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责:尽职尽责
20086800000012

第12章 责任是对家国的一种担当(4)

◎史海撷英

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时期,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个有钱的人家当教师。春天时,双方商定一年的酬金是八吊钱,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一文钱不给先生,还把老先生给辞退了。

老先生很生气,就到县衙门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之后,说:“恐怕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要当场考考你,看看你的学问如何?”

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应试。于是,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就以灯笼为题,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于是郑板桥出了一个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

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沉思片刻,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

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把被告传来,结了此案,并把老先生留在自己身边当差。

◎文苑拾萃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我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也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的称呼由来已久,但八个人的名字却有些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称,“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扬州八怪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的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

尽职尽责的优秀公安干部

◎尽职尽责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用一生来读。——格言

高云清(1921—1963),原名乔贺,男,汉族,河北省遵化市东新庄镇后毛庄村人,中共党员,曾任卢龙县公安局局长等职。1951年8月高云清被任命为遵化县公安局副局长,1952年9月调往唐山专署公安局侦察科任科长,1955年5月调任卢龙县公安局任局长,1956年调河北省宗教事务局工作,1963年因病去世,遵化县委、县政府在悼词中称他为公安战士的光辉典范。

高云清是河北遵化人,在3岁时,父亲不堪家境的贫寒,离乡当兵,从此一去便杳无音信了,撇下高云清母子相依为命。6岁时,高云清随母亲来到地主丁占鳌家,开始了更为艰难的生活。

丁家人常常无端对高云清寻衅打骂,把一个正值学龄的孩子当长工使唤,逼他去放猪、拾柴。一次,丁占鳌的大儿子存心陷害高云清,就让他牵一头大人都不敢碰的生马去耕地,被马踢得险些丧命。孤苦而艰难的生活,使高云清养成了一种为人正直、嫉恶如仇的性格。

1939年3月,18岁的高云清经本村共产党员赵玉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道路。参加革命后,他担任武装委员兼锄奸组组长,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坚持抗日,抓汉奸,镇压地主、恶霸,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对敌斗争的勇气。

到1943年,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后毛庄的党组织和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全村已经有30多名党员和20多条枪了。这时,高云清已经是区公安的助理了。在他的影响下,妻子曹文祥也加入了共产党,和他一起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没有被肃清的反革命势力仍旧很猖狂,暗藏的土匪、特务以及敌对分子等,时有作案,扰乱了社会秩序。此时,高云清已任县公安局的调查股股长。他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带领股中的十几名侦察员昼夜奋战,先后侦破了堡子店、新寨、旧寨、南小庄、马兰峪东关一带的反动会道门的阴谋暴动案、鲇鱼池土匪抢砸马兰峪金矿案、东陵盗宝案和惠陵建国学院惨案等一系列重大案件,有效地震慑了敌人,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950年春,遵化境内连续发生多起拦路抢劫案,高云清和同事们依靠群众,在短时间内全部破案,使犯罪分子无一漏网。同年的10月至次年5月,高云清又带领侦察员先后将反革命分子贾振国、王希武抓捕归案。其中,他三次抓捕贾振国的英勇事迹还被当地百姓编成了皮影戏在县内公演,一时传为美谈。

解放前,原县区小队队长贾振国变节投敌,任国民党华北剿共技术总队唐岐队副队长、军统特务行动组组长等职务。这个人心狠手辣、凶狠狡猾,而且枪法极准,给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唐山解放后,贾振国随敌逃到北京。同年5月,高云清带领侦察员将其从北京前门抓获。然而,在押往公安局招待所时,贾振国乘乱逃脱,躲到长春的亲友家中。高云清亲自领命,两下东北,克服重重困难,在当地公安部队的协助下,辗转长春、锦州、北票矿区等地,将贾振国再次抓获。

消息传到遵化,全县人民为之欢呼,各界代表敲锣打鼓在县城南街列队迎接英雄胜利归来。五天后,全县召开万人公审大会,将血债累累的贾振国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故事感悟

高云清职位虽然不高,但其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对革命忠心耿耿、对敌人决不容情,在公安战线上屡立奇功,受到广大民众的好评。

◎史海撷英

遵化历史沿革

遵化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五代后期,唐朝初期时设立县治,“遵化”之说则来自“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的意思。

清朝康熙年间,因建清东陵而升县为州,称为古右北平,1913年改州为县。抗日战争时期,县境一度被分属于丰遵玉、迁遵兴、蓟遵兴等联合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县治。

新中国成立后,遵化人民谱写了改造山河的壮丽诗篇。1992年,遵化撤县建市,成为唐山地区第一个县级市。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

◎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罗大经《鹤林玉露·好人好事》

吴金印(1942—),男,中共党员,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河南卫辉人。吴金印在狮豹头乡工作了15年,在群众家住了7年,在治水工地上住了8年,带领群众凿了7个山洞,修了85道大坝,建了25座水库和蓄水池,开了40多千米的水渠,筑了40多千米的高标准山区公路,架了8座桥,造了2400亩田,奠定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1942年,吴金印出生在河南省卫辉市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18岁,吴金印光荣地入了党,并成为当地的村长,19岁又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26岁当乡党委书记。就这样,吴金印在乡镇一干就是31年,其中担任乡镇领导职务就有28年。在这20多年中,他多次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扎根在基层。

河南省卫辉市狮豹乡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这里90%的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人民生活相当贫困。

1968年春,26岁的吴金印担任了这里的主要领导。上任不久,有一天吴金印来到靳庄村,正赶上乡亲们吃午饭。他端过一位老大娘的饭碗一看,愣住了:灰黑的汤水里,泡着几个糠团,还漂着数片野菜。

“山里人都吃这个吗?”吴金印惊讶地问。

老人没有回答,却把头低到了胸前。老区人民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可是,新中国成立许多年了,群众还过着这样的苦日子……

吴金印暗下决心,就是拼上自己的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现在的落后面貌。

为了扩大可耕地面积,吴金印带着领导班子的成员翻山越岭作实地调查。饿了,就吃块干粮;渴了,就喝口凉水。一天翻越五六座大山,七八天就穿烂一双鞋,沟沟岭岭地跑了个遍,向荒山要耕地、向秃岭要粮食的规划由此产生。

面对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的山岭,吴金印想,山搬不动,但却可以把石头缝里的土挖出来造梯田;沟填不平,可以让河水改道,闸沟造地。

吴金印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狮豹头的干部群众便掀起了挖土造梯田的热潮。经过一冬一春的苦干,群众们筑起了十多条拦河坝,造出了200多亩梯田。谁知到了夏季,暴发的山洪把这些新造的拦河坝和梯田一冲而光,刚刚改造的山岭沟又变成了乱石沟。

然而,吴金印却没有退缩,而是带着大家总结经验教训,把平面坝改为拱形,200多亩梯田又造了出来,并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

第二年的汛期,接连几场暴雨汇成的滚滚洪水又一次冲走了满沟的庄稼和良田。灾难伤透了群众的心,吴金印同样难过不已,但他明白,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干部就越要经受得住考验。于是,吴金印把全体干部召集到一起,开导他们说:梯田被冲跨了,哭也没有用,我们还得继续挺起腰杆跟山斗、跟水斗。苦熬没有头,苦干才有奔头。

大家在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后,把拱形坝又改成为塔形坝,并在每道坝的下面再修一个跌水池,洪水袭来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洪水进入水池后,再从底部的暗渠泄出,梯田就不会受到冲击。

第三年,200多亩梯田终于经受住了巨大洪水的考验,昔日的荒山也终于变成了漫山遍野的米粮川。

1973年10月,吴金印又带领狮豹头的干部群众来到沧河中游的羊湾村,搭起茅草棚,拦河造田。要在河滩上造田,就要先让河水改道。吴金印与技术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攀上爬下,终于选准了凿洞的最佳位置,并完成了设计。不久后,在硝烟弥漫、空气稀薄的山洞里,吴金印与乡亲们一同抡着大锤,干了起来。

1975年夏,山洞全线贯通,西面的洞口已经浆砌圈顶,东面的洞口料石也已备齐了,就在这时,突然下起了暴雨,汛期提前到来。

这天夜里,吴金印提着马灯要下洞去察看水位,突击队长也抢着要下去,被吴金印一把拦住:“还是我下,我万一有个闪失,抢险你来指挥……”

话还没说完,吴金印已经拽着绳子下去了。突然,一声巨响,一块大石从山顶坠入河中,激起了冲天的水柱,吓得守在洞口的人对着黑沉沉的河底大声高喊:“吴书记!”

不一会儿,吴金印却从与巨石咫尺之处水淋淋地爬了上来。因为怕再次出现塌方,大家都劝他赶快离开。看着不断上涨的河水,吴金印却把手一挥,说:“抢险队,上!”而自己则迅速背起一块石头,冲上了东洞口的拱顶。头顶上,塌方的石块、泥土簌簌而下;脚底下,咆哮的山洪滚滚而来。整整两天两夜,吴金印与抢险队员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冒着危险,战胜困难,完成了东洞口圈顶,把更大的洪峰远远地抛到了后面。而吴金印却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工地上。大伙儿忙把他抬出工地,送进工棚。

在抢救时,医生解开吴金印的衣服,发现他全身的衣服补了很多补丁,脚上的那双掌鞋也烂得开了花,手掌上长满铜钱厚的老茧,十指粗糙得像一把钢锉,手掌的虎口处结着紫黑色的血痂。两天两夜后,吴金印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对身旁的人说:“万一我不行了,就把我埋在洞顶的山上,好看着你们把沧河治好……”听到这话,人们忍不住都哭了起来。

吴金印因尽职尽责,业绩卓著,1997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他不仅是唐庄镇的党委书记,还是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可吴金印还像以前一样,一有空就下基层。吴金印说:“只有把环境搞好,人家才愿意来投资,唐庄的发展才有后劲,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故事感悟

40多年来,吴金印忠诚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苦,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常年带领群众治穷致富,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树立起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被广大人民群众称赞为“太行公仆”。

◎史海撷英

吴金印带领村民致富

1987年11月,吴金印调卫辉市唐庄担任乡党委书记。第二年,唐庄乡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五个月内没有下一滴雨,就连吃水的井都干涸了。

为了渡过困难,吴金印每天头顶烈日,四处察看。他发现,遍野的禾苗虽然枯黄了,但山楂树却花开飘香。他意识到,如果在丘陵地区种上果树,那将会是一条生路。

于是,吴金印就带领着全乡人民,用了20多天,在干旱的丘陵地种下了1.2万亩的山楂、桃与苹果树。如今,这些果园已经成了唐庄农民的摇钱树,唐庄桃、唐庄梨更是远近闻名。在吴金印的治理下,唐庄镇石屏、代庄等村,街道整齐,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

◎文苑拾萃

巍巍太行山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经过研究后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沈括的论断。在大约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水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此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便令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来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从而形成了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