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谏:能谏则诚
20087100000007

第7章 诚心谏言亦有道(5)

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肯定喝不了一斗就醉倒了;如果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我喝不到两斗就醉倒了;如果朋友间交游,好久没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叙叙旧,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倒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就是喝上八斗酒,也不过才两三分的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啊。”

淳于髡这番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走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威王听了淳于髡的话,连说:“好,好。”于是,齐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成语“乐极则悲”就出自淳于髡这句话:“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故事感悟

淳于髡以婉转的方式巧妙地进谏齐威王,使齐威王接受了他的建议。进谏最好避免开门见山,同时更要杜绝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于进谏前深思熟虑,要于进谏时循循善诱,要于进谏后不居功自傲,将成功归功于君主的贤明。

◎史海撷英

淳于髡献鹄

有一次,齐威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并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一出城门,这只鹄就飞走了。于是,淳于髡便托着空鸟笼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鹄,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鸟兽而致使士人自杀。鹄是羽毛类的动物,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可这是在欺骗大王,我又不愿做。我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担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而断绝。所以,我就来领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

结果,楚王不仅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很好啊,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并且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献鹄还要多一倍。

◎文苑拾萃

题淳于髡墓

(唐)刘禹锡

生为齐赘婿,死作楚先贤。

应以客卿葬,故临官道边。

寓言本多兴,放意能合权。

我有一石酒,置君坟树前。

魏加以惊鸟喻人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春申君(公元前320—前238年),嬴姓,黄氏,名歇。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战国时期,赵、楚、燕、齐、魏、韩六国联合对抗秦国。有一次,赵国派魏加到楚国去会见春申君黄歇,商谈有关军事联盟的事。

见到春申君后,魏加便问道:“您有领兵的将军吗?”

春申君答道:“我准备叫临武君担任主将。”

魏加想:“临武君跟秦国交战时,吃过大败仗,对秦国心存畏惧,怎么能当主将呢?”他本来想直言相告,可又怕春申君不听他的意见,于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思索了一下,便将话题岔到别处去了,说:“我年轻时很爱射箭,我来讲一个关于射箭的故事吧。”

春申君兴致勃勃地说:“好啊,你讲吧。”

于是,魏加讲了起来:

从前,魏国有个著名的射手名叫更羸,他的箭术简直就是百发百中。

有一天,更赢和魏王在京台下散步,忽然看到一只大雁从东方飞了过来。更羸就对魏王说:“大王,我只要空拉一下弓,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跌落下来。”

魏王不信,说:“开玩笑!射箭技术再怎么高超,不搭箭空拉弓弦还不是白搭?”

更羸说:“我怎敢跟大王戏言?大王您看——”

正说着,那只雁飞到头顶上。更羸马上拉开弓,却并不搭箭,只听得一声弦响,那只大雁果然应声落地了。

魏王一阵惊叹。

更羸捡起大雁,说:“其实,这雁曾受过箭伤。”

“先生怎么知道呢?”

“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声很凄惨,这就说明它受过伤;叫得凄惨,说明它和雁群失散很久。创伤还没有痊愈,惊心还没有平息,所以,这只惊弓之鸟一听到弓弦响,就吓得往高空飞。结果伤口破裂,支持不住,当然就掉下来了。”

魏加讲完故事,又说:“临武君也是惊弓之鸟,他是被秦国的弓所伤的。所以请他做抗秦主将的事儿,还请您重新考虑。”

春申君听了魏加的巧妙劝告,觉得很有道理,点头说:“先生说得很对,我一定好好考虑考虑。”

◎故事感悟

打过败仗的人,面对曾经的对手,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作为贵公子的春申君未必能深刻领会这个道理。所以,魏加巧妙地以当时人都熟识的射猎为喻,证明了有畏惧心理的人不可担当大任的道理。

◎史海撷英

春申君援赵灭鲁

公元前260年,赵国在与秦国进行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老将廉颇,结果大败,40多万士兵被秦国坑杀。

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十分危急,赵国的丞相平原君赵胜便到楚国去请求救援。楚考烈王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也派出信陵君魏无忌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了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春申君北征讨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了鲁国,任命荀况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通过援赵灭鲁,春申君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

◎文苑拾萃

春申君祠

(唐)张继

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

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

萧条寒景傍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

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

季梁劝君息战

◎开收谏之路,纳逆己之言。——傅玄

季梁(生卒年不详),战国后期魏国大夫。

魏安釐王(?—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国第六代国君,魏昭王之子。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

战国时代,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总想称霸天下。战国后期,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釐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让赵国向自己臣服。魏国的大臣季梁正在国外办事,听到这个消息,焦急万分。他日夜兼程,向魏国的都城赶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高照,他都不敢停下步伐。他必须赶在魏王发兵之前回到魏国,劝阻魏王不要做这种蠢事。

他回到魏国都城,一打听,才知道许多大臣都反对攻赵这件事,只是无法说服魏王。大臣们都在摇头叹气,他们提醒季梁说:“这么多人都没有办法改变大王的主意,你何必去自讨苦吃呢?”

季梁早把个人得失甚至生命安危置之脑后,他直向王宫奔去。魏王看见季梁大汗淋漓地走进宫中,以为外面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就让他静下心来慢慢地说。

“我这次外出遇见一个很奇怪的人。”季梁告诉魏王说。

“这个人怪在什么地方呢?”魏王这几天被大臣们反对发兵攻打赵国的事搅得晕头转向,听说季梁遇到了怪人,感到很新鲜,催着季梁说下去。

“事情是这样的。”季梁接着说,“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坐在马车上的人,正往北方赶路,我问他到哪里去,他回答说要到楚国去。我说:‘楚国在南方,你怎么往北走呢?’他不以为然地说:‘你不用担心,我的马跑得快极了。’我又劝告他说:‘马跑得快又有什么用呢?你把方向搞反了!’他依然十分自信,说:‘你瞎嚷嚷什么呀?我有很充足的路费,我的车夫有很娴熟的驾驭技术,何愁走不到楚国呢?’我知道,我再劝也没用,便叹了口气说:‘可惜你没把好车好马用好,你这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越来越远了吗?’那个人不再答话,驾着车还是向北方飞驰而去。”

“真是一个怪人!”魏王感慨地说。

“这个人能不能走到楚国,这不用我们担心。”季梁不失时机地转换了话题,“如今,大王要发兵攻打赵国,直接关系到我们魏国的成败得失。大王依仗地域辽阔,兵精粮足,就无缘无故地去攻打赵国,借以扩张魏国的领土,成就霸主之业。可是,这样不明智的行动必然遭到赵国和天下人的强烈反对,那么,大王要做天下霸主又怎能够得到呢?这种举动越多,离大王的目的就越远,这同要到楚国去却驾车向北走的那个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魏王听了季梁的话,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大发雷霆,而是夸奖季梁说得有道理,当即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故事感悟

魏王只想以武力称霸天下,却没有认识到不行仁义、四处树敌只能使自己更加孤立。季梁以“南辕北辙”为喻,说明滥用武力会离一统天下的目标越来越远。他讲的故事简练、生动,喻义鲜明,很自然地使魏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说明把握住事情的本质,巧妙比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史海撷英

魏安釐王不念旧恶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盗取了魏安釐王的兵符,假传君令击杀晋鄙,率军救了赵国。他知道,这件事一定会让安釐王很恼怒,所以便让将领们率军返回了魏国,而自己和门客们则留在了赵国。

公元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开始大举进攻魏国,魏安釐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信陵君回国,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于是,信陵君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各国都纷纷派兵救魏。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信陵君的声威大震。

◎文苑拾萃

战国吟

(宋)邵雍

七国之时尚战争,威强智诈一齐行。

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朝为布衣暮衣卿,昨日鼎食今鼎烹。

范雎谢相何心情,蔡泽入秦何依凭。

始皇奋袂天下宁,二世乞为氓不能。

三千宾客愤未平,百二山河汉已兴。

所存旧物惟空名,残阳衰草山川形。

都似一场春梦过,自余恶足语威狞。

李斯的《谏逐客书》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

李斯(公元前280—208年),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入秦后受重用,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著作,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

李斯是楚国人,年幼时跟随荀子学习,学成后他认为楚王不足以成就事业,便决心到西方秦国。

他到秦国后正遇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嬴政即位,李斯当了秦相国吕不韦的食客。吕不韦赏识他,任他为郎官,他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秦王被他的游说打动,任命他做了长史(丞相的属官),并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谋士带着金玉到各地游说诸侯,各国内凡可以用财帛收买的就用厚礼暗中拉拢他,那些不肯被收买的就用利剑暗杀他。用计离间各国的君臣之后,秦王就用兵马良将去攻取它。很快,李斯在秦国的地位高了起来。

这时,有个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秦国做间谍,他鼓动秦国开渠灌溉,消耗秦国的财力物力,以使秦国不去进攻韩国。不久,郑国的计谋被发觉,秦国的宗室大臣于是借机向秦王上书说:“诸侯国凡来秦国做官的,大多是为他们的国君来游说秦国,或实为间谍。请大王把各国来的客卿全部逐出秦境。”

李斯也在要被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向秦王上了一本奏折,上面写道:

“我听说大臣们议论要驱逐客卿,我私下以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士,从西戎得到由余,从东面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此五位贤才都不是秦国人,然而穆公重用他们,于是兼并20个诸侯国,秦在西方强大起来。秦孝公采用卫人商鞅的变法主张,改变旧俗,民富国强,百姓乐用,诸侯臣服,俘获楚、魏军队,攻地千里,国家至今仍强盛。秦惠王用魏人张仪之计,攻占三川,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吞并九夷,控制鄢、郢,东占成皋险要之地,占据了肥沃的良田,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范雎,罢免丞相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强化公室,杜塞私门,蚕食诸侯,成就了秦国的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借助客卿的功劳而成就大业。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当初,如果这四个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他们,疏远贤才而不重用他们,就不会使国家富裕、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