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零花钱本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愉快的约定和互动,但有的家长喜欢将零花钱与孩子的学习、表现挂钩,这样也许会激励孩子,但对因做错事而遭受“经济制裁”的孩子而言,更多的感触是沮丧和委屈。孩子犯了错误本身就会受到批评或者惩罚,再因此克扣孩子的零花钱, 那不就成了双重惩罚了吗?
如果家长一定要利用零花钱来约束孩子,那我建议一定要得到孩子的认可,只针对一两项内容进行约束,这样才能保证合同落到实处,否则孩子辛辛苦苦努力了一个月,零花钱最终被扣得所剩无几,下个月他还会继续遵守约定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二、教孩子花钱。
这里说的花钱是指让孩子学会购买真正需要、性价比高的物品,避免冲动消费、重复消费、炫耀式消费等等。
1.买什么?
教孩子知道买什么,首先应该教孩子列购物清单和记账。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从超市买回本来没打算买的东西的经历,因为超市的陈设、路线、购物车、播放的音乐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刺激消费的。所以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购物前列一个购物清单是很有必要的,写清楚需要买什么东西,这样既不会遗忘,也避免了冲动消费。
记账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利用账本和孩子一起分析上个月他买了哪些东西,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理智的消费,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逐渐学会理智消费。
就像有一次我和儿子逛街时,他强烈表示想要再买一个《植物大战僵尸》的拼插玩具。我就翻开了我们的账本,和他一起数我们买过了多少这样的拼插,结果发现我们已经先后买了5套这样的玩具。更重要的是,现在这5套玩具都被他弃置在一个大袋子里,如同一堆废泡沫。于是我问他是否仍打算继续购买。他摇摇头走开了。我想如果不是账本的功劳,我要说服他放弃重复消费,恐怕得费不少口舌。
2.向谁买?
教孩子学会货比三家。平时就和孩子一起关注信息促销,理智地去分析哪家的性价比更高。
在超市或者商店里,让孩子学会对比同类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让孩子选择自认为物有所值的商品。比如买酸奶,同样的品牌和质量,是买13元1.5升的,还是买11元1.2升的?这个时候就不能只看价格,而是要看看哪个单价更低,更划算。这不仅是一道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更是教孩子怎样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的一个契机。
有一次在超市里,儿子想吃彩虹糖。我们看见了铁盒装和塑料袋装的两种。孩子一看盒装的才4.0元,塑料袋的要4.5元,他果断地把盒装的放进了购物篮。我提醒他,你是想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糖果,还是更好的包装呢?他表示想多吃点糖果。于是我们比较4.0元的彩虹糖(盒装30g)和4.5元的彩虹糖(袋装45g)哪个更值一些。相比之下,多花0.5元钱,能多吃到15g,也就是半盒的彩虹糖,这事儿多划算啊!事后儿子总结:“东西也不是便宜的就一定划算啊。”
另外,带着孩子体验商场、专卖店、批发市场、网络等不同的购物方式。孩子慢慢地会体会到:商场环境好,品质有保证;专卖店提供的服务更专业;批发市场的物品性价比更高;网络购物价格很便宜但质量不能保证,等等。
有一次逛商场,儿子看中了一套愤怒小鸟的玩具,非常精美,爱不释手,但是商场标价298元,就在他反复表达自己想要购买的愿望时,我在手机上搜索了该玩具的网店售价让他看,看完以后他拉着我快步离开了卖场,直到跑进电梯里他才兴奋地说:“妈妈,太好了,我们从网上买吧,这样我们就省了将近200块钱呢!”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选择,可以提供意见,但是不要替孩子做决定,他买得合适,自然积累了经验;买得不合适,也是一个教训。
3.怎么买?
如果孩子准备进行大宗消费,是选择从父母处贷款呢,还是选择自己削减其他支出,为自己的消费计划攒钱呢?
可以和孩子一起算算帐,让他权衡一下自己要买的东西是否值得支付不菲的利息或者降低生活品质。
孩子一旦决定贷款,和父母签订贷款协议,父母就要严格遵守贷款协议。孩子没有及时还贷,父母就有权扣押商品或者提高利息。如果孩子多次贷款,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建立信用等级,根据孩子的信用等级提高或降低利率,甚至可以拒绝给信用等级过低的孩子贷款。在这样贷款还款的过程中,孩子就能认识到诚信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这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
三年级学生暖暖准备了一个旅行小账簿,和妈妈一起旅游,并即时记录各项支出。旅行结束后一算,竟然花了10307元,远远超出她们的预算。于是娘俩就对照暖暖的记录做反思。交通费无疑是此次旅行的最大花销,从省钱的角度出发,暖暖觉得可以用火车代替飞机,如此一来就能省去1656元(相当于两张成人机票)。但她又进行了假设,她发现多花这笔钱却节省了至少60个小时,同样的9天时间可以多逛至少三个景点,而这三个景点带给我们的感受是金钱难以衡量的,所以在时间受限的情况下,乘飞机相对是最合理的。而真正能节省下的是减少旅行中的购物,尤其是冲动消费,这笔昂贵的费用是完全可以省去的,暖暖和妈妈都非常后悔自己没有货比三家,理智消费。
4.让孩子知道,买东西有时可以讨价还价,不是对方要多少,你就给多少。
带孩子去农贸市场或者逛逛早市、夜市、路边摊等。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一下怎么讨价还价,然后让孩子自己试试。还价的分寸和策略,孩子一定会在实践中拿捏得逐渐到位的,这不仅是口语交际的训练,还能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三、让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
我们财商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追求节俭少花钱,而是要争取用最少的金额换来最多的“价值回报”(而它往往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学会计划、取舍、权衡、反思,才是我们财商教育的目标。
我有一个朋友去香港工作了一年,她向我推荐了一个手机记账APP。她说,因为香港消费高,如果不养成记账的习惯,都不知道钱是怎么花掉的。可见,如果不记账,大人也不是十分清楚自己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更别提孩子了。
记账是理财的第一步,通过记账对自己的消费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财。就像我的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的那样:“记账是个好习惯,能够让我管理自己的支出,因为要记下来,所以我每花一笔钱都要过一下脑子,不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四、让孩子参与家庭支出。
如果家庭有记账习惯,家长可以向孩子公布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账目,这样便于孩子了解家庭财务状况和每个家庭成员的消费情况,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看到父母的辛苦付出。
遇到家里有投资或者消费行为时,让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这样孩子既可以获得一些理财知识,还能感到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我们班就有一位学生家长让孩子在暑假中做了一周的“管家”。这件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写成了作文,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当“管家”的经历:小姑娘刚拿到1000元钱的时候心里美滋滋的,可是没想到,今天交了电话费、物业费、水电费、燃气费,明天又要给汽车加油,后天还要去买看望奶奶的礼物,这还不算每天的伙食费。一周结束后,给爸爸妈妈交账的时候,孩子忍不住说:“不管不知道,一管吓一跳,原来一个家庭一个礼拜有这么多支出。看来,以后我一定得勤俭节约了。”
“耳听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有了实践体验,孩子自然就懂得了量入为出,勤俭持家。
五、压岁钱做好储蓄和投资。
相比每月的零花钱,孩子的压岁钱属于大宗“收入”。有的孩子对于家长每年霸占自己的压岁钱相当不满,也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建立一个账户,把压岁钱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
对于压岁钱的归属问题,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记录和观察的方式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在他们收到压岁钱的同时,家长往往也有相对应的支出。压岁钱实际上是家长的钱“换”来的,但是名义上这些压岁钱又是给孩子的,所以这笔钱的支配权应该归家长和孩子共同所有,需要双方商议,协定支出,做好记录。
比如一个孩子过年一共收到了17000元的压岁钱,家长通过多方调查比较,最后用3000元为孩子购买了一份集储蓄、保险和投资三项功能为一体的保险,5000元以孩子的名字开了账户存成定期存款,6000元是孩子学习古筝的学费,1000元用来捐款,2000元用来作为旅游基金。
在买保险的时候,家长和孩子货比三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在存钱的时候,孩子知道了定期收益更高,活期取钱更方便;1000元的捐款教会了孩子心中有他人;2000元的旅游基金让孩子开拓了视野……
看似是简单地分配了压岁钱,其实是孩子在跟家长学习规划人生啊。
六、亲情不能为了规则消失。
我们一直在谈跟孩子制订规则,执行规则,家长却不能将对孩子的爱也变得生硬冰冷起来。生日礼物还是要送,外出就餐也可以有。孩子有需要我们赞助的时候,不要一口回绝,且听听他的理由,如果他可以真正说服人,打动人,追加一些“投资”也未尝不可,前提是,心不能太软。
有一次,我们写作文,写到爸爸的爱,有个孩子写到了一个细节:父亲偶尔会给孩子一些“惊喜”,一张崭新的20元人民币,几个连号的1元。如果家长能定时定量给孩子零花钱,那么这点“碎银子”就是孩子的意外之财,也算是给孩子的一点“福利”,可以让理财计划更温情、更有人情味。
还有一个孩子,他们家玄关有一个存钱罐,平时爸爸妈妈和孩子会将钱包里的硬币都投进去,算作一个小小的家庭梦想基金。大多数情况下,这笔钱只进不出,但是如果孩子有比较大的消费,平时的零花钱不够,孩子就可以提出请求,并写一份简单的可行性报告,告诉家长自己为什么要动用这笔钱,会带来哪些“回报”等等,经过全家正式讨论,就可以动用这笔家庭梦想基金。
留给孩子金山银山,孩子也会有花完的一天,让孩子在理财中获得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比直接给孩子财富更有用。我们进行理财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守财奴,成为金钱的奴隶,恰恰相反,是让孩子能够不为金钱所累,享受财务自由,最终享受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