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20086600000009

第9章 外圆内方不易为庸(4)

李诵听了这番话大吃一惊,细细琢磨王叔文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心里也颇有些后怕。父皇唐德宗李适一向袒护宫市,如果同父皇闹翻了,太子就做不成了,将来也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因此,李诵流着眼泪对王叔文说:“幸亏先生指点我,不然我真不懂得这个道理!”

从此以后,李诵对王叔文更加宠爱信任。

◎故事感悟

守拙藏锋不可太露,既给自己留余地,也可避免他人嫌忌之心。顺宗听从王叔文的指导,低调行事不邀名邀利,因而可以顺利继承皇位,进而进行改革,使国力日渐兴盛。

◎史海撷英

“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顺宗在位期间,由王叔文、王伾等人领导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顺宗即位后,深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对中央政权的危害,因而刚刚即位,就立即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八人,着手进行改革,希望可以改变当时的艰难局面。

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收夺宦官兵权,制裁藩镇跋扈,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免除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等。其中,革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改革进展得比较顺利。西川节度使韦皋妄图完全领有剑南三川,以扩大自己的地盘,在改革的影响下,其阴谋也未能得逞。

随即,王叔文又乘势命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其行军司马,前去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然而,权阉俱文珍等人策动神策军将官,拒绝范希朝接权,又暗中策划宫廷政变;韦皋等人也乘机纷纷上表,胁迫唐顺宗禅位。顺宗久病失语,又遭宦官与藩镇的激烈反抗,被迫禅位。

宦官得势以后,王叔文、王伾即遭贬逐。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

因唐顺宗在位期间的年号为“永贞”,所以这次政治革新运动又被称为“永贞革新”。

◎文苑拾萃

南涧中题

(唐)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装傻皇帝唐宣宗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三十六策·假痴不颠》

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宣宗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之名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宣宗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作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宣宗在位时,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故有“小太宗”、“小贞观”之称。

在唐朝的22个皇帝中,唐宣宗李忱无疑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从众人眼中的傻子到流亡者,最后又君临天下,成为一代强势帝王……唐宣宗李忱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也是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天子的皇叔。如此尊贵的一个宗室亲王,怎么会在整个前半生都被当成傻子呢?

李忱原名李怡,他虽然是宪宗的亲生儿子,后也被封为光王,但却是庶出。母亲郑氏只不过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宫女。由于母亲地位卑微,光王李怡出生后自然享受不到其他亲王那样的荣宠,只能在一个无人注目的角落里孤独成长。所以他从小就显得落落寡欢、呆滞木讷,往往与其他亲王群居终日而不发一言。长大成人以后,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

此后无论大小场合,光王就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有一次,文宗皇帝在十六宅宴请诸王,席间众人欢声笑语,唯独光王闷声不响,文宗就拿他开玩笑,说:“谁能让光叔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诸王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谑。可这个光叔始终都像一根木头,无论大伙如何戏弄他,他甚至连嘴角都不动一下。看着他那逆来顺受的模样,众人越发开心,文宗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众人也不断哄堂大笑。

可是,有一个年轻的亲王却忽然止住了笑容。这个亲王就是后来的武宗李炎。他忽然在想:一个人居然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为一切外物所动,他如果不是愚不可及,那就是深不可测!李炎忽然有点儿不寒而栗,他下意识地觉得,光王很可能属于后者。

到了李炎登基之后,他越来越觉得,光王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倘若真的如此,那他这个天子就不能对此无动于衷了。

于是,后来种种“意外事故”就频频降临到光王身上。要么是和皇帝一起玩马球时突然从马上坠落,要么就是在宫中走着走着,忽然被什么东西绊倒,一骨碌从台阶上滚了下去……总之没有一次不是摔得鼻青脸肿、满身伤痕。

武宗李炎最后终于横下一条心。他不想再煞费苦心地制造什么“意外”了,他决定一劳永逸地剪除这个潜在的祸患。

随后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四名内侍宦官绑架,不由分说地关进了永巷,几天后又被捆住扔进了宫厕。内侍宦官仇公武对武宗说,他没那么容易死,干脆给他一刀,一了百了。武宗点头同意。仇公武随后赶到宫厕,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奄奄一息的光王捞了出来,随即用粪土覆盖在他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运出了宫。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光王,从此离开长安,流落民间……

会昌六年春天,唐武宗李炎病危,他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帝国没有储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早已被世人遗忘得一干二净的光王,忽然在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的簇拥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这一年暮春,光王李怡成了“皇太叔”,而且改名李忱。所有人都知道,在“皇叔”的称谓中多了一个“太”字,就是储君的象征。当年的傻子,居然马上就要成为金銮殿上的真龙天子,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

可是他们很快就回过神来了,因为光王是宦官仇公武等人带回来的。而宦官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傀儡,一个可以任由他们摆布的窝囊废和应声虫!既然如此,光王当然就是不二人选。在李唐宗室的诸多亲王中,还有谁比光王更适合充当这个傀儡呢?

在皇太叔李忱接见文武百官的仪式上,宦官仇公武非常得意。几年前他就知道,自己从臭气熏天的宫厕中捞出的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傻子,而是一块举足轻重的政治筹码!他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能够把他拱上帝座,然后顺理成章地掌控朝政!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当李忱开始着手处理政务时,仇公武就笑不出来了。因为眼前的李忱忽然变得无比陌生。他神色威严,目光从容,言谈举止沉着有力,决断政务有条不紊,看上去和从前判若两人!

仇公武既震惊又困惑。直到此时,仇公武才恍然大悟,原来武宗当年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个“傻子光叔”置于死地,是因为在他那愚痴木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常人莫及的才干和韬略。

可现在明白已经太晚了,因为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仇公武悲哀而无奈地意识到——自己处心积虑所做的这一切,到头来只是替李忱做了一回嫁衣裳!

宣宗李忱刚一即位,就施展了一系列雷霆手段。隐忍了大半生的他,迫不及待地要将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不合理推翻,首当其冲者就是武宗一朝的强势宰相李德裕及其党人。李忱正式执政的第二天就罢免了李德裕,此后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宣宗李忱就把所有重要的李党成员全部贬出了朝廷,用行动全盘否定了会昌政治,同时迅速拔擢了一批新人,完成了对中央集权的换血,建立了新的宰执班子。

宣宗李忱十分自律和勤政,他执政的“大中时代”被后人誉为“小贞观”。登基不久,宣宗李忱便命人把《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时常站在屏风前逐字逐句地阅读。此外,他还命翰林学士令狐绚每天朗读太宗所撰的《金镜》给他听,凡是听到重要的地方便会让令狐绚停下来,说:“若欲天下太平,当以此言为首要。”

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证明宣宗的勤政确实非一般君主可比。有一天,宣宗忽然对令狐绚说:“朕想知道文武百官的姓名和官秩。”百官人数多如牛毛,天子如何认得过来?令狐绚顿时大为踌躇,只好据实禀报:“六品以下,官职低微,数目众多,都由吏部授职。五品以上,才由宰执提名,然后制诏宣授,各有簿籍及册命,称为‘具员’。”宣宗随后便命宰相编了五卷本的《具员御览》,放在案头时时翻阅。

勤政的君主总是喜欢事必躬亲,并且总能明察秋毫,宣宗李忱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有一次他到北苑打猎,遇到一个樵夫。李忱问他的县籍,那人回说是泾阳(今陕西泾阳)人,李忱就问他县官是谁,樵夫答:“李行言。”李忱又问:“政事治理得如何?”樵夫说:“此人不善通融,甚为固执。他曾经抓了几个强盗,这些强盗跟北司的禁军有些交情,北司就点名要他放人,李行言不但不放,还把这几个人杀了。”

李忱听完后一言不发,回宫后就把此事和李行言的名字记了下来,钉在了柱子上。事情过去一个多月后,恰逢李行言升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刺史,入朝谢恩,宣宗就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在唐代,这象征着极大的荣宠,尤其在宣宗一朝,这样的赏赐更是绝无仅有。李行言受宠若惊,同时又大惑不解。宣宗说:“你知道为什么能穿上紫衣吗?”李行言诚惶诚恐地说不知道,宣宗就命人取下殿柱上的帖子给他看。

还有一次,宣宗到渭水狩猎,路过一佛祠,看见醴泉(今陕西礼泉)县的一些父老正在设斋祷祝,祈求任期已满的醴泉县令李君爽能够留任。宣宗将这个县令的名字默记在心。过后怀州刺史出缺,宣宗遂亲笔写给宰相一张条子,将此职授予李君爽。宰相们愕然良久,不知道一个区区的醴泉县令何以能上达天听,得到皇帝的青睐。随后李君爽入朝谢恩,天子将此事一说,宰相们才恍然大悟。

久而久之,朝臣们就明白了,皇上表面上是外出游猎,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但是天下之大,宣宗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密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天子将其命名为《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韦澳当然知道天子掌握的资料正是出自《处分语》。

李忱是一个强势天子,在位期间,除了以强硬手腕消灭党争,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宦官的嚣张气焰之外,还有一项巨大的历史功绩不可不提,那就是河湟的收复。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河湟地区(今甘肃及青海东部)已经被吐蕃占据了将近百年之久。玄宗之后的历任天子,尤其是宪宗李纯,虽然大都怀有收复河湟的志向,但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藩镇之乱连年不绝,朝廷不得不屡屡用兵,而且朝政又被党争和宦祸搞得乌烟瘴气,使得李唐王朝自顾不暇,更不用说腾出手去对付吐蕃人了。到了武宗会昌年间,形势开始发生逆转——吐蕃爆发了大规模内战,其国内政局紊乱人心离散。

李忱即位后的大中三年二月,原本在吐蕃控制之下的秦州、原州、安乐州,以及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三州七关”在一夜之间全部归降大唐。

本来三州七关的收复就已经够让大唐臣民出乎意料了,没想到短短两年之后,所有河湟失地竟然又被一个叫张义潮的人一一收复,全部回归了大唐版图。

自从安史之乱后,已经在内忧外患的灰暗历史中艰难行进了近百年的大唐帝国,毕竟在宣宗李忱的手里闪耀出了一抹辉煌。

宣宗时代,帝国虽然称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码也算是承平之局。“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由于宣宗李忱的励精图治,使得我们在时隔1000多年后,仍然能够在9世纪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中有幸瞥见一抹盛唐的余晖。

◎故事感悟

李忱这种为振兴大唐而隐忍多年的精神是令人佩服的。假痴发癫,这种难得糊涂其实是一种韬晦之计,是一种故意示弱以麻痹敌人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之术。

◎史海撷英

唐宣宗严教子女

唐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选定了于综为驸马,不日就要下嫁了,公主自己也很高兴。可是,有一次公主在与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了。宣宗见了非常生气,愤然地对公主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去做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