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不偏谓中
20086900000011

第11章 处世以中(3)

有一天,明帝回宫,马皇后便乘机向明帝进言,请求明帝不要把案件无限扩大。明帝深为感动,半夜时睡不着觉,反复思考马皇后的话,次日便放了许多人,而案件也很快就结案了。马皇后的一番劝谏,让许多家庭免除了灭顶之灾。

通过这件事,汉明帝知道马皇后很有处理国家政务的才能,因此有时在宫廷上遇到公卿大臣难以裁决的事时,明帝就回到后宫试着让马皇后解决。马皇后为明帝深入地分析事情的原委,并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法,明帝也总是听从。从此,马皇后在明帝身边服侍时,便帮他处理国家政务,弥补了许多朝政上的缺陷。但她却从未提及过自己家的事,因此也得到了明帝的敬重。

75年,明帝去世,太子刘炬即位,是为章帝,马皇后也被尊为皇太后。明帝新丧,太后的三个兄弟马廖、马防、马光自认为是皇亲国戚,不顾国家法令,私闯宫门,非要强行入宫吊丧不可。把守官门的卫士杨仁遵照命令,不放任何人进去。马廖等人事后便向章帝告状,说卫士杨仁妄自尊大,竟敢对国舅这样无礼。

章帝将此事告知马太后,太后不仅没生气,反而赞扬说:“杨仁执法不阿、不避权贵,这才是国家的忠臣啊。”于是,章帝便提拔杨仁为什邡令。

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帝死后,诸贵人应该徙居南宫。而马太后感于惜别之怀,向各贵人赐以赤绶、加安车驷马、越布3000端、杂布2000匹、黄金10斤。

马太后还撰写明帝起居注,并把自己的哥哥马防侍奉明帝医药的事削去。章帝说:“舅舅为先帝侍奉医药一年多了,不但没有受到奖励,反而连辛苦也不被记录,母后也过分了吧?”

马太后回答说:“我不想让后人说先帝重用皇后的家属,所以,我才故意没有写进去的。”

过了一年,汉章帝想按照两汉的制度封三个舅舅为侯爵,马太后的三个弟弟都上章推辞,太后也不允许。当时,朝政都掌握在太后手里,一些大臣以为太后是故作谦虚。所以为了讨太后和国舅的欢心,便趁第二年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旱灾时联名上书说:天久旱不雨,是由于陛下不封外戚,引起阴阳失调。请陛下依照祖宗常法,加封帝舅们为侯。

马太后看到奏章后,非常气愤,下诏说:“这些上书的人,都是想向我献媚而谋求晋升。他们讲的理由是荒唐的、毫无根据的。西京成帝时,王太后的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五人同日封侯,当天黄尘漫天、雾霭四塞,并不闻澍雨之应。武帝时外戚窦婴、田蚡位宠身贵、横行不法、倾覆之祸、为世所传。先帝吸取这些事例的教训,为防止外戚干政不让他们身处国家枢机之任。诸王的封邑,也减先王之半。先帝常说:‘我的儿子不应和先帝的儿子等同尊贵。’皇子尚且如此,现在有些官员为什么要拿马氏去攀比阴氏呢?我是天下主母,身穿粗布衣服,吃饭也不求甘美,左右随从也只穿布衣,不用香熏花饰,这样俭朴,为的是给天下人做个榜样。我的娘家人不明此理。最近我外出从家门附近经过,看见去你舅家问安的人,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家里的佣人也都穿着极其华丽的衣服,我心里很不舒服。当时,我并没有去谴责他们,但我回来之后,就立即断绝了对他们的接济,希望他们能从中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但他们却不以为然、依然故我,不以国家大事为重,一味地追求享受。知臣者莫若君,况且他们又是我的兄弟。我怎能辜负先帝的旨意,下愧我马氏先人之德,重蹈西京败亡的覆辙呢?”

马太后这样做,并不只是谦虚,而是怕娘家人权势过盛后会不知收敛,而在自己死后如同西汉的那些外戚一样,遭受到灭族的大祸。而自己这样做,恰恰是真心地为自己的家人着想。

汉章帝看完诏书后,觉得有些愧对三位舅舅,便重新向太后请求:“两汉制度,国舅封侯,和皇子封王一样。太后固然谦虚,为何不让儿臣加恩三个舅舅?况且舅舅们年纪很大了,万一哪天过世,儿臣岂不抱恨终生?”

太后了解章帝的心情,又进一步对章帝解释说:“封侯的事我之所以这样决定,是从你和你舅舅两方面的利益出发的,并非为慕得谦让之美名而使你蒙受无恩于外戚的指责。景帝时,窦太后要加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周亚夫坚执不肯,认为高祖有誓言在先,无军功者不得封侯。现在我的兄弟无功于国家,怎能和阴、郭中兴之皇后相比呢?我常想那些富贵人家,居高官厚禄,还图加爵封土,这就好比再次结果的树木一样,必然伤动根基。况且人们谋求封候的目的,无非是上图祭祀祖先时体面一点、下图自己逸乐享受。现在我娘家祭祀用的是四方珍品,衣食则有国家供给,还有什么必要再受一县之封呢?我的决定是不会再更改了。你是个孝顺的儿子,应该让父母安心。如今天气反常、农业歉收、粮价飞涨,人民生活还十分困苦,匈奴又在边境寻衅,内忧外患,弄得我日夜难眠。而你却把封帝舅当做什么大事,这不是违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吗?我生来脾气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如若阴阳调和、风调而顺、年成转好、边境靖安,到那时再实现你的意愿也不迟。”

章帝见马太后坚持如此,只好把封侯的事暂时搁起。

马太后还坚持以节俭的风气化行天下。当时,有三个亲王的车马衣服十分朴素,太后知道后,对其大加赞赏,每人赐给钱500万。

太后的亲族中有简朴、谦让义行的人,她也都加以勉励;而对那些衣服车马奢侈过度的,就开除他们入宫的门籍,遣送回家。在太后的倡导下,全国上下都以简朴为荣。后来,太后的母亲太夫人去世,家中人把坟茔砌得高一些,超过了国家制度的规定,马太后立即命马廖将高出的部分削去。

79年,全国农业获得了丰收,边境也太平无事,章帝又提出封三位舅舅为列侯的事,太后仍然辞让,马氏三兄弟也不愿就封。章帝坚持要封,受封之前,太后将三位兄弟召来,劝诫他们说:“我年轻少壮时,时时提醒自己,居不求安、食不贪饱、恭谦克己、兢兢业业,只望能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们生活得好一些,以不负先帝的遗愿。希望各兄弟也能共承此志,使归天之日,无所遗恨。”

三位兄弟接受了太后的劝导,在受封之后不久,便都辞去官职,回家养老去了。

就在这一年,马太后因病逝世,享年41岁。

◎故事感悟

马皇后有着中庸处世之道。她一生勤俭、朴素、谦逊,知书达礼、明理达义。她的所做所为,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赢得后世人们的赞誉。

◎史海撷英

马皇后贤德

马援的女儿马氏品行高尚,孝顺温和,进宫后很快就获得了太子刘庄的专宠。但是,马氏始终没有生育,因此只好另找年轻的侍女给太子侍寝。但她没有嫉妒,反而对那些女子经常嘘寒问暖,照顾备至。

光武帝刘秀崩逝后,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20岁的马氏被封为贵人,在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

贾贵人为马氏的外甥女,在生下皇子刘炟后,因马贵人无子,明帝就把刘炟交给马贵人抚养。马贵人尽心抚育,对养子宽爱慈和。刘炟虽非她亲生,但待其却犹如亲子。

◎文苑拾萃

马 援

宋·陈造

朱勃风标似可亲,文渊竟作白头新。

平时轻侮知何事,辨雪冤诬独此人。

鲁肃动静合宜不吃亏

◎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荀子·不苟》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军事统帅。鲁肃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魏、蜀、吴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没有多大的名声,曾在军阀袁术所辖的居巢县担任小小的县令。

有一年,地方上发生饥荒,又爆发了战争,兵乱间百姓财物损失了不少,粮食问题也日益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都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饿死了不少人。周瑜看到这种悲惨的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给周瑜献了一计,说本县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家中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向他借一些来。

周瑜立即带上人马亲自登门拜访鲁肃。寒暄了几句,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一表人才,想必日后能成大器,而他根本就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于是,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鲁肃便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

周瑜及其手下一听鲁肃如此慷慨大方,都很吃惊。要知道,在那样的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成了好朋友。

后来,周瑜当上了吴国的大将军,始终牢记鲁肃的恩德,便将鲁肃推荐给孙权,鲁肃也终于得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故事感悟

鲁肃“静守”而不死寂,遇到自己看好的人,立即伸手帮助,这是恰到好处的“动”。所以静中寓动,动中有静,才是真正中庸的处世智慧。

◎史海撷英

鲁肃南迁

三国时期,群雄混战。当战争将要扩展到鲁肃的家乡时,为了避害,鲁肃便举家迁居东城。

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听说鲁肃的名声,就请他出任东城长。但是,鲁肃发现袁术的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以成大事,便又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在南迁时,鲁肃让老弱之人在前面走,而自己则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面。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忙前来阻拦。鲁肃则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

说着,鲁肃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地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另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就这样,鲁肃顺利地到达了居巢。

◎文苑拾萃

鲁肃墓

清·姚登瀛

佳城遥伴洞庭湖,湖上烟波入画图。

万树旌旗壮陆口,一生勋业著三吴。

醇醪应念故人渺,松柏多凋墓草枯。

旁有小乔芳冢在,深宵曾话旧时无。

长孙氏守中律己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菜根谭》

长孙皇后(601—636),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是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贤后之一。

长孙皇后13岁时便嫁给李世民,武德元年被册封为秦王妃。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即位13天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善于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盛世,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成为一国之母后,长孙皇后考虑的事更多了。她深知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任何行为举止对皇上的影响都是相当大的。因此,长孙皇后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

长孙皇后生性简朴,即使当上皇后,也依然保持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为唐太宗励精图治作出了榜样。

由于长孙皇后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李世民对她也十分器重。太宗每次回到后宫,都要与长孙皇后聊一聊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鉴于历朝历代皇后干权乱政引起的恶劣后果,从不愿意过问国家大事,她对太宗说:“牝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而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干脆不予回答。

有一次,唐太宗兴致突发,带着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去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却遇上魏征。魏征问明情况后,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

太宗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就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出游。

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后,一边脱衣服,一边怒气冲冲地骂道:“我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

长孙皇后弄清缘由后,便回到宫中,穿上祭祀宗庙等正式场合才穿的皇后礼服,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

长孙皇后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一头雾水,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

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

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得很在理,于是满天阴云也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