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20086600000006

第6章 外圆内方不易为庸(1)

郑庄公灭共叔段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

郑庄公(公元前757—前701年),郑武公之子,名寤生,今郑州市新郑人,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当上春秋初年的霸主。

郑庄公时,其弟共叔段要谋反篡位,庄公开始表现得无动于衷,但暗地里密切注视着共叔段的动向。当他确知共叔段己准备妥当之时,觉得找到了诛灭共叔段的合法借口,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囚禁了武姜氏,并将共叔段诛灭。此事件发生的原因是这样的。

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因此受到惊吓,于是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但是武公都没有答应。

到了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他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共叔段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并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300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么能躲开这种祸害呢?”

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地位显赫的弟弟呢?”

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后,共叔段便要求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归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不久,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又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准备步兵和兵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将要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打听到共叔段偷袭郑国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便命令子封率领车200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因为受到共叔段的压迫,也都纷纷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了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自己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的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而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实在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故事感悟

共叔段虽有夺权的阴谋,却没有公开反叛行为,如果庄公要处置他,必然落个不顾兄弟情义的指责,加上母亲从中作梗,弄不好还背有不孝的名声,所以他一直沉住气,任属下再三劝谏而不动声色。直到共叔段的反叛行为公开,母亲里应外合的阴谋败露,他才一举开刀,而且不手软。这样,既除了心头之患,又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史海撷英

郑庄公掘地见母

郑庄公出生时,母亲难产,因此母亲十分厌恶他,而爱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即位后,母亲因为讨厌他,就与共段叔秘密谋划,自己做共叔段的内应,打算杀死庄公,让共叔段即位。但是,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段叔,并对母亲说:“不到黄泉,不相见。”但不久就又后悔了。

颍考叔劝谏庄公,用张志公掘地见泉的典故,让庄公母子于地道相见。最终母子二人在地道中相见,并和好如初。

◎文苑拾萃

郑庄公的个人失误

郑庄公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

第一个重要失误,就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的安排,以致自己死后,郑国陷入昭公与厉公(公子突)之争,形成了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

第二个重要失误,就是重用高渠弥,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公元前695年,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昭公即位后,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了自己,就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楚庄王一鸣惊人

◎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菜根谭》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做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旅而不是芈旅),谥号庄。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一鸣惊人”、“楚王问鼎”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楚国在城濮被晋国战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自己的儿子商臣害死了。随后,商臣做了国君,是为楚穆王。

楚穆王对楚国被打败的事很不甘心,就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将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然后又将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

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当楚穆王正准备发奋图强时,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晋国见楚国忙于办丧事,便又重新会盟诸侯,订立盟约,随即将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诸侯国又收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下楚国的大臣们急了,要与晋国决战,但是,楚庄王却无动于衷。在即位近三年以来,庄公每天就知道打猎、喝酒,根本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这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庄王。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正醉醺醺地在欣赏歌舞。见到伍举,庄王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

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

楚庄王一边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

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就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后,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

苏从一进宫门,就大哭起来。楚庄王问:“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

苏从回答说:“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

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

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

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

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

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

随即,庄王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

从此,庄王停止了奢侈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开始亲自治理国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杀了数百个过去的官员,提拔了数百个新的官员。庄王从用人到各项制度实行全面改革,励精图治,上下精神振奋,老百姓衷心拥护。当时,楚国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地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的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了斗越椒作乱。

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以雪城濮之战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便率兵灭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第六年,庄王战败了宋国;第八年,庄王又战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北部)的戎族。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讨伐完陆浑的戎族,在回国的路上,突然发现一队人马挡住了去路。原来趁楚庄王不在,斗越椒造反了。他占据了郢都,又急忙发兵拦阻楚庄王,想将楚庄王消灭在郢城之外。

楚庄王见斗越椒以逸待劳,自己带的兵又刚刚打完仗回国,非常疲惫,知道硬拼是十分不利的,便说:“斗氏一家于楚国有大功,宁肯使越椒负我,我不负越椒。”于是便派苏从去讲和。

斗越椒以为楚庄王已是囊中之物,只等伸手擒拿了,哪里还肯罢手?因此就对苏从说:“回去告知熊旅(楚庄王的名字),有胆量来决一死战,不然便赶快投降!”

楚庄王假作退兵,到了晚间,却把军队埋伏于漳水东岸,又派一队士兵在河岸活动,引诱斗越椒渡河;自己则率领少数士兵躲在桥的下面。

第二日一早,斗越椒见河对岸有楚兵,果然追过河来。等到发现中了计想向回撤退时,桥已被拆毁了。斗越椒惊惶失措,急忙命令士兵涉水过河。

士兵们正待下水,只见对岸一员楚将大声喊:“大将乐伯于此,斗越椒赶快投降!”说罢,便令士兵奋力射箭,斗越椒也急令士兵往对岸射箭。

在双方对峙之中,乐伯手下的神箭手养由基用箭射死了斗越椒。斗家兵马见主将身亡,都纷纷四处逃散。楚军分兵追剿,取得了大胜。

楚庄王在平定完内乱后,又经过多年精心的准备,决定挥军北上,开始与晋国争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的时机,发兵降服了陈国。次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去进攻郑国。当时,陈国、郑国全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发兵陈国、郑国,便是向晋国挑战,对晋国的霸主地位不认可。

晋国自然也不甘示弱。这年夏天,晋景公命荀林父为大将,命先轸的孙子先毅任副将,统领600辆兵车前去援救郑国。

然而,当大队人马来到了黄河边上时,探子来报告说郑国已经投降,楚国正在撤兵。荀林父本来就不愿意打仗,听了这个消息后,立刻决定撤兵。但先毅坚决不愿意,大叫道:“临敌退兵,可耻之极!你们若是怕楚军,我一人前去!”

先毅仗着先人建有大功,自己又是将门之子,根本不将荀林父放在眼里,说完便领着自己的一队兵车渡过黄河追赶楚军去了。赵同、赵括也觉得自己父兄劳苦功高,便不听荀林父的将令,带上队伍随着先毅过河去了。荀林父没有办法,只得下令全军过河。

楚庄王听说晋兵已经渡过黄河了,便马上召集将领们商量对策,令尹孙叔敖主张与晋军讲和,然后收兵;而一批年轻的将士都主张迎战,使楚庄王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时,有一位名叫伍参的小臣说:“晋军主将荀林父刚掌兵权,还没有威信,副将先毅倚仗父辈的功劳,看不起荀林父。三军的将领虽然想主动出击,又没有权力做主,士兵们不知道听谁的号令,晋军上下不齐心没什么战斗力。面对这样的敌人却不去攻打它,恐怕有损我们楚国的尊严吧?”

楚庄王听伍参分析得合情合理,便命令楚军摆开阵势,把战车一律朝向北方,准备出战迎敌。

晋将赵荫乘着夜色带领部下去偷袭楚营,不小心被楚兵发觉。楚庄王弄明情况之后,便亲自驾车前去追赶。楚军将领见庄王亲自出马纷纷跟了上来,楚军将士争先朝晋国军营冲去。晋军将士睡得正香,没有半点准备,而楚军斗志正高,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荀林父也领着残兵败将仓惶地逃跑了。

楚庄王率领楚兵开进邯城,有人劝他乘胜追击,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之战输给晋军,就不敢与晋国争锋。这回胜利,足以洗耻。晋国、楚国都是大国,早晚总得议和,何苦多杀人呢?”因此,下令楚军当即收兵不再追赶,放晋国官兵渡河回国。

邱城大战,拥有600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战之间几乎全军覆灭,而三年未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以后,楚庄王又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也当上霸主。他前后统治楚国23年,使楚国强盛一时。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