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瞫怒而不乱
◎共用之谓勇。——狼瞫
狼瞫(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晋国右车,著名将领,又称“战神”。崤之战一役,狼瞫率自己的属下直冲秦军,晋军紧随其后,杀得秦军落荒而逃。狼瞫在这一役战死沙场,完成了自己对勇的追求。
公元前627年,秦国千里偷袭郑国不成,被晋国在崤打了个全军覆没。
当时,晋襄公擒了秦国的战俘,让自己的车右(春秋时将职,作战时在主将车的右边,古人以右为上,所以地位仅次于主将)莱驹去砍战俘的脑袋。不想在杀战俘时,战俘大吼一声,吓得莱驹手中的戈掉在了地上,非常丢脸。狼瞫捡起戈砍死了战俘,夹着莱驹追上晋襄公,晋襄公于是火线任命狼瞫为车右。
同年,晋国与狄战于箕,不知什么缘故,中军将先轸免了狼瞫的车右之职,任命了续简伯。狼瞫十分生气,朋友也为他不平,就和他商量说:“我替你找先轸的茬儿,然后一起杀了他解恨。”
狼瞫说:“有勇而无义,死了也上不了天堂。什么叫勇?为国效力为勇。我以勇求车右之职,先轸不了解我而罢免了我。如果我为这杀他,反而证明我无勇无义,不配当车右。来日方长,你等着瞧吧。”
崤之战时,秦国三位主帅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被夫人文嬴救下,因此在临走前发下宏愿,要三年后重来拜谢晋国的“恩赐”。
果然,三年后,也就是鲁文公二年(前624),孟明视率领秦军前来复仇,两国再次在彭衙交锋。这时,先轸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先且居为帅。秦晋大军再战于彭衙,仍然是续简伯当车右。狼瞫请率所部突袭秦阵,先且居准许了他的请求。
只见狼瞫率领属下直冲秦军,待没入秦阵后,秦师旌旗开始错乱;晋军紧随其后,先且居率大军掩杀,杀得秦军落荒而逃,秦军大败。
狼瞫在这一役中战死沙场,完成了自己对勇的追求。当晋军从死人堆里找到狼瞫时,他甲胄肃而戗口裂、战裙凝而咯血喷。晋公欲嘉奖先且居,先且居不受,说道:“此战之胜,得益于狼瞫。”晋公便给狼瞫追封爵位。
◎故事感悟
君子之怒“发而皆中节”,首先要“发”,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狼瞫因为没有受到重用而生气,他发怒之后却不去犯上作乱,而凭借着一股怒气杀敌报国,最好地说明了“发而皆中节”的道理。对于情绪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压抑、不是无视它的存在,而是控制和调节,是使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就像谢安的不动声色和狼瞫的君子之怒,虽然表现各不相同,却都属于中庸之道。
◎史海撷英
崤之战
崤之战是在晋秦争霸战争中,发生于周襄王二十六年(前627)的一场晋襄公率军在晋国郩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秦在穆公即位后,秦国国势日益强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却被晋所阻。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的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人的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了维护的霸业,决心誓死打击秦国。
为了不惊动秦军,晋国军队准备待秦军回师时,在崤山险地设下埋伏一举围歼秦军。十二月,秦国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的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好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然是准备袭郑,于是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结果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贸然再进,只好还师。
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着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文苑拾萃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八秦穆公墓
宋·苏辙
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秦国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尽力事康公,穆公不为负。
岂必杀身从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
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
三良狥秦穆,要自不得已。
魏颗孝而不愚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孔子
魏颗(生卒年不详),姬姓,令狐氏,名颗,因令狐氏出于魏氏,故多称魏颗,史称令狐文子。春秋时代晋国魏武子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
春秋时期,晋国魏武子的儿子魏颗为人明礼敦厚,担任晋国将军。
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秦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
晋国面临着重大的威胁,因此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秦军。两军大战后,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的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下了战功。
这一战役捕获杜回还另有一番佳话,称为魏颗结草。后来的成语“结草衔环”中的“结草”就出于此。
在魏颗与秦将杜回的激战中,杜回不用车马,而是率领惯战者数百人“下砍马足,上劈甲将”,神勇无敌,魏颗便想以计取之。
于是,魏颗就在青草坡设下伏兵,将杜回诱到此地展开大战。正在难分难解之际,杜回忽然一步一跌,施展不开,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魏颗遂大败秦师,这就是秦晋辅氏之战。
晋军获胜收兵后的当天夜里,魏颗梦到一位老人。老人说:“你用先人之命善嫁我女儿,我在九泉之下感谢您的救女之恩。今天结草绳绊倒杜回,是我为了替女儿祖姬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将军当世世显荣,子孙贵为王侯,无忘吾言。”
原来,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一个爱妾名叫祖姬,没有生子。武子每次出征时,都嘱咐魏颗说:“我若死,一定要选良配嫁出她。”
但是,到了武子病危时,就又对魏颗说:“我死后,一定要让她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武子死后,魏颗并未将祖姬给父亲陪葬,而是把她嫁出去了。魏颗的弟弟责怪他未尊照父亲临终之嘱,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那时候的命令是乱命,不符合道理。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故事感悟
对父母的吩咐也要讲究策略,若要求合情合理,自己又力所能及,那就不折不扣地坚决完成。但如果父母的要求违背情理,那还是要坚持原则、坚守中庸之道。
◎史海撷英
令狐姓氏的始祖魏颗
魏颗死后,他的儿子魏颉便以封邑名令狐为姓,形成了魏氏后的另一支——令狐氏。因此,魏颗也成为令狐姓的姓始祖,魏姓与令狐姓一脉相连。“以邑为氏”而姓的令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令狐氏在汉代世居太原,为望族。王莽杀令狐迈后,族人大多避居敦煌一带。
子产、医和论“近女”
◎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圣人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刘向
晋平公(生卒年不详),姬姓,晋氏,名彪。即位之初(前557)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后来又令祁黄羊举贤,祁黄羊先后推荐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留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大臣,而医和则是春秋时期秦国医生。他们二人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人。
当时,晋国的势力很强大,是诸侯中的盟主。有一次,晋平公生病了,郑国的国君特地派子产到晋国去探视晋平公的病情。
晋国的大臣叔向听说子产学识渊博,就向子产请教说:“敝国国君的疾病很奇怪,派人占卜,占卜的人说是实沈、台骀在作怪。可太史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所以想冒昧地询问您,这是什么神灵呢?”
子产说:“这两位神灵,其实与贵国国君身上的病无关。山川的神灵如果遇到了水旱瘟疫的灾祸,日月星辰的神灵如果遇到雪霜风雨不合时令,都向他们祭祀消灾。至于贵君的疾病,肯定是由于劳逸、饮食、哀乐不适度的原因导致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的时间可分为四段:早晨时用来听取政事,白天时用来咨询疑难问题,晚上时用来确定政令,深夜时用来安歇身体。这样一来,就可以有节制地散发体气,不让它有所壅塞,也不至于引起身体衰弱。如果心里不明白这些,就会弄混各种事物的节度。现在,贵君的体气恐怕是专用在一处了,所以就生病了。”
停了一下,子产又说:“我又听到过这样的话,诸侯的妻妾不能是同姓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那样优点就逐渐消失了,子孙便不会昌盛。对于这条,古人是很注重的。男女之间的婚姻,一定要辨别姓氏,这是礼仪的大法。晋君是姬姓,而他的宫中却有四个姬姓的侍妾,所以,晋君得病恐怕就是这个缘故吧。必须遣散这四个姬姓女子,否则国君的病就必定无法医治。”
这番话说得头头是道,叔向听罢,也连连点头称是。
晋平公又向秦国求医,秦国国君便派出名医医和给晋平公诊病。
医和诊断了一下晋平公的病情,又问了问有关情况,说:“这病没法治了。这叫做:‘亲近女人,病象蛊惑。不是由于鬼神,不是由于饮食,而是被迷惑丧失意志。良臣将要死去,上天不能保佑。’”
晋平公迷惑不解地问:“女人不能亲近吗?”
医和回答说:“不是不能亲近,而是应有节制。古时帝王的音乐,是用来节制各种事情的,所以有五声的节奏,快慢本末互相调节,声音和谐以后就降下来。五声下降停止以后,就不能再弹了。这时候如果再弹,就会出现靡靡之音,使人心荡耳塞,就会忘记平正和谐。因此,君子是不听这种音乐的。任何事情都像音乐一样,一到限度就应该罢止,否则就要损伤身体。君子接近女色,是用来表示礼仪节度的,不是用来使心淫荡的。”
医和接着说道:“天有六种气象,派生出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应验为五种声音,以上这些过了头就会发生六种疾病。六种气象叫做阴、晴、风、雨、夜、昼。分为四段时间,顺序为五声的节奏。过了头就是灾祸,阴没有节制是寒病,阳没有节制是热病,风没有节制是头部的疾病,雨没有节制是腹病,夜里没有节制是迷惑病,白天没有节制是心病。女人,属于阳事而时间在夜里,对女人没有节制就会发生内热蛊惑的疾病。现在您不知节制,不分昼夜地接近女色,能不到这种地步吗?”
说完,医和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晋平公听罢,满面愧色,窘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故事感悟
男女之事虽是人的自然本能,但又应有所节制,要有“节”、有“时”,如果纵欲无度、贪恋女色,重则破国亡家,轻则导致身体孱弱、精神萎靡不振。子产、医和从不同的角度对晋平公的痼疾所作的剖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喜欢自由的生活,其实从人立身处世的行为方式看,这自由归根结底还是度中的自由,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我们才能享受自由。
◎史海撷英
晋平公秉烛而学
有一天,晋国的国君晋平公对一个名叫师旷的著名乐师说:“我已经是70岁的人了,想学习,恐怕是太晚了吧?”
师旷说:“那君王为什么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
晋平公生气地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就认真地对晋平公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听完,点了点头,说:“你讲得很对。”
◎文苑拾萃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孔子论“过犹不及”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亲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夏问老师:“颜回这人怎么样啊?”
孔子说:“颜回呀,他在诚信上超过我。”
子夏又问:“子贡这人怎么样啊?”
孔子回答说:“子贡在敏捷上超过我。”
子夏又问:“子路这人怎么样啊?”
孔子回答说:“子路在勇敢上超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