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责:尽职尽责
20086800000006

第6章 职责是永恒的信念(4)

等全二平到王培雄家的时候,满身满脸都是泥水,头发也被打湿得一绺一绺地贴在脸上,能辨认出来的,只有全二平那双明亮的小眼睛。

全二平在送邮件时,一旦遇到收信人地址不详、姓名不清的邮件时,他从来不怕多跑路、走弯路,而是四处打听,走村进户,硬是把许多无法投递的死信“复活”。

在农忙季节,全二平也经常帮助村民代邮代取各种信件包裹。一些经常有邮件的人家,干脆就把自家的钥匙给全二平一把,让全二平自己找手章盖在邮件单上。乡亲们也都亲切地称全二平是老百姓“放心的邮递员”、“贴心的邮递员”。

此外,由于山里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村民们的农用品、生活必需品等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甚至有些还只好到山外去采购,这样一个来回就要花十几元的路费。全二平有摩托车,整天走村串乡,于是又成了村民的“免费采购员”。

每年的开春,全二平在投递时都会带着箩筐、化肥、种子、地膜等;到了夏天,还要带着农药、蔬菜;到了冬天,则带着铁炉、烟筒;到了年底时,又要替乡亲们办年货。一年四季,全二平的摩托车都很难有闲着的时候。

山里人想到镇上或走亲戚坐不上车,也会经常搭全二平的顺路车。全二平说:“多数时候把人捎到地方上,还要再送回来。有时,搭车人知道捎来送去的要耗费汽油,过意不去,要给几块钱,可是乡里乡亲的,这钱我也不好意思要。”

每次走在崎岖的乡邮路上全二平都会想,乡亲们祖祖辈辈都在大山中辛勤劳作,可依然过着苦日子。作为乡邮员,全二平有了许多接触报纸杂志、了解政策的机会。

从1994年开始,全二平为全四壕村订阅了《辽宁青年》、《信息快报》、《法制周报》、《巴彦淖尔科技报》等刊物,并制作了阅报栏,组织同龄人学科学、用科学,种植科技示范田,就是那些原来死认老经验的老农也都主动请前来帮扶的科技人员到家中讲解。

全二平还带领和组织山民筹资投劳,用两年时间把原来坑坑洼洼、只能勉强通过马车的3千米“烂路”修好,与外面的公路连接,并组建土特产销售公司无偿为山民服务。

“爱心邮路”在全二平的脚下不断延伸。在他的感召下,当地村民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行为也蔚然成风。

◎故事感悟

全二平从事乡邮投递17年,他踏实工作、服务乡亲,扶残助困、不计功利,帮扶村民脱贫致富,得到了周边群众的一致称赞,也深深感染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小佘太镇,孩子知道有一个雷锋式的邮递员叔叔,大人知道有一个干工作不讲条件、不讲代价、不怕吃苦的邮政职工,他是全市50万青年的旗帜和骄傲;在邮政行业里,他是“一言一行树邮政形象,一心一意为用户服务”企业精神的实践者。

◎史海撷英

全二平助人寻亲

1956年,张宝兰的父亲张化民担任铁道兵某部营长,奉命率部来到内蒙古支援包兰铁路建设,部队驻在五原县复兴乡四道堰子村。张化民的房东名叫王二海,王二海有个刚过百日的小女儿名叫王葡萄,特别招人喜欢。工作之余,张化民总爱逗逗小葡萄。

王二海从张化民爱人口中得知,张化民早年曾参加过八路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成家不到一个月的张化民就奉命入朝参战,此后便一直没有孩子。看到张化民夫妇这样喜欢孩子,王二海夫妇商量,决定把女儿葡萄送给张化民做养女。

张化民夫妇得知后,十分高兴。当葡萄的大哥王过兵把妹妹抱到张化民家时,老张当即给葡萄又取了个新名字,叫宝兰(纪念修建包兰铁路)。

1958年,张化民转到甘肃省兰州铁路局工作,宝兰便随养父母一直在兰州生活了20多年。

1982年,张化民离休,全家迁回河北邯郸老家,宝兰也随养父调回邯郸工作,继而结婚成家。1991年,张化民的老伴去世后,张化民便将宝兰的身世告诉了她。

2004年,张化民去世后,宝兰开始寻找自己的亲人。2008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宝兰从电视上看到了“全国道德模范”全二平事迹的报道。从节目中他了解到,全二平十几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为山区百姓服务,不仅把地址不详的3000多件“死信”和400多件邮件最终妥善送到收件人手中,还帮助不少外地群众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于是,张宝兰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找到了全二平的地址,给他写了一封信,请他代寻亲人。

接到张宝兰的信后,全二平根据信中提供的线索,多方打听张宝兰亲人的下落。当时,全二平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要远赴希腊传递奥运圣火,在临出发前,全二平给张宝兰打了电话,让她先与乌拉特前旗金农网站的站长贾志荣联系一下。

贾志荣在听完张宝兰的寻亲经历后,立即通过网站发布寻亲启事,并四处托朋友、同学、亲戚打听张宝兰亲人的消息。在此期间,全二平也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帮助张宝兰寻亲。

经过几个月努力,在众多好心人的热情帮助下,2008年10月,张宝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文苑拾萃

塞外明珠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角地带的边缘,是全国的八大淡水湖之一,总面积达300多平方千米,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

乌梁素海是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其少见的大型多功能湖泊,也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如今已被国家林业部门列为湿地水禽自然保护示范工程项目和自治区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同时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乌梁素海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这里有近200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生存,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有12种,《中日候鸟协议》保护鸟类有48种。

雪域高原上的李素芝

◎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格言

李素芝(1954—?),山东临沂人,1976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从事医务工作。1976年12月李素芝自愿进藏任军医,历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2000年7月李素芝被中央军委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李素芝是西藏山南军分区的一名边防军医。在西藏工作了30多年来,李素芝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热爱部队,热爱西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外科主刀30多年,李素芝做过1.3万多例的手术,抢救了无数的垂危病人,被誉为“高原一把刀”。

李素芝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并且不断撰写学术论文,先后发表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达230篇,获得科技成果奖30余项,开展新技术134项。其中,有17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2项属国内首创,34项填补了高原的医学空白,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他还组织研制了高原康胶囊、花虫胶囊、高红冲剂、九二接骨灵等15种药品,临床应用治疗各种高山病,效果十分明显。

李素芝在工作期间,心系基层官兵,关心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疾苦。他几乎跑遍了西藏的边防连队和哨所,行程达百万千米,为军民巡诊21万余人次,发放“免费医疗证”1.2万个,为高海拔官兵和驻地寺庙僧尼建立“健康档案”1万多份。他高超的医疗技术、高度的奉献精神、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不仅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得到了广大战士和藏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不仅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李素芝做人还清白堂正。在被任命为院长后的10多年来,医院的医疗设备由不到60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新增的医疗设备近500台,每年要购买的设备、药品开支经费等都达到上千万元。但在购设备、买药品等问题上,李素芝做到了不经手、不插手、不放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2004年6月,李素芝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9月又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被作为全国全军重大典型进行了广泛宣传。2005年5月,李素芝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5月,中央军委给李素芝记一等功一次。

◎故事感悟

“清清白白行医,堂堂正正做人。”李素芝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雪域高原,职责是永恒的职业信念,而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史海撷英

西藏名称的由来

关于“西藏”一词的由来,不仅社会大众,就是一些专门研究藏学的学者,能够解说清楚的也不多。这是因为,在历史上,藏语、汉语、蒙古语、满语对青藏高原各部分的地域名称以及对藏族的族称都曾经产生过多次变化,而且这些历史上的名称也都互相交叉和影响,结果便使得至今对西藏和藏民族的称呼及其含义仍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现象。

7世纪时期,吐蕃王朝兴起。由于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所以唐代汉文典籍便用“吐蕃”来称呼吐蕃王朝,同时也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有时还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并作为族称。

西藏在清朝时期正式定名。唐宋时期定为吐蕃;元朝时期属宣政院;明朝时期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朝初期称为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来正式定名为西藏。清朝还设立西藏办事大臣。

新中国成立后,便仍然延用清朝的称呼,称其为西藏。后来改为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文苑拾萃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最初为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便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布达拉宫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它依山而建,气势恢弘。而且,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13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从五世达赖喇嘛起,西藏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等都会在此举行。同时,这里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又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庆“新铁人”王启民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王启民(1937—?),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高级工程师。1964年5月王启民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动态室、综合室、开发室技术员,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发室、开发所地质师、副主任。1978年6月王启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后,王启民任大庆石油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油藏工程学会理事,1992年3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8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王启民是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1997年1月王启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1961年,王启民从学校毕业后,就积极投身到大庆油田的开发大会战当中了。

后来,有一件事对王启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是在1964年,大庆油田刚刚投入开发后不久,在中区西部就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收率只有5%”的状况。由于缺乏油田地下情况的认识,谁都搞不清应该怎么办才好。

当时,油田开发理论上有一种“均衡”开采论。就是通过成排的注水井向地下注水,想象水在地层中均衡地向前推进,把油驱到成排的油井中开采出来。然而,地下的情况并不像主观上想象那样。结果,注到地下的水在不同的油层中有的突进,有的前进很缓慢,使高产井很快见水,并且含水上升很快。于是,就出现了“怕水”心理,开始控制注水,限定每米油层只能注5立方米水,又出现了“温和注水”开发理论。然而,“温和注水”带来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注水量减少,含水上升慢了,但主力油层由于没有了“动力”,消极怠工,向差油层看齐,大家跑得一样快,使采油速度无法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地下好油层渗透率高,注的水很快通过好油层涌进油井,使好油层产量没上来,水倒上来了。当时,这种现象被形容为“楼梯没响,人却上来了”,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生产。

王启民作为技术人员决心搞清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一头扎进了采油现场,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探索着油田地下的客观规律。

1969年,在一次油田重要的技术会议上,王启民站了出来,依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均衡”开采论和“温和注水”开采论提出了挑战。他还比喻说:“地下厚油层像大个子运动员,体力好,跑得快。薄差油层就像小个子运动员,体力差跑得慢。‘温和注水’让大个子和小个子运动员一块慢慢跑,这也不符合开发规律。”

油田的领导对王启民提出的大胆而新颖的见解十分欣赏,并指示他带人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