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小升初,这样的爱最给力
20090500000010

第10章 亲子沟通(4)

前几天同学聚会上听说一位老同学正在上高一的孩子把高年级的一个男生打伤,被带进了派出所。

我问她:“孩子一拳把高年级的男生打伤,是不是练过?现在,孩子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鲁莽?”

同学说:“我家孩子性格非常内向,他平时绝不主动招惹人。而且他嘴又笨,那天那个男生一直说脏话,他受不了才动的手。”

同学老公说:“都怪你,没事让孩子学什么跆拳道!”

同学一听,转过头非常生气地对老公说:“你忘了孩子上小学被同学欺负的事儿了吧!”

同学对我说:“孩子小的时候非常瘦小,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放学回家后身上总是带着伤,不是脸上青一块儿,就是手臂上破一块儿。我问孩子,孩子总是说自己不小心碰到了,或摔倒了。那时候,他爸爸生意忙,总不在家,没办法,我只好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这才知道孩子经常被班里的几个孩子堵着打。我带着孩子找到他的班主任,班主任说不会有这样的事,他没有发现孩子们打架。我看找老师解决不了问题,就每天远远地陪着孩子上下学。终于有一天让我逮到那几个坏孩子要打孩子,我走过去警告他们‘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情,我会通知学校开除你们’!经历了那事,我给孩子报了跆拳道班,让孩子变得强壮起来,孩子身体强壮了,就没人敢欺负他了。我告诉孩子,我们不要欺负别人,但也不能轻易被别人欺负,要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同学老公说:“是的,孩子现在不再受欺负了,可他变得一点儿委屈都受不得,动不动就打架,总是用拳头解决问题。现在社会这么复杂,万一出了问题,我们后悔都来不及。”

我说:“对,孩子经常用武力解决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是不对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强壮,我们要慢慢教会孩子理智地解决问题,尽量不要发生斗殴事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同学老公说:“孩子大了,通过这件事,我想让孩子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再教给孩子如何用智慧解决问题。”

家长在孩子遇到暴力侵害时,都应该像我的同学这样做:

1.先找老师解决。

2.找老师如果没有效果,再理智地帮助孩子,用陪伴的方法防止孩子再次受到伤害。

3.为了让孩子能够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可以让孩子学一些基本的防身本领。

4.告诉孩子遇到暴力行为,如果不得不还手反抗,最好智斗;如果人多,最好的选择是尽早脱身,切不可蛮力反抗;如果人少,还击要适可而止,切不可纠缠不休,把对方打伤。

孩子长得很快,会慢慢意识到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做父母的必须要及时告诉孩子,总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多和孩子一起看一看法律方面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维护尊严,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避免遭受暴力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家规、家训,很有必要

制订家规、家训约束每一个家庭成员,父母做好表率,并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中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去年暑假,我的一位同事带着女儿去美国哥哥家做客。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美国的小学教育,她让哥哥帮忙找一所美国小学,让孩子暂时在那里学习一个半月,而她和老公在美国到处旅游。从美国回来后,她向我详细讲了她在美国的见闻,并展示了她在美国拍的照片,其中几件事让我印象很深。

她哥哥家有两个女孩子,姐姐11岁,妹妹7岁。一天晚上,她和哥哥嫂子在楼下聊天,三个孩子在楼上玩。不一会儿,传来孩子们在楼道里的奔跑声和小女儿的吵闹声。

哥哥生气地把三个孩子叫了下来,对小女儿说道:“孩子,你在楼上大吵大闹,不知道会影响到别人吗?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小女儿点了点头,承认了错误。

哥哥接着说:“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去,到墙角面壁思过。”

小女儿马上走到墙角站好。

哥哥又面对大女儿说:“作为姐姐,你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尽量不要影响到别人,在妹妹大吵大闹的时候,你为什么没有提醒她?你没有尽到做姐姐的责任,所以,你应该和妹妹一起接受惩罚,你也要面壁思过。”

于是,大女儿也走到墙角面壁思过去了。

同事替大女儿叫屈,她哥哥却非常认真地说:“妹妹的错,姐姐一起承担,因为姐姐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美式家庭的严格让同事心生感触,她开始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

同事在孩子刚入美国学校的那几天,也详细地了解了一下这个学校的历史和教育理念。

她说道:“我们的小学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只要是学区里的孩子,是必须要收的。可能有的学校为了分班,进行简单的测试,对孩子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等方面做个大概的了解。但你知道我去的那所美国学校测什么吗?他们让四个孩子共同抬一张桌子进教室,哪四个孩子最先把桌子抬进教室,就算合格。抬得比较慢的或抬不进来的,说明孩子不太会与人合作,学校就会对家长说孩子什么时候学会合作什么时候再来学校上学。他们非常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品格教育。”

其实,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却一直没有能成为我们评价孩子的一个重要标准。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孩子一直缺乏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公共场合总是那么旁若无人;他们对待父母、爷爷奶奶总是那么盛气凌人;当他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张嘴就是“不是我,是他”。

责任、文明、合作精神,这些优秀品质在我们孩子身上的缺失,跟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这是发生在我们年级一个孩子身上的故事。

男孩子叫凡凡,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棒。有一次,学校举行篮球比赛,他们班在与另一个班比赛时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双方互相指责。比赛结束后,另一个班的班主任把孩子们叫到教室里,给孩子们做思想工作。她先是表扬了孩子们在场上的拼搏精神,又告诉孩子们在赛场上有些同学的语言和行为是错误的,是不礼貌的。

就在这时,老师发现凡凡把一张纸贴在了教室的前门,不一会儿又把一张纸贴在了教室的后门,还在教室的窗户外对着老师和同学们做了不文明的手势。

老师走出来,只见纸条上写着:“某某班,你们真是一群垃圾、蠢猪……”

老师看到这里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把凡凡叫到办公室,当着凡凡班主任的面严厉地批评了他。

凡凡看到老师愤怒的表情也害怕了,哭着说知道错了。

在场的其他老师看到这种情况,有的赶紧安抚这个老师,有的赶紧做凡凡的工作,告诉凡凡:“你也要理解。老师生那么大的气,是因为你确实做错了,你践踏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尊严。所以,你要向老师和同学们道歉。孩子,请你相信,知错能改,你依然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

回家后,不知道凡凡是如何向父母叙述这件事的。第二天早上,凡凡的妈妈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说要找学校领导评理,说老师批评得太重了,伤害了她的孩子,老师必须给孩子道歉。

最后,家长在班主任的耐心劝说下才离开了学校。

这位家长啊,孩子做了这般过格的事情,你竟包庇孩子,一味地指责别人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了伤害,而不是让孩子学会承担做错事的后果,反省自己的错误给别人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你认为你的孩子将来会是个有担当,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男子汉吗?

与同学发生矛盾,找家长当救兵;挨了老师批评不服气,找家长向校领导告状;没当上班干部,让家长到老师家里做说客;作业写不完,找家长圆场;没带作业,赖家长……家长也总是义不容辞地当着孩子的面给老师打电话,或到学校与老师直接面谈,却很少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什么叫责任,跟同学相处应该怎样做到文明与合作……

大人们总是高声呼吁教孩子学会做人,却从来不从孩子的一言一行着手,指导孩子怎样去做。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教过一个名叫优优的女孩,她特别任性,总是和同学闹矛盾,每天不是和这个同学争吵,就是和那个同学动手打架,谁也不喜欢和她做同桌。她上课听讲不认真,老师批评她,她气愤地瞪着老师,有时候还摔东西发泄不满情绪。

有一次体育课,她与同学打了起来,体育老师要把她拉出,她竟对体育老师拳打脚踢。

我在和优优的父母接触后发现优优的妈妈性格比较温和,很溺爱孩子。优优的爸爸性格开朗,幽默,有主见,沟通能力很强,但因为工作忙没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优优爸爸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后很是懊悔,责备自己对孩子关注太少。

我和优优的父母达成一致共识:制订一个家庭公约,用这个公约约束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不管遇到什么矛盾,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发脾气,等情绪平复后再平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家里的每一位成员。在学校优优也要像在家里一样控制情绪,好好和同学、老师说话。老师负责观察优优的表现。

优优的爸爸是个很有毅力,有很多好点子的人,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他积极申请担任我们班的家长委员会会长,积极为班里的每一次活动跑前跑后,出谋划策。

当他听说孩子们上美术课需要特殊材料后,马上从网上给每一个孩子订购一份,并且和优优一起包装好,里面附上一张卡片,卡片上写了该同学的优点,表示希望以后能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

六一和元旦班里组织学生排练节目,优优爸爸每次都积极到场,为孩子们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给孩子们买水买吃,帮孩子们制作道具。他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优优要为集体服务。

前段时间学校和媒体联手举办爱心义卖活动,鼓励孩子们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优优爸爸推掉应酬,专门陪孩子在公园里做活动,教给孩子怎样与人沟通,说服别人献爱心,怎样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义卖。最后,他还和优优一起跟随媒体组织的爱心团队到山区的小学,让孩子亲眼看到自己的付出给别人带去的温暖和快乐。

优优爸爸每个星期都当着孩子的面给我和各个任课老师打电话,语气非常温和。当听说优优又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他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当着孩子的面跟老师说:“老师,又给你们添麻烦了,我回家再跟孩子好好沟通。”他从不暴躁地批评孩子,尽量保全孩子的面子。在和女儿独处的时候,他非常严肃地对优优说:“老师不仅是你的老师,也是爸爸的老师,爸爸和你一样都要听老师的话。你现在可以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就这样,不到两年的时间优优变化很大,跟老师越来越亲近,跟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这个学期末,她还参加了学校举行的“美德少年”的评选,被全班同学一致推选为班级“美德少年”。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父母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每个家庭都应该树立家规,父母带头做榜样,只有这样,责任、宽容、文明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在孩子心灵深处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