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与唐太宗所生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的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张。遂安夫人心疼太子,便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要求增加费用。
然而,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承乾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而是对遂安夫人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
贞观盛世的形成,与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力持节俭政策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长孙皇后为天下人作出了表率。
长孙皇后还借鉴两汉时期外戚势力过大、危害国家的经验教训,坚持不让自己的亲族在朝中任高官。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不但文武全才,早年还与太宗是至交,并为辅佐唐太宗赢取天下立下了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是,由于妹妹是皇后,他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外人留下话柄。
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霍光宗族覆灭,可作切骨教训。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
然而唐太宗却认为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是因为他的功勋与才干,与外戚地位无关,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便硬是任命长孙无忌做了宰相。
长孙皇后闻讯后,暗地派人告诉哥哥辞官,长孙无忌苦求辞官,不愿位极人臣。唐太宗无奈,只好让做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皇后看到哥哥不慕权势,也很高兴。
长孙皇后虽然以不重用娘家人为原则,但也有例外。她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酗酒无赖。父亲死时,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都还很小,安业竟然把兄妹两人都撵回舅舅家,不让两人回家。然而长孙皇后当上皇后后,却不记恨这个哥哥,反而求太宗照顾安业。太宗便任命安业为监门将军。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大女儿,平时最受太宗宠爱。长乐公主要出嫁时,便向太宗撒娇提出,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因此嫁妆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也不算过分。因此太宗便爽快地答应了,并命令有关部门按照长乐公主的要求准备嫁妆。
魏征听说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
唐太宗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后十分重视,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
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400匹、钱400缗,并传口信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
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一天夜里,出现了紧急情况,有人报告说侍卫中发生了兵变,太宗马上手持武器出来巡视。长孙皇后害怕太宗遇到危险,自己跑出来挡在太宗面前。虽然是有惊无险,但长孙皇后身体本来不好,受了惊吓后又感染风寒,引起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
太子承乾见母亲的病一直不好,就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也都感念皇后盛德,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然而,长孙皇后却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
长孙皇后深明大义,终生不因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年仅36岁。
弥留之际长孙皇后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母的典范。到了高宗时,皇帝李治追谥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故事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会出现如何要求别人以及怎么对待自己的问题。待人和律己的态度,可以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也是决定能否与人和善相处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孔子的理论,只有一视同仁,才能做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都能与人很好地相处,不会招致怨言。
◎史海撷英
唐太宗怀念长孙皇后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唐太宗李世民依照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长孙皇后埋葬在九嵕山。
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十分悲痛,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着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长孙皇后是永远活着的。
后来,唐太宗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这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文苑拾萃
题长孙皇后谏猎图
元·张翥
黄门晓出西清仗,秋色满天鹰犬王。
虎落遥连渭水南,鸾旗直渡河桥上。
日边云气五色文,虬须天子真天人。
羽林猛士森成列,六气不惊清路尘。
太平无征帝神武,岂为禽荒将按旅。
已知哲后佐兴王,不数樊姬能霸楚。
从容数语郎罢田,六宫迎笑花如烟。
跸回那待外庭疏,听谏由来同转圜。
天宝神孙隳大业,锦绣五家争蹀躞。
可怜风雪骊山宫,正与真妃同射猎。
唐太宗恩威并施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
李靖(571—649),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也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对各个大臣是恩威并施、双管齐下。
作为大唐王朝的皇帝,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20年间便打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煌煌盛世,成就冠绝百代的一世伟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套极其高明的管理手段,非常善于运用一些驾驭臣下的帝王术。
贞观四年(630)春天,名将李靖一举平灭东突厥,为大唐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凯旋之日,本来满腔豪情准备接受嘉奖的李靖却突然被人狠狠地参了一本。
参奏李靖的人,是时任御史大夫的温彦博,弹劾的理由是“(李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
听到自己被弹劾的消息,李靖非常震惊,自己得胜凯旋的喜悦还没退去,功高不赏的忧惧就已经袭来了。
随后,李靖一边硬着头皮入宫觐见皇帝,一边回味着自己被弹劾的理由。
李靖觉得,温彦博人在朝中,怎么可能看到数千里外的乱兵哄抢突厥宝物呢?就算温彦博所说属实,但自古以来在外征战的将士一旦打了胜仗,随手拿几件战利品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用得着上纲上线吗?更何况,相对于“平灭突厥”这样的不世之功,那几件所谓的“虏中奇宝”又算得了什么?
李靖摇头苦笑。
事实上,这种事是可大可小的。往小了说,就是个别士兵违抗主帅命令,犯了军纪,大不了抓几个出来治罪就是了;往大了说,却是主帅纵容部属趁机掳掠,中饱私囊,不但可以把打胜仗的功劳全部抵消,而且主帅也完全有可能为此而锒铛入狱,前程尽毁。
为此,李靖也感到十分恐惧,不知道此时此刻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见到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李靖内心的恐惧几乎达到了顶点,因为李世民脸上果然罩着一层可怕的冰霜。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似乎也都在李靖预料之中。太宗根据温彦博奏疏中提到的那些事端和理由,把李靖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然而却矢口不提功勋。李靖不敢辩解,更不敢邀功,只能频频地叩首谢罪。
后来的日子,李靖颇有些寝食难安,时刻都担心会被皇帝找个理由杀了。然而有一天,太宗忽然又传召李靖进宫。李靖带着一种赴难的心情进宫去见皇帝。
谢天谢地,这回皇帝的脸色平和了许多。
这时,李靖听见太宗用一种语重心长的口吻说:“从前隋朝的将领史万岁击败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回朝后却有功不赏,被随便安了一个罪名就杀了。这些事情相信你也很清楚,不过你放心,朕是不会干这种杀戮功臣的事情的。朕想好了,决定赦免你的罪行,奖励你的功勋!”
听完这一席话,李靖顿时感激涕零,连日来忧愁恐惧的心情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喜获重生的庆幸和感恩。
随后,太宗便下诏加封李靖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并赐食邑(与前共计)500户。
又过了几天,太宗又对李靖说:“前些日子有人进谗言,说了一些对你不利的话。朕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你可千万不要为此介怀啊!”
随即,又赐李靖绢2000匹,并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
那一刻,李靖真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几天前,他还在担心被兔死狗烹;现在居然频频获赏,并且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如此跌宕起伏、乍起乍落的境遇,真是让他不胜欷歔、无限感慨。
也许正因为此,当贞观九年李靖再度出师大破吐谷浑却又再次遭人诬告谋反时,他就汲取了上次的教训,赶紧闭门谢客,低调做人。虽然史书中称太宗很快就把诬告的人逮捕治罪,证实了李靖的清白,但李靖却从此“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故事感悟
恩威并施强调的是:在实施控制时,既要施之以恩、施之以德、感化影响、说服指导,从而赢得部属的信赖;又要施之以威、施之以权、查验所为、奖优罚劣,使部属有敬畏之感。无论用人或训练人才,都要做到宽严得体,才能驾驭好下属,有效发挥他们的才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正因为唐太宗李世民能够把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牢牢掌控手中权力,才能与绝大多数元勋宿将相安无事,而不至于像历代帝王那样在江山到手、权力稳固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屠杀功臣,以致在历史上留下难以洗刷的污点和骂名。
◎史海撷英
李靖知足而退
青年时期的李靖就十分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他又深惧盈满,能做到知足而退。
贞观八年(634)十月,担任宰相职务刚满四年的李靖便以自己患了足疾而辞任,而且言辞恳切。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意,也十分欣赏他的这一举动,便特意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李靖说:“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贤智,莫相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随后,太宗还特颁下诏书,对李靖加授特进,赐物千段,赏乘马两匹。等到李靖足疾稍好一些,太宗让他每两三天可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不久,太宗又特赐李靖一条灵寿杖,以帮助他疗养足疾。
◎文苑拾萃
鹦鹉曲·黄阁清风
元·冯子振
箕尾传说商岩住,空桑子伊尹无父。
汉萧何昂宿分英,李靖唐时行雨。
出山来济了苍生,却卷白云闲去。
一千年黄阁清风,是万古声名响处。
“龙须汤”与贬谪令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礼记》
李勣(594—669),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勣,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为单名勣,被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国历史上,李勣都可以说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李勣出将入相,位列三公,极尽人间荣华。李勣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贞观十五年(641)十二月,时任兵部尚书的李勣突然患病,郎中给他开了一副药方,说必须要用“须灰”做药引子,才能治好他的病。
所谓“须灰”,就是用人的胡须研成的粉末。唐太宗李世民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前去探视李勣,二话不说就剪下自己的胡须,它赐给了李勣。
李勣双手捧着这几绺天下最尊贵的“龙须”时,内心既是感激,又是惶恐!他当即跪倒在地,“顿首见血,泣以恳谢”。李世民宽宏地一笑,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李世民病势沉重之时,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太子李治叫到自己身边,向他交代遗嘱。在李世民的遗言中,主要提到的人就是李勣。
李世民对李治说:“李勣才智过人,但是你于他无恩,恐怕难以使他效忠。我现在把他贬黜到地方,如果他马上出发,等我死后你就重新起用他为仆射;要是他迟疑拖延,你只能把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