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谏:能谏则诚
20087100000003

第3章 诚心谏言亦有道(1)

宓子贱掣肘谏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孔子家语》

宓子贱(生卒年不详),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鲁哀公时任单父宰,为政三年,单父大治。《史记》中说:“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宓子贱治单父,仁民爱物,善于用人,功绩卓著,为后人传颂。

“掣肘难书”这个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具备》。说的是鲁国的贤人宓子贱受命治理一个名叫单父的地方,但他又怕鲁君听信谗言,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张治理地方。因此在辞别鲁君的时候,宓子贱就请求鲁君派两名近侍随他同往单父。

到达单父后,当地官吏都来参见,宓子贱就让这两名近侍书写记录。近侍书写之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摇晃他们的胳膊,以致字写得非常难看。宓子贱借机大发雷霆,两名近侍非常犯愁,就准备辞别回都。宓子贱说:“你们书法很差,赶紧回去吧。”

两名近侍回去后,报告鲁君说:“宓子贱这个人,很难和他一起做事,无法为他做书记。”

鲁君就问:“为什么呢?”

近侍回答道:“他让我们书写记录,却又不时摇晃我们的胳膊。字写不好,又大发脾气,单父的官吏们都笑他,因此我们就告辞回来了。”

鲁君听了,叹息说:“这是宓子贱在劝谏我改正不贤德的地方啊!过去我一定对宓子贱干扰过多,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张办事。没有你们二人,我差点就做错事了。”

于是,鲁君又立刻派遣一名宠信官吏前往单父,转告宓子贱说:“从今往后,我不再过多地干涉单父了,主权属于您了。只要有利于治理单父,您就自己做决定,五年之后再来报告您的政绩吧。”

宓子贱恭敬地答应了,在单父顺利地推行了他的政治主张。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说明,充分信任、放手使用部下,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是关乎事情成败的重要环节。在故事中,宓子贱有自己的主张,并用巧妙的方式向国君进谏;国君深明事理,充分信任臣下。君明臣贤,令人感叹。

◎史海撷英

宓子贱鸣琴而治

有一次,孔子问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百姓都高兴,你是怎样做的?”

宓子贱说:“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单父的孩子,抚恤孤寡;比我贤能的人,我尊他们为师。”

孔子高兴地说:“尧舜治理天下,努力寻求贤能辅佐。可惜你不遇时,治理的只是一个小城。”

宓子贱在单父三年,任贤用能,常常身不下堂,鸣琴唱和,把单父治理得物阜年丰、风淳俗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史称“鸣琴而治”。

◎文苑拾萃

伊尹伐桀

商汤死后,伊尹成为商国的重要辅臣。商汤原来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太丁死得早,因此汤死后,伊尹便扶持商汤二儿子外丙继位做了商王。但是,外丙不久也死了,于是伊尹又立他的弟弟仲壬为王。过了不久,仲壬又死了,伊尹只好立商汤的长孙太甲为王。

太甲从小就生长在帝王之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此即位后,对政务民事从不过问,整天只知道寻欢作乐。

伊尹一再教导太甲要勤政爱民,不能耽于游乐,但太甲根本听不进去。伊尹看到太甲执迷不悟,心想:太甲这样放纵下去,说不定将来会成为夏桀一样的人。因劝戒毫无结果,伊尹便和其他大臣商议后,把太甲软禁在汤墓附近的相宫(今河南偃师县西南),让他静心思过。

三年后,伊尹看到太甲稚气脱尽,行为简朴,与三年前相比判若两人,感到非常高兴,便亲自携带商王的冠冕衣服到相宫,迎接太甲返回亳都再登王位,把国政交还给了太甲。

烛之武一言退敌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格言

烛之武(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郑国人。一生官职较小,以退秦师一事名垂青史。

公元前630年,晋国和秦国合攻郑国,包围了郑都。这两个国家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呢?

原来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就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国结好。但是,郑国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危在旦夕,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就召见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您就辛苦一趟吧!”烛之武答应了。

到了夜晚,郑国人就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让他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后,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您还值得如此兴师动众。你们两家拿下郑国后就要分土地,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秦国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也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他们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啊?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秦穆公听了,很赞成烛之武的意见,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国将军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秦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就这样,烛之武将自己的国家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

◎故事感悟

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极为出色。他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不露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得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虽为郑国而来,但在说辞里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使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晋国失去同盟国,也只好退兵。烛之武一言救国,令人欣赏不已。

◎史海撷英

秦穆公降晋国

晋献公晚年,朝廷发生了骊姬之乱,世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

穆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骊姬之子奚齐继位,但很快就被其臣里克杀死。秦穆公便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

夷吾曾事先答应将河西八城割给秦国作为谢礼,可继位后却毁约了。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晋国发生旱灾,秦穆公运送了大量的粟米援助晋国。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可晋国不但不给秦国粮食救灾,反而乘机出兵,于次年攻秦。双方在韩原大战,秦军最终生俘了晋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请求下,秦穆公与晋惠公结盟后,将其放回。晋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国做质子,并将黄河以西的土地献给秦国,秦的东部疆界扩大到了龙门。

◎文苑拾萃

送怀玉之越谒秋房使君

(宋)胡仲弓

纷纷人少强,有客面如铁。

前日方游吴,今日又走越。

一身天地间,行役劳岁月。

问子去何为,岂是事干谒。

往访蓬莱翁,欲换诗仙骨。

此行遇故知,茂林有清樾。

元龙百尺楼,千钧引一发。

妙年负壮志,三军不可夺。

不见韩致光,虎须手曾捋。

不见烛之武,虽老更奇崛。

一杯壮行色,肯作儿女别。

朔风正凝寒,柳已不堪折。

赠子一枝梅,掉我三寸舌。

临风语未终,长江橹声发。

颍考叔妙计谏庄公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书·大禹谟》

颍考叔(生卒年不详),名考叔。春秋郑国庄公时期的大夫,为颖谷封人(地方官),故称颍考叔。

郑庄公(公元前757-前701年),名寤生。郑武公之子,今郑州市新郑人。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

春秋时代,郑国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位夫人,名叫武姜。她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小儿子是共叔段。在生大儿子时,武姜氏因难产受到惊吓,因此一直不喜欢郑庄公,对小儿子倒是十分宠爱。武姜氏多次向国君要求立共叔段为太子,国君坚决不答应。

后来,郑庄公继承了王位,共叔段也应该到自己的封地去。武姜氏为共叔段要求去至关紧要的地方,庄公碍于情面,只好答应。共叔段在封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还与母亲约好日期,准备里应外合,取代郑庄公。郑庄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平息了叛乱。

郑庄公对母亲和弟弟的做法很生气,就把武姜氏安置到城颍软禁起来,并且向她发誓说:“不到死后埋入黄泉,决不相见了!”

过了一段日子,郑庄公便对自己的做法后悔了。他想:不管她做了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武姜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她生了自己,把自己养大,自己怎能这样对待她呢?可又转念一想,自己是个国王,发誓说过的话又不能随便收回,这可怎么办呢?郑庄公左右为难,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闷闷不乐。

这一天,郑庄公又在发愁,忽然颍考叔前来看望他。颍考叔负责管理疆界,是出了名的孝子。他带了一些礼物进献给郑庄公,郑庄公留他吃饭。在饭桌上,颍考叔把碗里的肉挑出来放到另一个碗里,自己却吃得很少。郑庄公觉得奇怪,便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呀?”

颍考叔回答说:“小人家有年迈的母亲,平时我给她做的饭菜,她都吃过了,就是没吃过国王您赏赐的肉。请让我把肉带回去转赠老母,尽一点孝心吧!”

郑庄公感慨地说:“可羡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却不能尽孝心了!”

“这是为什么呀?”颍考叔故意装作不知道原因。

郑庄公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说了一遍,又叹了一口气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颍考叔想了一下说:“大王不必发愁,我有个主意。您可以挖条隧道,下及泉水,您同母亲在那里相见,既见到了母亲,又不违背誓言,别人还能说什么呢?”

郑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主意,与母亲在隧道里相见。郑庄公十分高兴,在隧道里赋诗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母子二人出来后,武姜氏也高兴地赋诗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母子又恢复了亲情关系。

◎故事感悟

颍考叔的孝心和智谋得到了当时人和后人的赞扬。他爱自己的母亲,也愿意让他人母子团聚。他没有直接劝谏国君,而是用反常的举动引起国君的注意,巧妙地打动国君的心,并利用“黄泉”一词的多义提出了恰当的方法。在他身上,孝心与智慧同样闪光。

◎史海撷英

郑庄公计败北戎

公元前714年,北戎部落乘中原诸侯国连年混战之机,南侵郑国,郑庄公亲自率军抵抗。

当时,北戎的部队骁勇善战,而地形又不利于郑国的兵车对其作战,所以郑庄公十分忧虑。这时,公子突详细地分析了戎军“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而不让,败不相救”的弱点,认为应采取设伏诱敌的办法,分而歼之。郑庄公觉得这一计策非常好,便分三处埋伏,命大夫祝聃率领一支部队先出阵求战,与敌人一接触就佯败退走。戎兵不知是计,被诱入郑军的埋伏圈。郑国三处伏兵见状,立即把戎军分为几段而攻之,使其首尾不得相顾,祝聃又率部反戈回击,造成前后夹攻之势。最终,北戎后续部队无法相救,遭到郑军伏击的北戎前军被全部歼灭。

◎文苑拾萃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郑庄公在位期间,他的弟弟共叔段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大臣祭仲说:“共叔段封地的城池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损的。”

庄公回答说:“母亲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

祭仲说:“姜氏什么时候会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

后来,共叔段果然发动叛乱。但由于不得人心,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共叔段也被别人杀死了。

荀息垒卵喻国势

◎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荀息(?—前651年),名黯,息为表字。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本姓原氏,称原氏黯。晋国灭荀国(今山西襄汾县荀董村附近)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为邑,原氏从此以荀邑为姓。据史料记载,荀息出生于翼城县息城。荀息为人忠诚,足智多谋,忠心耿耿事奉晋君近30年,是当时晋国的肱股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