,尉迟敬德感念老太太当年对自己的恩情,找到老太太,告诉她,只要在门前插一根柳条,就不会遭到军队的骚扰和袭击。老太太知道后,为了防止乡亲们也遭受战争的侵袭,就连夜通知了村里所有的人家。

第二天,整个村子家家门前都插着柳条,尉迟敬德的军队看到柳条后全部绕道走,没有骚扰一家一户,整村的村民都得救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柳条落地生根,长成了粗大的垂柳,柳巷之名也便流传开了。每到烟花三月,纷飞的柳絮就会向世人展示老太太救人的功德和尉迟敬德知恩图报的胸怀。

◎文苑拾萃

尉迟将军

(唐)刘威

天仗拥门希授钺,重臣入梦岂安金。

江河定后威风在,社稷危来寄托深。

扶病暂将弓试力,感恩重与剑论心。

明妃若遇英雄世,青冢何由怨陆沉。

读鄂公传

(唐)白居易

高卧深居不见人,功名抖搂似灰尘。

只留一部清商曲,月下风前伴老身。

李 明哲保身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诗经·大雅·烝民》

李(594—669年),原姓徐,名世 ,字懋功(亦作茂公),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 ;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遂改为单名 。后被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24功臣之一,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时任兵部尚书的李 突然患病,郎中给他开了一副药,说必须要用“须灰”做药引子,才能治好他的病。

所谓“须灰”,就是人的胡须所研成的粉末。唐太宗李世民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前去探视李 ,并且二话不说就剪下自己的胡须,把它赐给了李 。

李 双手捧着这几绺天下最尊贵的“龙须”时,内心既是感激,又是惶恐!他当即跪倒在地,“顿首见血,泣以恳谢”。李世民宽宏地一笑,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李世民在病势沉重之时,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太子李治叫到自己身边,向他交代遗嘱。在李世民的遗言中,主要提到的人就是李 。

李世民对李治说:“李 才智过人,但是你于他无恩,恐怕难以使他效忠。我现在把他贬黜到地方,如果他马上出发,等我死后你就重新起用他为仆射;要是他迟疑拖延,你只能把他杀了!”

因此,在五月十五日的朝会上,李世民一纸诏书颁下,把时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李 贬为叠州(治所在今甘肃迭部)都督。

接到贬谪令的那一刻,李 的心中充满了震惊和困惑:在皇帝病重、帝国最高权力即将交接的这一重大时刻,自己却突然无过而遭到贬黜,这到底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