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谏:能谏则诚
20087100000015

第15章 虚心纳谏成大业(2)

满朝文武听说这件事,都不禁替郅郓捏了一把汗。大家猜测,这个小守门官拒开城门已经冒犯了皇威,现在又上书指斥皇帝,只怕他脑袋就要搬家了。

谁知刘秀看了这封奏章之后,心中怒火不浇自灭。他深深感到,郅郓批评得十分有理,而且语重心长。自己如不听从郅郓的劝告,一意孤行,势必会给国家带来重大危害。想到这点,刘秀非常懊悔自己的过失,也十分感谢郅郓的指责。

早朝时,刘秀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宣布:中东门的守门官,为了讨好皇帝,不顾国家法令,深夜开启城门,应受到追究查办。而上东门的守门官郅郓,严守纪律,理应嘉奖,况且又上书朝廷,批评我的过错,更应受到赏封。故此,赏帛绢100匹,擢升为长沙太守。

满朝文武闻听此言,既对郅郓正直、无私的品德感到钦佩,更对刘秀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高风亮节表示钦佩。

◎故事感悟

一个封建帝王,能容忍臣子对自己的“冒犯”、“刁难”,并诚恳地接受臣下对自己的批评,实在可贵。在整个事件中,刘秀并不是心无波澜,他也曾有过惩罚郅郓的念头,但最后仍能以国事为重,虚心纳谏,封赏郅郓,彰显了一代帝王的胸怀。

◎史海撷英

郅寿治冀州

郅寿是东汉初期著名廉吏郅郓的儿子。他与父亲一样有名,而且擅长著述文章,以廉洁、有才干而著称。

郅寿在任冀州刺史时,冀州境内有很多封国和亲王,他们的门客都目无法纪,行为十分不检点,屡犯国法。郅寿对这些人一律按章处置,从不宽恕。

郅寿还委派官吏住在各封国内,同时把督邮馆舍迁移设置在封国的王宫外,以察看亲王们的得失,并及时上报皇上,举报亲王的过失,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这样,各封国的亲王都十分畏惧郅寿,只得遵纪守法。郅寿任职三年,冀州上下一片太平。

◎文苑拾萃

光武台

(金)元好问

东南地上游,荆楚兵四冲。

游子十月来,登高送长鸿。

当年赤帝孙,提剑起嵩蓬。

一顾滍水断,再顾新都空。

雷霆万万古,青天看飞龙。

岿然此遗台,落日荒烟重。

谁见经纶初,指挥走群雄。

白水日夜东,石麟几秋风。

空余广武叹,无复云台功。

视直臣为宝的北魏太武帝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论衡·书解篇》

古弼(?—452年),北魏代郡(今张家口蔚县古家疃村)人。《魏书》有传,古弼好读书,又善骑射,很小就成为跟着君主出猎的猎郎,还出使过长安。因为称职,转门下奏事,又以聪敏正直而著称,很快就得到明元帝拓跋嗣的赏识。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仍然很重用古弼。后来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典南部奏事,以至当到尚书令的位置,行使宰相的职权。

古弼生活于北魏时期,自小忠厚严谨,正直刚正。魏明元帝拓跋嗣曾赐其名“笔”,意为他像笔那样正直又有才能,所以人们尊称其为“笔公”。后来,明元帝又改其名为“弼”,是说他有辅佐国君的才能。

后来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古弼因功历任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有人上书,说御苑猎场用地太多,占用了百姓很多田地,建议将地还给百姓。古弼进宫要将此事上奏太武帝,碰巧太武帝正在同给事中刘树下棋,没有心思听取他的谏言。古弼在那里坐着等了很久,也没有机会说话,最后干脆站起来,责打刘树,说皇帝不理政事,都是他的过错。太武帝大惊失色,放下手中的棋道:“不听你奏事,过错在我。刘树有什么罪?放了他。”古弼将上奏的事情说了,太武帝对他如此正直感到惊奇,全部同意了他上奏的事,将田地归还给了百姓。

古弼说:“作为臣子在君王面前逞强,不能算是无罪。”于是脱帽光脚到公堂弹劾自己请罪。太武帝召见他,对他说:“你穿好鞋帽吧。我听说臣子的本职就是耿直尽忠,公正办事,这是神赐给君王的福气。那么你又有什么罪呢?从今以后,只要有利于国家、方便百姓的事,就算再唐突过分,你都可以做,不要有所顾忌。”

太武帝有一次在河西地区围猎,下诏让古弼将肥壮的马分给骑兵,古弼却命令把瘦弱的马给他们。太武帝为此大怒,说回到京城后要先杀了他。手下的官吏都非常害怕被杀,古弼告诉他们,说打猎一事是小罪,如果边境有外敌侵犯之事是大罪,他是将肥壮的马都充实到军队中去了,以防止意外。并说只要对国家有利,自己即使被处死也心甘情愿,此事由他一人承担。太武帝听说后,赞叹道:“有这样的臣子,是国家的宝啊!”遂赐古弼衣一袭、马两匹、鹿十头。

还有一次,太武帝在山北打猎,打到了很多麋鹿,下诏让人派50辆牛车来运。不久太武帝又对随从说:“笔公肯定不会派车给我,你们不如用马运快一些。”往回走了几百里地,古弼的奏表果然到了,说:“今年秋天谷物成熟,麻菽遍野都是,猪鹿偷吃,鸟雁损害,风雨侵蚀,早晚相差三倍。请求哀怜宽缓,使百姓得以收运粮食。”太武帝对身边的人说:“笔公果然如我所料,真是为国家着想的臣子啊!”

◎故事感悟

为臣者以规谏和纠正君王的过失为己任,为君者贵在能够虚心纳谏,诚心改过,这才能成就明德,大治天下。古弼视直言规谏为尽忠尽责,太武帝虽有时也恼恨古弼,但他能以国事为重,视其为一国之“宝”,所以才能少犯错误。

◎史海撷英

明元帝托孤重臣古弼

明元帝拓跋嗣在位期间,古弼就在“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明元帝晚年病重,太子拓跋焘开始监国,总理朝政,于是,明元帝就安排古弼“对综机要,敷奏百揆”,协助太子处理国家大事。

显然,明元帝这样说是因为欣赏和信任古弼。当然,古弼同样也得到了拓跋焘的欣赏和信任。后来拓跋焘即位后,便提拔古弼为侍中、吏部尚书、典南部奏事。

拓跋焘做皇帝近30年,古弼就在禁中工作了近30年,“端谨慎密,口不言禁中之事”。拓跋焘晚年,有意让太子拓跋晃“总摄万机”,并征调古弼为“东宫四辅”之一,再次让古弼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因“保傅东宫,有老成之勤”,官迁尚书令。

◎文苑拾萃

《魏书》

《魏书》由北齐的魏收所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

北魏时期,原本有邓渊所撰的《代记》、崔浩所撰的《国书》等编年史,以及李彪、崔光等人改修的纪传体史书等,为魏收取材的资料,可惜今皆亡佚。魏收于天保二年(551年)奉诏撰魏史,五年(554年)完成。虽然有高隆之任总监,房延佑等六人协助斟酌,但该书主要还是由魏收执笔。

《魏书》这部著作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门记载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