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谏:能谏则诚
20087100000010

第10章 诚心谏言亦有道(8)

一封信得精兵强将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周语上》

丘迟(464—508年),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南朝梁文学家。其父灵鞠,为当时文人。初仕齐,官殿中郎。入梁,官司空。诗文传世者不多,所作《与陈伯之书》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之作。

陈伯之是南北朝时的著名武将,南朝齐时末曾为江州刺史,梁武帝萧衍起兵攻齐,招降了他,任命其为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并封为丰城县公。梁武市天监元年(502年),陈伯之听信部下邓缮等人的挑唆,起兵反梁,战败后投奔北魏,为平南将军。天监四年(505年)冬天,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统率大军伐魏,陈伯之前来抵抗。时丘迟在萧宏军中为记室,萧宏让他以私人名义写信给陈伯之,劝其归降。

丘迟用心揣摩,根据当下的情况,给陈伯之写了这样一封信:

“陈大将军足下,一向安好,万分荣幸。将军的英勇居全军之首,论才能您也是当世的豪杰。您摈弃庸人的燕雀小志及时脱离了齐朝,仰慕鸿鹄高飞的远大抱负而投奔了梁王。当初您因为顺应机缘,改换门庭,碰上了贤明的君主,才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得以封爵称孤,出门有装饰华丽的车子,拥有雄兵,号令一方,那是多么雄壮、显赫!怎么一下子竟成了投降异族的叛逆,听见响箭就两腿发抖,面对着北魏的统治者就下跪礼拜?这是多么卑劣下贱啊!

“我考虑您离开梁朝投靠北魏时,并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考虑不周,因而受到了谣言的挑唆,一时不辨是非,行动失去理智,才会有今天的这个局面。圣明的梁朝宽赦人过去的罪过而要人们立新功,不计较过失而广泛任用人才,以赤诚之心对待天下之人,让所有心怀动摇的人能消除疑虑安定下来,这些您都清楚的,不需我再细说了。古代的朱鲔曾参与杀害汉光武帝的哥哥;张绣也曾用刀刺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然而,光武帝刘秀并没有因此就疑忌朱鲔,反而诚心诚意地招降他;魏王曹操在张绣归降后,待他也仍像过去一样。况且,您既无朱、张二人的罪过,功勋又见重于当代呢!误入迷途而知道复返,这是古代贤明之人所赞许的做法,在过错还不十分严重的时候改正,这是古代经典中所推崇的行为。当今圣上废法加恩,连像吞船的大鱼这样罪恶深重的人都可得到宽恕。您家的祖坟未被损毁,亲族家属也都安在,家中住宅完好,妻子仍在家中。您好好想一想吧,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现在,梁朝满朝的功臣名将都是各有封赏任命,井然有序;结紫色绶带在腰,怀揣黄金大印在身的文职官员,参与谋划军国大计;各位武将轻车竖旄旗,接受着保卫边疆的重任,而且朝廷杀马饮血设誓,功臣名将的爵位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唯独您还在苟且偷生,为异族的统治者而奔走效力,这岂不可悲吗?

“南燕王慕容超虽然强横,但终至身死刑场;后秦的君主姚泓虽然强盛,最终也落得个在长安被反缚生擒的下场。异族霸占中原已经有很多年了,罪恶积累已满,按理说已将自取灭亡。更何况他们昏聩狡诈,自相残杀,国内各部四分五裂,部族首领互相猜忌,各怀鬼胎。他们也正将要从自己的官邸被绑缚到京城斩首示众。而将军您,却还像鱼一样在开水锅里游来游去,像燕子一样在飘动的帷幕上筑巢,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当今皇上极其开明,天下平安欢乐,有人从西方献上白玉环,有人从东方进贡措木箭。西南边远地方的夜郎、滇池两国,解开辫发,改随汉人习俗,请求封官;东方的朝鲜、西方的昌海两地的百姓,都叩头接受教化。只有北方的北魏野心勃勃,横行在黄沙边塞之间,做出执拗不驯的样子,只是苟延残喘罢了!我梁朝全军统帅临川王萧宏,德行昭明,是梁武帝的至亲,总揽这次北伐军事重任,到北方安抚百姓,讨伐罪魁。倘若您仍执迷不悟,不思悔改,等我们拿下北魏时才想起我的这一番话,那就太晚了。姑且用这封信来表达我们往日的情谊,希望您能仔细地考虑这件事。丘迟拜上。”

综观丘迟的这封信,结合陈伯之以往的经历、现实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疑虑,有的放矢地逐层分析,无论是赞赏陈伯之的才能,惋惜陈伯之的失足,还是担忧陈伯之的处境,期望陈伯之的归来,都发自肺腑,真挚感人。陈伯之收到这封劝降信后,为书信的情理所深深感动,“乃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

◎故事感悟

丘迟信中理智的分析与深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写得情理兼备,娓娓动听,具有震撼心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封信围绕着“情”字作文章,注意遴选那些饱含情意的细节及相关的事物纳入篇中,让陈伯之感到丘迟处处是在为他着想,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弃暗投明,摆脱困境。全文充斥着作者热爱祖国、挽救故人的真挚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

◎史海撷英

梁武帝勤政纳言

萧衍在当上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很显著的。他吸取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勤于政务,每天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冬天里手都冻裂了。

为了可以广泛地纳谏,萧衍积极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向肺石函里投递书信;如果是普通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就可以向谤木函里投递书信。

◎文苑拾萃

东飞伯劳歌

(南朝梁)萧衍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牗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李世民求谏心切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王珪(571—639年),字叔玠,祁县人。唐初名臣,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性沉澹,志量隐正”。他先仕隋朝,后隐居。李渊起事后,王珪事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惜王珪之才,摒弃前嫌,召回授以谏议大夫职。贞观二年(628年)被任命守侍中,贞观四年(630年)实授侍中,行宰相之职,负责纠弹驳之重任。贞观十一年(637年),受命与诸儒正定《五礼》。书成之后,获赏甚丰,受赐一子为县男封爵。同年,又被任命为魏王李泰的老师。王珪一生崇尚儒学,以儒家忠孝仁义礼等自励,是唐初有名的诤臣之一。

作为一代英主,李世民深知集思广益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为了获得治国良策,李世民爱惜人才,一再向臣下求谏,成就了一段又一段历史佳话。

由于李世民平日仪表威严,常使朝见的百官举止失措。当他了解此事后,每次召见拜见者,都尽量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以希望听到大臣的谏言,了解政教得失。

贞观初年,李世民曾对王公大臣说:“人想要看清自己,必须靠明镜鉴别;君主想要知道自己过失,必须依靠忠臣指正。如果君主自以为贤明,臣子又不加指正,要想国家不亡,怎么可能呢?若君主丧其国,大臣也难保其家。隋炀帝暴虐凶残,大臣都闭口无言,使他听不到别人指正自己的过失,最终导致亡国。虞世基等大臣不久也遭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一定要加以借鉴,看到不利百姓之举,一定要直言规劝。”

李世民还对身边的大臣说:“正直之君如用邪恶之臣,国家就无法太平;正直之臣若事邪恶之君,国家也无法太平。只有君臣同时忠诚正直,如同鱼水,那天下才能平安。朕虽然并不聪明,但有幸得到各位公聊的匡扶指正,希望凭借你们正直的谏议帮助朕把天下治理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听皇上这样说,便进言道:“听说木从墨线则直,君从进谏则圣,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一定至少有七位谏官,向君主进谏,不予采纳就以死进谏。陛下出于圣明的考虑,采纳愚鄙之人的意见。愚臣身处这个开明的时代,愿意倾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国效忠。”

李世民对王珪的话表示赞赏,于是诏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划国事,都要带谏官以参预筹划。谏官们如有好的谏议,朕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对身边的大臣说:“圣明的君主审视自己的短处,从而使自身日益完善;昏庸的君主则庇护自己的短处,因而永远愚昧。隋炀帝喜欢夸耀自己的长处,遮掩自己的短处,拒听谏言,臣下的确难以冒犯皇上。在这种情况下,虞世基不敢直言劝谏,恐怕也算不得什么大过错,因为商朝箕子装疯卖傻以求保全,孔子还称他仁明。后来隋炀帝被杀,虞世基遭株连,这合理吗?”

杜如晦对此发表见解,说:“天子有了忠诚正直的大臣,虽无道也不会丧失天下。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无道就缄口不语了呢?苟且偷安占有重要的官位,也不主动辞职隐退,这同微子谏而被拒即装疯逃去,情况和道理都不同啊!”

杜如晦又说:“拿昔日的晋惠帝来说吧,当贾后将太子废掉时,司空张华并不苦谏,只一味随顺苟免祸患。赵王伦发兵废掉了皇后,派人问张华,张华就说:‘废掉太子时,我不是没有进言,只是当时未被采纳。’使臣说:‘你身居三公要职,太子无罪而被废除,既然谏言不被采纳,又为何不引身告退呢?’张华无言以对。于是使臣斩了张华,灭了他的三族。”

杜如晦据此总结说:“古人云:‘国家危急不去救扶,社稷危急不去匡正,怎能用这种人为相?’所以‘君子面临危难而不移气节’。张华逃避责任但也不能保全其身,作为人臣的气节丧失殆尽。虞世基高居丞相之位,本来占有进言的有利位置,却无一言进谏,也实在该杀。”

李世民听了杜如晦这番大论,十分钦佩,便说:“您说得有理。大臣一定要忠心辅佐君主治理朝政,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自身保全。隋炀帝的确就是因为身边没有忠臣,又听不到别人指正自己的过失,才积累祸患、导致灭亡的。君主如果行为不当,臣子又不加匡正劝谏,只一味阿谀奉承,凡事都说好,那君主一定是昏庸的君主,大臣一定是谄媚的大臣。臣为谄媚之臣,君为昏庸之君,那国家离危亡还有多远?以朕现在的志向,正是要使君臣上下各尽其责,共同切磋,以成正道。各位公卿一定要忠于职守,直言进谏,以匡正补救朕的过失。朕决不会因为你们的犯颜直谏而对你们怨恨责备。”

李世民对规谏之臣十分感激,谏臣们也为此心情舒畅。

贞观六年(632年),因为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等人的上书内容都十分符合李世民的心意,李世民遂召见他们说:“朕遍察自古以来大臣尽忠之事,如果遇到明主,便能够竭尽忠诚,加以规谏。像龙逢、比干那样的忠臣,竟然不能避免遭到杀戮而且祸及子孙,这说明,做一个贤明的君主不容易,做一个正直的臣子尤难。朕又听说,龙可以被降服驯养,然而龙的颌下有逆鳞,一旦触犯就会伤人。君主也是这样,他的颌下也有逆鳞。你们不避触犯龙鳞,各自进谏奏事,如能经常这样做,朕又何忧社稷的倾覆呢!每想到你们忠心进谏的诚意,朕就备感欣慰,所以特设宴招待你们来共享欢乐。”在赐酒欢宴的同时,还赏赐给他们数量不等的布帛。

太常卿韦挺经常上疏李世民,陈述政教得失。李世民写信给他说:“朕看了你的意见,感到言词十分中肯,言辞、道理很有价值,对此朕深感欣慰。从前春秋时齐国发生内乱,管仲有射齐桓公衣钩之罪,然齐桓公小白并不因此怀疑管仲,这难道不是出于对忠心的赞许吗?”

他又说:“你的真诚之意从奏章之中可以看得出来。你如果保持这种美德,一定会留下美名;如果中途懈怠,岂不可惜!希望你能够始终勉励自己,为后人树立楷模。这样后人视今人如楷模,就像今人视古人为楷模一样,这不是很好吗?朕近来没听旁人指正朕的过失,朕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全靠你竭尽忠心,多次向朕进献嘉言,以此沃我心田,这种感激之情,是一时无法表达完的!”

正如前面所述,李世民不但希望别人对他进谏,而且还要求大臣官僚们也能接受下属的劝谏。贞观五年(631年),他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大多纵情喜怒,高兴时滥赏无功,愤怒时则乱杀无辜。所以天下遭受损失和造成混乱,莫不由此而生。朕现在日夜为此事担忧,常常希望你们直言进谏。你们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劝谏,不要因为别人的话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庇护自己的短处,不去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如果不接受别人的劝谏,又怎能劝谏别人呢?”

贞观八年(634年),李世民对身边的大臣说:“朕每次独居静坐时,都深刻反省,常常害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合天意,下为百姓所不满。因此希望有正直忠诚的人匡正劝谏,以使自己的思想能与外界沟通,百姓不会心怀怨恨而耿耿于怀。近来朕发现前来奏事的人多带有恐怖畏惧之色,致使语无伦次。平时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耿直劝谏的,一定更害怕触犯龙颜。所以每次前来进谏,纵然不合吾意,朕也不认为是违逆犯上。如果当时对谏者斥责,奏事者会心怀恐惧,那他们又怎敢直陈己见呢?”

贞观中期,李世民发现向他进谏的人减少了,于是他问魏征:“近来朝中大臣都不议论朝政,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