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谏:能谏则诚
20087100000011

第11章 诚心谏言亦有道(9)

魏征分析说:“陛下虚心采纳臣下意见,本来应该有人进谏。然而古人说:‘不信任的人来上谏,就会认为他是毁谤自己;信任的人却没有谏言,就会认为他白食俸禄。’但是人的才能器量有所不同。懦弱的人,虽然心怀忠信却不敢言;被国君疏远的人,害怕对己不利而不敢言。所以大家都闭口缄默,随波逐流,苟且度日。”

李世民说:“的确如您所说的那样。朕常常在想,臣子想要进谏,但害怕带来灾祸,难保性命,这与那些冒着被鼎镬烹死、被利剑刺死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忠诚正直的大臣,不是不想竭诚尽忠,而是太难了。朕现在敞开胸襟、广纳谏言,你们切不要过分恐惧,只管极力进谏。”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对房玄龄说:“自知者明,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人,都自以为出类拔萃,他人比不上。如果著名的工匠和文士能够互相批评、指正,那么文章和工艺的拙劣之处就能够显现出来。由此看来,君主必须有匡正规谏的大臣来指正他的缺点过失。君主日理万机,一个人听政决断,虽然忧虑劳碌,又怎能把事情全部处理妥当呢?朕常常思考,遇事时魏征随时都能给予指正、规谏,且多切中失误之处,就像明镜照见自己的形体,美丑一下子都能显现一样。”于是举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资鼓励,意思是让他们向魏征学习。

还有一次,李世民曾问谏议大夫褚遂良:“从前舜打造漆器,禹雕镂俎,当时规谏舜禹的就有十多人,盛装食物的小小器皿,何需这么多人苦谏?”

褚遂良说:“雕琢器皿会影响农业生产,纺织五彩绦条会耽误女子的工作。追求奢侈糜烂,那么国家就会慢慢走向灭亡。漆器不满足,必用金器代替;金器不满足,必用玉器代替。所以正直大臣的规谏必须是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等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规谏的必要了。”

李世民听了,深以为然,高兴地称赞褚遂良说得对,并说:“朕的行为如果有不当之处,不管是开始还是结束,都应该进言规谏。近来朕看前代的史书,有的大臣向君王谏事,君主总是回答“‘已做过了’或者‘已经允诺’,实际上却并不加以改正,这样下去国家走向危亡,就会像翻掌一样容易啊。”

◎故事感悟

一个“求”字重千钧。“求”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寻求,更为可贵的是寻求的对象是自己的下属。作为一名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封建君王,他的每句话都可以当作“圣旨”来看待,但李世民不自满、自傲,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虚心向臣下求谏,其思想境界的高远和通达、心境的透明和宏阔,也帮助他成就了一段辉煌的盛世。

◎史海撷英

王珪谦虚谨慎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珪评论一下诸臣的优劣,王珪从容地回答说:“孜孜奉国,多谋善略,我不如房玄龄;能文兼武,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敷奏说明,条理清晰,我不如温彦傅;办事干练,案无滞留,我不如戴胄;忠诚无私,犯颜直谏,我不如魏征。然而,激浊扬清,嫉恶好善,我却比他们有一日之长。”

这番话深受李世民的称道,太宗感慨地说:“卿如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文苑拾萃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唐)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魏征敢说真话

◎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全唐诗·外编》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祖籍为四川省广元剑阁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后为唐太子李建成僚属。

魏征是唐代初期著名的谏臣。在隋末乱世之中,魏征先后投到多人门下,但都未得到重用。后来,他成了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僚属。

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器重魏征的胆识和才能,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还让他任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明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他性格耿直,说话做事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在进谏时,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就必定要当面直谏,而且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

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便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

太宗说:“你当时哪怕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你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这样不行吗?”

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讲另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唐太宗听了,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在大乱之后拨乱反正方面,魏征的主张是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李世民即位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有一天,太宗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回答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两三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

魏征还主张,国家法令制度应该取信于民,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有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对这种做法,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感到很高兴,认为魏征是忠于朝廷,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计划。同时,太宗还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也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还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太宗就很生气。魏征知道后,就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地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

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心惊不已,以后便很注意节俭了。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曾直言不讳地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李世民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

一次,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能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昏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

当时,虞世基就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好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导致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他感慨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恐怕也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高殊荣了。

魏征以直谏著称,但也不是不讲究进谏的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地开导太宗,使其醒悟改过。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到洛阳巡视,魏征随百官同行。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着群臣泛舟积翠池。太宗高兴地指着两岸的景色和阁楼对大臣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

魏征听后,立即回答说:“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主张君臣共勉。他又要求群臣赋诗助兴,群臣请他先赋,李世民略一沉思,立即朗声吟道: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这首诗,太宗命名为《尚书》。他以《尚书》中骄奢淫逸的昏君为例,指出他们身败名裂、国破家亡是由于作恶多端,咎由自取。而那些克己俭朴、勤政爱民的明君,尽管在历史上不多,但却名垂千古、青史流芳,这就在于他们注意修养,不断做好事,为民谋利所致。

唐太宗的这首诗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群臣一听,都齐声赞颂。太宗也要求群臣逐一赋诗,魏征当仁不让,立赋《西汉》一诗,他朗诵道: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这首诗,魏征以西汉初年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魏征希望太宗能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能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唐太宗聪颖过人,一听这首诗,便马上明白了魏征暗含讽意,他激动地说:“魏征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

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很高。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不如他。”太宗却说:“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征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故事感悟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国君贪图享乐,任性而为,必然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那些励精图治的统治者都知道,只有多听逆耳之言,才能让自己少犯错误;只有集思广益,才能把天下治理得更好。魏征和李世民相处17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但李世民还是虚心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李世民也赢得了后人的尊重。

◎史海撷英

魏征不做良臣做忠臣

贞观元年(627年),魏征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唐太宗,说魏征私自提拔自己的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然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了。”

魏征当即面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

太宗便问魏征,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文苑拾萃

暮秋言怀

(唐)魏征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吴兢进谏安李唐

◎人生至遇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清·中居郧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

长安年间(701—704年),魏元忠和朱敬则双双为相,吴兢被举荐为“有史才”,“因令直史馆,修国史”,从此步入仕途。

吴兢为人耿直而敢于犯颜直谏,保存至今的吴兢几篇奏折中,都反映了他的事迹。如《上中宗皇帝疏》,就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