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20086600000016

第16章 藏锋露拙大智若愚(5)

李靖身为唐王朝开国大将,功勋卓著;然而,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之下,武将功臣必然会为君主所忌,明智的选择便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低调做人,明哲保身。李靖明白了这个道理,因此“阖门自守”。我们应学习李靖急流勇退的明智与风度。

◎史海撷英

少年英才李靖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

由于受家庭的熏陶,李靖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舅父韩擒虎每次与李靖谈论兵事,都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文苑拾萃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又名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等,是由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所撰,也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

现存的《李卫公问对》共三卷,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共一万余字,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98条次。内容丰富,大多联系了唐以前的战例以及太宗、李靖本人的亲身经历,参照历代兵家言论,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其军事思想。

在《李卫公问对》中,曾又多处对《孙子兵法》的命题进行了阐发,因而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中,成为武科必读之书。

汤和善终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子》第三十二章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抗倭英雄、军事家。汤和幼年丧父,和朱元璋是好友,后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后随朱元璋征战,功勋卓著,屡建奇功,被封为中山侯。杨和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明太祖朱元璋可谓历史上最能残杀功臣的帝王了。为了可以永久地延续他的朱明王朝,朱元璋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宿将毫不留情,一个个罗织罪名,将其逮捕问斩,有的甚至诛灭九族。唯有信国公汤和一直太平无事,而且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并把汤和作为功臣楷模大加推崇。汤和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可以安享太平呢?

汤和是明朝时期的一员武将,他彪悍粗犷,曾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大明朝刚刚建立之初,汤和也有些不拘小节,恣意妄行。在镇守常州时,他就说过对朱元璋不满的醉话。论功行赏之时,最初仅封了个中山侯,反倒不如资历、地位、功劳均不及自己的卫国公邓愈,这令汤和心里颇有不满。

而让汤和更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封赏公侯之时,竟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申斥汤和醉酒妄说,故而降低汤和的爵位,令汤和十分难堪。但是,这也给汤和提了个醒:原来朱元璋如此心胸狭窄,对陈年旧怨都牢记不忘。认清形势的汤和,从此完全变了个样子,再也不胡言乱语、大胆妄为了。在庆功宴后第二天,许多武将因多喝了几杯酒而没有上朝,就连一向谨慎的徐达也未上朝。汤和虽然好酒,可第二天仍然早早上朝,为此得到了朱元璋的褒奖。

后来在带兵攻打四川期间,汤和宁可小心进兵,也不留下任何不遵法令的口实。伐蜀虽不利,朱元璋不但未加罪于汤和,反倒赏了他家乡濠州5000亩官田,可谓因祸得福。

与汤和相比,德庆侯廖永忠就不够明智了。廖永忠本来功劳赫赫,也属封公之列,可是廖永忠耐不住性子,封赏之前就向丞相杨宪私下打听,并宣扬自己劳苦功高,结果引来了朱元璋的忌恨,仅封了一个德庆侯,排位还靠后。而且在封赏之时,也被朱元璋申斥,和汤和一样尴尬。

此后,廖永忠虽然知耻后勇,伐蜀时拼命打开瞿塘天险,立下大功,但他还是没有掌握好分寸,闻听朱元璋赏赐汤和5000亩官田时,心中妒忌不满,便挟功向朱元璋讨要家乡巢湖的5000亩官田,被朱元璋认为恃功邀宠,向朝廷讨价还价,严加斥责。

后来,朱元璋巡幸濠州期间,廖永忠不甘寂寞,暗中提示自己为朱元璋立下淹杀“大宋”皇帝韩林儿这一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功劳,简直让朱元璋恨得咬牙切齿。

回京后不久,朱元璋就以谋反罪处死了廖永忠。廖永忠也是朱元璋最早杀掉的武将。

汤和小心翼翼,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安宁,但由于朱元璋向来对武将疑忌,总担心他们会在自己死后谋反,到时没有人驾驭得住,朱明王朝会改朝换代。出于这样的忧虑,朱元璋也不断地加大对武将的清洗力度,一个个当年的擎天之柱都被杀害了。此时,汤和便作出了告老还乡的决定,不再留恋炙手可热的权位。

汤和向朱元璋告老,朱元璋大喜过望,不费吹灰之力就解除了汤和的兵权,除去了心中的忧虑。为此,朱元璋还专门赐宴宫中,亲自为汤和把盏,并命人为汤和在凤阳修建府邸,好使汤和衣锦还乡。汤和的这一退避行为,既赢得了朱元璋发自内心的好感,又保住了自己下半生的太平。

汤和告老回乡之后,一概不理政务。为了麻痹朱元璋,在京逗留期间,汤和还专门从苏杭一带买回了一些妙龄女子,为他弹唱跳舞,并四处收集奇珍异宝,给人一种纵情声色、不思进取的感觉。

汤和的这些表现让朱元璋甚是欣慰。从此,朱元璋再也不用提防汤和了,而且每每念及此人,还总是想起他的好处,而没有一丝的恶感。

后来,汤和每隔一年半载便回朝拜见朱元璋,禀报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朱元璋心中有数,不妄加揣测他的行为。每次禀报时,汤和都说这样的话:“臣每天望京拜阙,遥祝陛下身心安康,国家长治久安,而后才敢放任自乐。”这几句话说得朱元璋龙颜甚悦。

汤和隐居故里后,朱元璋赐给他300名带刀侍卫,保护汤和的安全。后来,李善长向他借用这300名侍卫修缮府邸,汤和认为没什么就答应了。两个月后,汤和闻听朱元璋要惩处李善长,赶忙千里迢迢地进京向朱元璋禀明此事,以免落下莫须有的罪名。此后,李善长以叛逆罪被诛九族,而汤和暗自庆幸,多亏自己及时禀明,否则也许会像李善长一样,丢了脑袋也大有可能。

◎故事感悟

汤和外粗内细,善于从细微处发现苗头,有的放矢,消除祸患。当他得知朱元璋不喜自己好酒妄说,立即彻底改变,每次拜见朱元璋之前绝不饮酒,亦不因酒误事;说话更是小心翼翼,不肯多说一句话;目睹诸多功臣因恃功邀赏遭疑忌而被诛,汤和自请致仕,隐居故里。有舍才有得,能退才能进。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之下,汤和的做法是明智的。

◎史海撷英

汤和好酒

汤和毕生都十分好酒。史料中多有记载,说汤和“颇有酒过 ”。不过,汤和喝酒虽然常常有过,但有时却似乎是故意装出来的。在《汤和传》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 。”

其实,汤和这时候是十分清醒的。当时,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太祖朱元璋,但却没有得到批准。汤和觉得很郁闷,就喝酒,然后说出了这样一段怨言。汤和这样做的用意其实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了一点小事就会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也不过是一点功劳而已。

◎文苑拾萃

拂晓行军诗

(明)朱元璋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