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家长买回一本点评本的书,对孩子说:“宝贝,我今天买了一本书,叫点评本,我看了看,觉得咱们也可以做个点评本的书。你看,我也在里面点评了一下,你也再批点东西。批完了就可以在点评者下面加上咱两个的名字了。”
比如《爱的教育点评本》,上面已经有了一些专家的点评,再加上家长、孩子的批注和感受,就是我们个性化的点评本了,至于怎么点评,大人不用多说,孩子自然会对照专家的点评照葫芦画瓢。
鼓励孩子像点评者一样把自己的意见写在旁边,比如对人物的评价:自作自受;对语言的评价:文字绝美;对修辞的评价:妙喻;对情节的猜测:要转运了?……
提要。
提要就是提纲。有的人不习惯这样写批注。其实这种批注方法能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使他的思维深刻又全面,这就要求孩子在阅读时不仅要注重细节,还要关注整体。现在有的老师让孩子绘制阅读地图,也叫思维导图。孩子不一定要画得十分精美,关键是孩子能在掩卷之后,理出作者展开情节的脉络、思想和文风等等,这对孩子来讲是非常有益处的。
有时候会有这种情况,孩子喜欢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会在短时间内读大量该作者的作品。你就可以问问孩子:“他写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吸引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试着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比喻句概括一下他作品的特点;还可以跟孩子谈谈彼此更喜欢该作者的哪部作品,为什么等等。比如曹文轩,孩子说喜欢曹文轩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像一幅忧伤的水墨画。这种比喻虽然不如大人的品评准确,但是也表述出了孩子对该作者文字风格的理解。
还有一种是对不同作家的比较,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和冰心的《繁星》、《春水》,用一个词分别概括一下这两部作品,或者说出鲁迅的作品是什么颜色的,冰心的作品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文字是什么样的温度。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些提纲挈领式的思考可以随手写在书籍的结尾或者扉页,也可以写在书签上或者书籍中任何一个让我们有触动的文字附近。刚开始,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引导孩子从整体上品评作品。天长日久,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阅读品味。
警语。
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孩子都可以用符号画出来,督促自己记忆、思考,也便于下次寻找。
在孩子们批注、摘抄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做出评价给出反馈,所有的评价和反馈都是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全班共读《夏洛的网》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在这句旁边写了批注:“草地湿漉漉的,泥土里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等芬赶上她的爸爸时,她的运动胶鞋全都湿透了。”孩子在这句旁边批:我的鞋子和裤腿也被早上的露水打湿过。我就在班里表扬她:能够在阅读的时候联系自己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奖励她一颗星!有的孩子读到这里:“芬不错眼珠地看着这头小小猪。‘哦,’她轻声赞美,‘哦,看他呀!他漂亮极了。’”在旁边批:漂亮的猪?不能想象!我就表扬他能在阅读时有自己的见解。读到《夏洛的网》的结尾,孩子被感动得落泪了,画了个泪流满面的表情,我会夸他心思细腻,能够对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
孩子很少能在阅读的时候关注语言形式,如果有孩子发现作品哪里首尾呼应,哪里埋个伏笔,哪里欲扬先抑,我一定会在班里大肆表扬:他有一双火眼金睛,总能发现作者语言里的秘密,真了不起!有时候我也会让孩子们讨论其他同学提出的质疑和见解。不要求孩子们答案统一,而重在拓展孩子们的思路,引导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总之,我所做的就是从孩子的批注、摘抄当中找出那些对于形成孩子阅读策略有帮助的习惯,给予表扬,孩子们往往会因为正面的反馈和评价而重复老师表扬的那些行为,期望再次受到表扬,这就是老师干预的作用,这种好的干预家长完全可以做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所以在跟孩子一起批注的过程中,在翻阅孩子摘抄的时候,家长不要嫌弃孩子的想法幼稚,也不要埋怨孩子就写了三言两语。三四年级是孩子独立阅读的关键期,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要总是打击孩子。阅读不是苦役,批注和摘抄更不应该是“硬性任务”,孩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能有所思索就很不错了。
想让孩子养成做批注做摘抄的习惯并且一直保持下去,家长就要在看到孩子的批注和摘抄时,及时鼓励,热情反馈。像老师一样不断给予反馈信息,可以是夸赞、建议、分享……用正面的信息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这个原则把握好,孩子的阅读才能动力持久。
看到孩子谈观点,就夸他:“呦,你还挺有想法的嘛!”看到孩子谈感受可以说:“你真是爱憎分明。”看到孩子联系实际就夸他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看到孩子能找出精彩的文字就说:“你的语感真棒,都能体会到文字的精妙之处了。”家长这样的评语是对孩子努力的反馈。你想,孩子常常阅读、摘抄,却得不到你的任何评价,他该多失落啊。
其实,摘抄和批注关注的都是阅读过程。我们现在不仅要关注这本书孩子读完没有,而且还要关注孩子在阅读当中是如何思考的。不仅要关注孩子的阅读数量,也要关注阅读质量。不仅让孩子找出好词好句,还要让孩子去品品好词好句好在何处。不仅让孩子跟随人物的命运共同经历喜怒哀乐,还要思考一下人物命运和性格之间有哪些必然的联系。总之,尽量让孩子的阅读深刻起来,丰富起来,这样的阅读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会孩子理财
从零花钱着手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让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
让孩子参与家庭支出。
压岁钱做好储蓄和投资。
亲情不能随着规则消失。
假期之前,我给孩子们推荐了一本书叫《小狗钱钱》,是讲理财的。
开学后,我让孩子们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没想到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试着买基金了。”
我吓了一跳:这孩子的家长胆子还真大,想必是做着让钱打水漂的准备吧。于是我试探着问:“哦?做得怎么样?”
孩子得意地笑了一下:“目前小赚。”
让孩子理财,是很多家长从没想过的问题。家长们普遍觉得孩子能把学习搞好就不错了,小小年纪,琢磨怎么理财,简直是笑话!孩子那么小,染上一身铜臭味怎么得了?
其实,理财不仅包括怎么挣钱,还包括怎么消费,怎么投资,怎么看待财富。事实上,理财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小时候会理财的孩子长大后才不会成为“啃老族”“月光族”。
那些抱怨孩子收入不少却不会“过日子”的父母,往往是在孩子需要进行理财教育的关键时期没有进行恰当的理财教育,甚至进行了错误的、糟糕的教育。
进行理财教育并不是一个多么高、大、上的话题,谁又能不牵涉其中呢?与孩子相关的花费,甚至是家庭的一些消费、投资等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而培养孩子理财的最好起点就是从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开始。必须提醒的一点是,在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之前,家长们应该达成共识。
有一个母亲,和儿子约定每个月月初给他固定的零花钱,由他合理支出,一旦超支,自行承担后果。例如,没到月底钱花光了,妈妈不会多给钱买早餐。可是儿子花钱仍不知道节制,一个礼拜就把一个月的钱花完了。母亲严格遵守约定,冷眼等着看儿子承担后果,可是她惊奇地发现,接下来的日子里,儿子不仅没有饿着,反而还有多余的钱买小玩具。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爷爷奶奶心疼孙子,私底下偷偷“接济”孩子。做母亲的哭笑不得,只能跟老人沟通,好容易才说服老人以后不再“搅局”了。不仅是老人,家里所有可能给孩子钱的亲戚都应该拉入到统一战线里来,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开始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
一、从零花钱开始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生活中,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因为零花钱是孩子“收入”的主要渠道。但有的家长给孩子零花钱心中没数,要了就给,这样的孩子花多少钱也学不会理财,只会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订一个零花钱合同。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对父母与孩子签订的零花钱合同的细节。
1.家长每月1日一次性给孩子80元零花钱,如果逾期不给,孩子有权催促。
2.零花钱的用途:买零食、买玩具、买文具、交通费、同学交往、买课外书等。
3.孩子如果提前花完零花钱,后果自负。
4.孩子要坚持记账,家长作为资金提供方有权了解资金的走向。
5.鼓励存钱。如果当月零花钱有结余,奖励5元。
6.遇到大宗消费,孩子可以和家长签订贷款协议,利息参照银行利率,由孩子用零花钱分期还款。
经济社会中很重要的一条公约就是契约精神,看似一份小小的零花钱合同,实则是一份契约。家长和孩子在合同中兼具权利和义务。这个合同既保证了孩子在一定范围内有自由支配钱的权,同时也要承担大手大脚花钱的后果,养成合理分配财富、适当储蓄、及时记账、合理使用贷款等良好的习惯。往大了讲,孩子的诚信观念、平等意识也在这样一份小小的合同中萌芽生长。
至于每个月给孩子的零花钱数量,家长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预算,参考孩子的其他同学以及当地的生活水准定出比较合适的数额。原则是这个数额应该“不太富裕”,否则孩子花起钱来毫无压力,无法达到让孩子理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