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20086600000015

第15章 藏锋露拙大智若愚(4)

李 不知道弥留中的李世民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最终的结局究竟是福是祸,但有一点他可以确定,那就是一切都取决于他当下这一刻的选择。也就是说:是散朝后直接离开长安,赶赴叠州,还是暂时回到家中,静观事态演变?

经过片刻思索,李 很快便作出了决定,他连家都没回,连妻儿老小都来不及告别,径直揣上诏书就踏上了贬谪之途。

听到李 当天就启程前往叠州的消息,即将登基的太子李治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而弥留中的太宗李世民也感到了莫大的安慰。

在李 被贬的当月,李世民便去世了。次月,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登基仅仅三天后,高宗李治就把李 擢升为洛州(今河南洛阳)刺史兼洛阳宫留守;半个月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并“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同年九月,正式拜其为尚书左仆射。

至此,李 为当初自己所作的决定庆幸不已。因为这个决定不但让李世民父子避免了诛杀功臣的恶名,而且也为高宗一朝留下了一位忠肝义胆的开国元老和辅弼重臣。如果李 当初多存一念迟疑,回家多耽搁几天,那么后面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李 以75岁高龄挂帅出征,一举平灭了高句丽。这个曾经让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三个皇帝倾尽国力、终其一生都无法战胜的强悍小国,终于匍匐在了须发皆白的老将李 的脚下,也匍匐在了大唐帝国的脚下!

李 一生,经战阵无数,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大功成就,也常常推功于别人,因此部下都人尽死力。在重病后,李 只服皇帝送来的御药,家里人延请的大夫一律不见。他说:“我山东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岂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宁能就医人求治。”

在临终之时,李 忽然让其弟李弼置酒宴乐,堂下子孙满排而立。他对李弼说:“我自知必死,怕你悲哭,所以假装病情转好为此宴乐。你现在脑子清醒,听我讲话。我亲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门户,都被后辈破家亡人。我这些不肖儿孙,现在都交付给你,应细加防察,如有操行不伦、结交非类,马上打杀,然后奏之,以免倾覆家族……”

◎故事感悟

假如没有当初的果断,李 可能不会对重新起用他的新天子李治感恩戴德,

亦不会深刻意识到,只有在新朝再立新功,他才能福禄永固、富贵常保,也就没

有那么强的动力在75岁高龄创造出“平灭高句丽,鹰扬国威”的历史功绩。李

晚年守门闭户,处世低调,明哲保身,可谓智慧。

◎史海撷英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该图比例皆为真人大小,画像均为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

这24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李靖、程知节、秦叔宝、李 、侯君集、虞世南、屈突通、高士廉、段志玄、刘弘基、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张公谨、刘政会、唐俭、李孝恭和萧瑀。

◎文苑拾萃

李墓

李 死后,唐高宗李治为他修建了陵墓。李 的墓冢由三个高约六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三个山头,象征着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战功。

墓前立有一座石碑,高5.6米,碑座为1.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着六条龙。碑文是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的。

武则天称帝后,李 的孙子徐敬业起兵讨伐,李 不但被剥夺官爵,连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 重新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

李靖“阖门自守”

◎多力而不伐功。——《墨子》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李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贞观四年(630年)春天,名将李靖一举平灭了东突厥,为大唐帝国立下了不朽之功。但是在胜利凯旋之日,本来满腔豪情准备接受嘉奖的李靖却突然被人狠狠地参了一本。

参奏李靖的人,是时任御史大夫的温彦博,弹劾的理由是“李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听到自己被弹劾的消息,李靖心中得胜凯旋的喜悦还没退去,功高不赏的忧惧已经袭来。“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李靖一边硬着头皮入宫觐见皇帝,一边回味着这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弹劾理由。

李靖不知道温彦博人在朝中,是怎么知道数千里外的乱兵哄抢突厥宝物的。就算他所说的属实,可自古以来,在外征战的将士一旦打了胜仗,随手拿几件战利品也是常有的事,有必要上奏弹劾吗?更何况,相对于“平灭突厥”这样的不世之功,那几件所谓的“虏中奇宝”又算得了什么?

这种事其实是可大可小的。往小了说,就是个别士兵违抗主帅命令,犯了军纪,大不了抓几个出来治罪就是了;往大了说,却是主帅纵容部属趁机掳掠、中饱私囊,不但可以把打胜仗的功劳全部抵消,而且主帅完全有可能为此而锒铛入狱、前程尽毁。李靖大感恐惧。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会不会有一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翻云覆雨的手正在皇宫大殿上等着自己。

见到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李靖内心的恐惧几乎达到了顶点,因为李世民的脸上果然罩着一层可怕的冰霜。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似乎都在李靖的预料之中。李世民根据温彦博奏疏中提到的那些事端和理由,把李靖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然而却矢口不提此战的功勋。李靖不敢辩解,更不敢邀功,只能频频叩首谢罪。

后来的日子,李靖颇有些寝食难安,时刻担心会被皇帝找个理由杀了。有一天,太宗忽然又传召他进宫。李靖带着一种赴难的心情去见皇帝。这回皇帝的脸色平和了许多。李靖听见太宗用一种语重心长的口吻对他说:“从前隋朝的将领史万岁击败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回朝后却有功不赏,被随便安了一个罪名就杀了。这些事情相信你也很清楚,不过你放心,朕是不会干这种杀戮功臣的事情的。朕想好了,决定赦免你的罪行,奖励你的功勋!”

听完这一席话,李靖顿时感激涕零,连日来忧愁恐惧的心情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喜获重生的庆幸和感恩。随后李世民就下诏加封李靖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并赐食邑(与前共计)500户。

又过了几天,李世民又对李靖说:“前些日子有人进谗言,说了一些对你不利的话。朕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你可千万不要为此介怀啊!”随即又赐绢2000匹,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

那一刻,李靖真的有一种冰火两重天之感。几天前还在担心被“兔死狗烹”,现在居然频频获赏,并且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如此跌宕起伏、乍起乍落的境遇真是让他不胜唏嘘,无限感慨。

换言之,李靖算是结结实实地领教了一回天子的“恩威”:一边是皇恩浩荡,如“慈母之手”化育万物;一边又是天威凛凛,如“钟馗之剑”森冷逼人!李靖在感恩戴德之余,不免惶恐之至,从此平添了几分临深履薄的戒慎之心。

正因为此,当贞观九年李靖再度出师大破吐谷浑却又再次遭人诬告谋反时,他就汲取了上次的教训,赶紧闭门谢客、低调做人。虽然史书称太宗很快就把诬告的人逮捕治罪,证实了李靖的清白,可李靖却从此“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