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表情中,我可以看出他渐渐地接受了我的观点。我又说道:“孩子,因为老师在同学面前说过,借别人抄作业的同学要一起处罚,老师就要说到做到。这个作业本老师是一定要没收的,你需要做的是回到教室好好想一想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可以有几种解决的办法。”
“好的,谢谢老师。”孩子高高兴兴地回教室去了。
之后,我再把超超叫到办公室,可还没等我说话,他就张口说道:“老师,我只有一道题不会做,才看他的作业的。以后我一定不这样做了,我向你保证!”
“孩子,希望你能说话算数,我还是那句话,不会的题可以问懂了再写。”
“好的,老师,我保证,我是不是可以先回教室了?”
我点点头,他马上一溜小跑地回教室了。
我接着给超超妈妈打电话,嘱咐她一定要监督超超的作业完成情况,并抽出时间陪超超看一些能够传递正能量的书籍或电影,一定要让超超明白投机取巧、不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会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不好的影响。
超超妈妈听后满口答应,并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的几个星期超超都不再抄同学的作业了。
可过了没多久,超超因为偷刷别人的饭卡,被同学的家长告状到了我这里。这次,超超妈妈才真正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有多严重,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我教育超超。
孩子作弊、抄作业,老师和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没有受到批评,于是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做法。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仔细留意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孩子抄写同学作业或在考试中作弊,必须严肃对待。
孩子抄写同学的作业,有可能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也有可能是没有掌握当天的学习内容,还有可能是孩子模仿别人的行为。如果是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我们就在孩子的学习态度上下工夫;如果是因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我们就要及时给孩子查漏补缺,及时将不会的知识弄懂;如果是思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向孩子讲明道理,纠正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并审视我们的日常行为和语言有没有给孩子带去不好的影响。大人的长期疏忽,会让孩子身上的小小错误思想和习惯最终酿成终身大错。
而对于那些被迫成为“共犯”的孩子,家长必须及时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问题,告诉孩子绝不能顺从。要先教孩子用委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实在不行就帮助孩子远离行为不好的学生,不要再让孩子继续是非不分,畏惧于强势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手机,孩子们的作假手段也越来越高科技了。晚上的家庭作业,他们会用手机拍照传送答案,让家长和老师防不胜防。
一天下午,我把两张叠加在一起的报纸交给数学课代表,让她发给同学们,其中一张是当天的作业,要求学生们拿回家做,第二张需放学前收回来。
不一会儿,数学课代表把第二张报纸收了上来,并悄悄告诉我说:“老师,第二张报纸上有一张报纸的答案,我发现灵灵用手机把这张报纸上的答案拍了下来。”
我一听非常生气,把灵灵叫到了办公室。
灵灵很快承认了自己的行为,说:“老师,我就是想写完后对一下答案。”
我说:“老师很想相信你说的,可是在没写作业之前就拍答案,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按照我们的班规,手机先没收,抽时间让家长来领。”
放学后,灵灵的妈妈找到了我,说:“王老师,孩子知道错了,她也吓坏了,赶紧打电话让我过来。”
我把手机交给她,再三叮嘱尽量不要让孩子带手机来学校。她妈妈连忙答应。
事情就是那么巧,第二天,有一个女生拿着灵灵用手机拍下来的答案敷衍作业。
我问她:“昨天老师已经严厉批评灵灵了,为什么你还要这样做?说说你的理由。”
孩子小声说道:“我觉得这张报纸上的题比较简单,晚上回家还有好多课外班的题要做,所以,我就想赶紧把这个报纸上的作业写完。”
我让班里和她有一样想法的同学举手,没想到班里很多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看到这种情况,我说:“孩子们,既然你们觉得有些简单的作业你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做,为什么不和老师交流呢?如果你们真的都掌握了,老师会根据你们的实际情况,给你们选择的权利。你们用手机拍答案的做法是不对的,我宁愿你们不做这些作业,也不希望你们用抄来的答案应付我。你们写作业不是为了让我看,而是检验自己倒底掌握了知识没有。老师希望你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和老师交流,千万不要再糊弄老师呀!”
发现孩子作假,我们先不要动怒,不妨先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孩子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避免孩子继续错误的行为。
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才是避免由作假产生侥幸心理的关键,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坚持原则,不给自己犯错的机会。
孩子爱攀比,不是迷恋物质这么简单
孩子的攀比心理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包括智力、能力、外貌、父母的社会地位……让孩子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才能彻底避免盲目攀比。
吃晚饭时,若孩子对你说“我想要一双耐克的鞋子”,你会怎么做呢?
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父母会不问任何理由地说:“好的,星期天我们陪你一起去看一看。”更有甚者马上从钱包里拿出一沓钱递给孩子,说:“爸爸妈妈这两天忙,你自己看着买吧。”
普通家庭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孩子,为什么想要一双耐克的鞋子?很贵的。”然后父母轮番做孩子的思想工作,直到孩子打消买鞋的欲念头为止。或者就像《家有儿女》里演的那样,看孩子实在是想要,就和孩子商量如何用做家务或学习成绩来赚取买耐克鞋的钱。
生活有点困难的家庭,多数父母会很粗暴地说:“买什么,我们买得起吗?!将来长大有本事了自己挣钱买。”少数父母会为了让孩子能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咬牙满足孩子的愿望。
要不要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父母多数会视家里的经济条件来决定,这种想法和做法潜藏着很大的危害。
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因为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从而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导致孩子以为钱可以满足一切,用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思想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当然知道。
条件不宽裕的家庭如果过于苛刻地限制孩子对物质的追求,压制孩子的攀比心理,孩子就会渐渐地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的甚至会心理扭曲。有些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去偷去抢,小的如同学的漂亮铅笔、铅笔盒、零花钱,大的如高级手机。
其实,孩子们追求物质的攀比心理,多数是受家庭的影响。